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城乡大学生就业意向差异显著

[db:作者]  2013-08-26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付业兴 绘

    图1 不同学生规划未来时间

    图2 不同学生暂没找到工作差异比较

    表1 父亲职业与毕业选择列联分析

表2 父亲学历与毕业选择列联分析

    ■高慧斌

    ▼▼▼过程与方法

    调查概况: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2012年11—12月,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开展,面向大三和大四学生,随机发放问卷,每所学校300份,合计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87份,其中农村学生299份,县镇学生241份,城市学生647份。

    数据统计分析通过SPSS19.0开展,主要进行了描述分析、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重点关注城乡大学生在毕业选择、就业选择、就业期望、就业规划、就业准备、就业困境等方面存在的差异。P<.001表示存在非常显著差异,P<.01表示存在显著差异,P<.05表示存在差异。

    ???调查发现

    农村学生倾向就业,城市学生倾向出国

    1.农村学生毕业选择倾向进入劳动力市场,城市学生倾向出国深造

    毕业选择因户籍不同存在非常显著差异(χ2=1.275E2,df=12,p<.001)。农村学生中有31%选择求职,超出城市学生21个百分点。县镇学生介于城市与农村学生之间,但与城市学生相比差异更为显著,两者相差13个百分点。城市学生中有26.5%选择出国,超出农村学生22个百分点。县镇学生介于城市与农村学生之间,与农村学生相比差异并不明显,但与城市学生相比差异更为显著,两者相差近16个百分点。可见,农村学生毕业倾向选择求职,县镇学生与农村学生相近,而城市学生更倾向出国深造。

    2.农村学生就业倾向较为稳定的学校,而城市和县镇学生更倾向三资企业

    就业选择因户籍不同存在非常显著差异(χ2=48.381,df=12,p<.001)。县城学生去三资企业的比例为22.1%,城市学生为19.7%,农村学生仅为7.8%,县城学生与农村学生相差14.3个百分点。农村学生选择去学校的比例为21.4%,城市学生为13.9%,县镇学生9.8%,农村学生高于县镇学生11.6个百分点。

    在选择职业时城市学生更注重按“自己的兴趣”,而农村和县镇学生更关注是否稳定。其中按“自己的兴趣”择业中,城市学生为31.2%,农村学生为21.8%,县镇学生17.8%。城市学生比农村学生高出9.4个百分点,比县镇学生高出13.4个百分点。按“稳定”程度择业时,农村和县镇学生均为19.2%,而城市学生为11.7%,两者相差近8个百分点。这也印证了农村学生为什么更倾向选择学校。

    3.农村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比例明显低于城市和县镇学生,进而在就业影响因素中缺乏实践就成为农村学生面临的最大问题。

    参加社团活动因户籍不同存在非常显著差异(χ2=44.754,df=8,p<.001)。城市学生经常参加社团活动的比例达39.9%,县镇学生为26.8%,农村学生为24.5%,农村学生和县镇学生差异并不显著,但与城市学生相差至少15个百分点。

    由于农村学生平时参加学校社团活动并不多,进而影响到在就业时农村学生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乏实践。调查数据显示,农村学生缺乏实践的比例最高为38.3%,城市学生比例33.6%。

    4.农村和县镇学生规划未来时间晚于城市学生

    大学生规划未来时间因户籍不同存在差异(X2=19.030 df=10,p<.05)。城市学生中有14.3%是在上大学前就开始规划,而农村学生中仅有9.8%,两者相差5个百分点;城市学生大学二年级开始规划的比例为27.7%,农村学生为22%,两者相差超过5个百分点;农村学生和县镇学生更多的是在大学三年级开始规划未来,比例为29.1%(见图1)。

    5.创业课程没有达到大学生期望的效果,城乡学生不存在差异

    学生认为创业课程效果非常好的仅占3.4%,认为比较好的占22.8%,认为一般的占50.2%,认为不太好的占18.7%,认为非常不好的占5%。其中农村学生中认为比较好的占26.4%,高出县镇和农村学生5个百分点;城市学生认为不太好的比例占19.1%,高出农村学生3个百分点。

    6.农村学生认为专业技能在就业因素中比院校名气和社会关系重要,城市学生认为院校名气比专业技能和社会关系重要。

    农村学生认为专业技能比院校名气和社会关系重要的比例占59%,城市学生占51%,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高8个百分点;而城市学生认为院校名气第二重要,比农村学生高5个百分点。同时,50%的城市学生认为社会关系仅次于院校名气,比农村学生高10个百分点。

    7.城市学生在就业准备中认为获取专业资格证书的比例明显低于农村和县镇,县镇学生认为获取招聘信息重要性的比例明显高于农村。

    城市学生认为获取专业资格证书重要性的比例明显低于农村和县镇,接近10个百分点;县镇学生认为获取招聘信息重要性的比例明显高于农村,达到7个百分点。

    8.农村学生在暂时没有找到工作时,更倾向于“先谋生,在发展中寻找机会”,而城市学生更倾向于“继续求学深造,暂缓就业”。

    在没有找到工作做出选择时,因户籍不同存在非常显著差异(χ2=28.142,df=10,p<.001)。农村学生选择“先谋生,在发展中寻找机会”的比例最高,选择“继续求学深造,暂缓就业”的比例最低;城市学生选择“先谋生,在发展中寻找机会”的比例最低,选择“继续求学深造,暂缓就业”的比例最高。农村学生在继续求学上与城市学生相差15个百分点,在先谋生上与城市学生相差14个百分点(见图2)。

