本报讯(特约通讯员 杨广斌 谈雷)与往年一样,今年暑假每个星期天,江苏省扬州市16个中小学社区辅导站都打开大门,为中小学生及家长提供免费咨询与辅导服务。以往,漫长暑假孩子该往何处去,是不少家长头痛的问题。扬州市中小学生社区辅导站的建立,真正宽了家长的心。
据扬州市教育局基教处相关负责人张勇介绍,与社区结对的学校教师全天到社区“坐班”,就像医生“坐堂问诊”一样,为学生和家长提供免费咨询与辅导,甚至一些中小学校长也亲自“上阵”,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对不少工薪家庭来说,每周有一天到社区辅导站免费咨询、接受辅导,是不可多得的机会。
从第一家社区辅导站开办至今,扬州已在这条教育惠民路上走过了6年。2008年,扬州市教育局下发了《教育关注民生工作意见》,实施18项教育惠民工程,其中建设社区中小学生辅导站成为当年教育民生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学校与社区自主申报和市教育局现场审核,当年首批建设社区中小学生辅导站16个。社区提供辅导场所、活动器材,由学校选派有经验的优秀教师到辅导站进行免费辅导和义务咨询;同时,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心理辅导、教育咨询等活动,从而构建起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扬州市教育局党委书记余如进介绍说:“我们就是要将学校教育向社区延伸,向家庭拓展,提升社区教育活力,提升家庭教育水平,提升学生思想和学习素养,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家庭的和谐与发展,学生的成长与成才。”
社区中小学生辅导站采用“连锁超市”的管理模式,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制定辅导站章程和辅导工作流程,统一印制名师席位牌和胸牌,统一制作辅导站“名师信箱”,统一印制学生辅导登记表和“学习病历”。辅导站活动安排均会提前在社区公告,提前上报教育行政部门备案,提前通过扬州教育网等相关媒体向社会公告。
“开门听意见”是社区辅导站良性发展的又一法宝。扬州市教育局派督查组采取定期检查和“飞检”相结合的方式,逐点查看辅导站运行情况,同时,每学期召开两次社区中小学生辅导站工作座谈会,走到百姓身边,倾听社区意见。在平时的督查中,及时收集整理家长、社区和学校的反馈意见,最大程度保证辅导站的运营质量。“通过社区辅导站让教育走进群众中,不仅能倾听到老百姓对辅导站的意见和建议,还能收集到更多老百姓对全市教育的发展意见。”扬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周应华说。
四年级学生陈海洋(化名)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缺乏管教的他成了让社区和奶奶头痛的留守孩子。于是,在琼花观社区参加义务辅导的东关中心小学教师时宁,每次到辅导站都约陈海洋,跟他聊聊天,陪他看看书。“这孩子对美术很有天赋。我就鼓励、支持他发挥特长,增加自信。现在,他每周都会来辅导站报到。”时宁说。“我们家海洋现在是社区里知名的小‘画家’了!”陈海洋的奶奶乐呵呵地说。
社区中小学生辅导站自建立以来,坚持每周开展活动,每年辅导学生2万余人次,6年累计免费辅导学生10余万人次。如今,定期派骨干教师到社区开展咨询与辅导,服务社区居民,已成为一种长效的助学机制,“送教上门”、“坐堂助学”的辅导模式也受到家长、学生、社区的热情欢迎。
承担着咨询与辅导任务的学校也想着法儿优化辅导站建设。扬州教育学院附中邀请家长、社区代表为辅导站工作出谋划策,并增设社区工作人员服务岗,制定咨询与辅导效果的跟踪制度,对学生参与咨询与辅导的内容、薄弱点、要求进行记录,将学生参与咨询与辅导的情况和后续的要求与家长取得联系,家校形成合力。扬州一中专门编印了一套有关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和家庭教育的小册子,内容包括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家庭教育典型材料、家长教育行为规范等,在社区辅导站免费赠阅。
皮市街社区主任鲍锦珍说,从2008年5月田家炳实验中学皮市街社区辅导站正式挂牌开始,无论刮风下雨还是过节放假,辅导站都照常开放。“学校派来的都是有资历的教师,经验足、能力强。渐渐地,我们社区原先安排的会议室坐不下了,现在的活动场所比以前大了一倍。每周自愿来参加辅导、咨询的孩子和家长都在30人以上。”
下一步,教育部门将进行资源整合,选择在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小区人口密集的社区开课,扩大全市社区中小学生辅导站的数量。“我们将把社区辅导站打造成一个学校惠民品牌、一个社区教育品牌、一个政府民生品牌。”扬州市教育局局长夏正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