    ??? 分析讨论

    父亲职业影响学生就业选择

    1.家庭经济状况影响学生毕业选择

    毕业选择因家庭经济情况不同存在非常显著差异(χ2=1.662E2a,df=24,p<.001)。经济条件越差,选择求职的比例就越高;家庭条件越好,选择出国的比例越高。农村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明显不如县镇和城市,有超过60%来源于不太富裕或者贫困家庭。城市学生家庭经济状最好,其中比较富裕及以上达到近20%,一般的占73.2%,不太富裕的占7.4%,贫穷的仅占0.9%;县镇学生中,认为家庭经济比较富裕及以上占7.3%,一般的占70.6%,不太富裕的占18.3%,贫穷的占3.8%;农村学生中,认为家庭经济比较富裕及以上的仅占1.7%,一般的占34.4%,不太富裕的占31.3%,贫穷的比例高达32.7%。可见,农村学生的家庭条件明显不如县镇学生、城市学生。

    2.父亲的职业、职务和学历影响学生就业选择、未来规划等

    毕业选择因父亲职业不同,存在非常显著差异(χ2=1.755E2,df=54,p<.001)。父亲为农民的学生中,选择求职的最多达到35%,超出其他职业至少15个百分点(见表1)。

    毕业选择因父亲职位不同,存在非常显著差异(χ2=82.312a,df=18,p<.001)。父亲职位越低,选择求职的比例越高。父亲职位为普通员工的,学生选择求职的最多,超出其他职位近15个百分点。

    毕业选择因父亲学历不同,存在非常显著差异(χ2=1.411E2,df=36,p<.001)。父亲学历为高中及以下的学生中,选择求职的超过20%。父亲学历为研究生的选择出国的达到36.4%,高出其他类型至少10个百分点(见表2)。

    3.学生学习状况影响毕业选择

    毕业选择因学习状况不同,存在非常显著差异(χ2=68.221,df=24,p<.001)。成绩比较靠后的学生选择求职的超过了30%。成绩越好,选择考研或出国的比例越高。

    毕业选择因学习目标不同,存在非常显著差异(χ2=71.746,df=24,p<.001)。学习目标越明确,选择出国的比例就越高。

    ??? 思考与建议

    建立农村大学生专项资助制度

    1.建立农村大学生专项资助制度

    建立农村大学生专项资助制度,加大农村大学生资助,让他们不会因家庭经济困难被迫放弃继续升学的理想和追求。

    近年来,我国初步建立了大学生、研究生“奖、助、贷、补”四位一体的助学资助体系,很多贫困家庭学生、品学兼优学生得到资助和奖励。但从整体上看,除了国家助学贷款中专门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让很多农村学生从中获益外,在其他大学生“奖、助、补”政策中,并没有专门针对农村大学生的资助政策,与此同时,也没有针对农村大学生资助的倾斜政策。这就使农村大学生由于家庭背景、学习成绩等多方因素,享受到“奖、助、补”等助学政策的比例明显偏低,因此,这就需要一方面国家专门建立针对农村学生的专项资助制度,另一方面,各个学校在执行相关政策时应明确规定农村学生所占比例,让农村学生切实从中获益,让他们不会因家庭经济困难不得不放弃继续升学的理想和追求,保证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大学和研究生阶段学习。

    2.强化农村大学生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

    国家统一设定大学生社会实践课时分数,其中不仅包括学校社团活动,同时,应包括寒暑假、普通节假日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以此强化不愿意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农村大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

    建议各学校统一安排实习,并强化监督和管理,同时,在部署学生到各大企业实习中,优先安排农村学生到知名企业,或固定农村学生到知名企业实习的比例,让缺乏家庭背景,自身找不到知名企业实习的农村学生通过学校的统一安排,获得较好的实习机会,为未来就业做出更好选择。

    3.加强职业生涯教育规划引导

    明确职业生涯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国际惯例,各国高等教育都已将职业生涯教育规划纳入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因此,建议高等学校通过必修课的形式,分阶段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如:大学一年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基础教育,大学二年、大学三年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专门教育与实践,大学四年主要进行择业、就业教育。与此同时,在充分考虑学生的社会和家庭背景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设职业生涯教育规划选修课程,如专门针对农村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引导课程。以此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系统性工程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的始终,促进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做出正确就业选择。

    4.切实落实创业课程教育教学

    调查显示,大学生创业意识薄弱,尽管明确知晓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但并没有多少大学生毕业后进行创业,这一方面源于创业有一定难度,但也说明大学生缺乏一定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因此,高校应切实贯彻落实教育部2012年颁发的《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重点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创业认知、创业实践等引入教育教学环节中,以此提升大学生尤其是农村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本文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12年度公益基金“小型调研”课题研究项目,项目编号:GY2012XDY02。)



/jiaoyu/zatan/2019-08-20/17984.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