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如何让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有进一步的发展?如何让学生真正茁壮成长?伴随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济南市胜利大街小学从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课程改革等方面进行综合协调改革,以“立足宽实基础,面向多元发展”为基本思想,提出了“宽基教育”的创新研究与实践。
作为胜利大街小学个性化实施素质教育的结晶,宽基教育办学思想反映了“胜利人”对教育发展规律的深入思考与实践,值得深入研究和借鉴。
宽基教育,即宽厚根基的教育,是济南市胜利大街小学创造性地推出的一个教育实验。基于对传统知识本位下“双基教育”片面性的反思,宽基教育强调着眼于孩子一生的发展,打通课内、课外的隔阂,构筑开放、立体、生活化的小学教育教学体系,为孩子奠定丰厚宽阔的人文和科学根基。它强调以夯实基础为准则、以创造生成为手段、以铸造人格为归宿,其核心理念体现为三个关键词:基础、创生、人格。基础,即打好三个基础,一是培养身心强健的人,为学生打好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二是培养精神丰富的人,激发好奇心,培养兴趣,为学生打好走向社会的基础;三是培养有教养的人,为学生打好继续学习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创生,即创造、生成,强调学校教育要以不断创生的教育激情去开启学生个体全部的生命力,以达成学生终身的自我发展。人格,即个性,强调通过宽基课程的实施,完善学生真实的人格,让学校的每一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
课堂教学“放手”让学生学会“合作、讨论、探索、发现、创新”
在“宽基”理念指导下,快乐数学、三标五段课堂模式的建构,极大地丰富了宽基教育的内涵。为了深化学生学习的动机,深层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愿学、乐学、会学,更加积极主动地学,胜利大街小学的领导和老师们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去合作、去讨论、去探索、去发现、去创新。学生能自己掌握的知识,就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掌握;学生能自己发现的方法,就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就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解决;学生能自己总结的规律,就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总结。
在教学“归一应用题”时,杨庆苹老师是这样进行的:如果现在要求你很快地测出全班同学在一分钟中大约一共能口算多少道题,怎么测算呢?学生们热烈地讨论了起来,不一会儿便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先统计全班每位同学一分钟口算的题数,再把它们加起来。”这时有学生反对说:“这样太麻烦了,我觉得只要测出一位同学一分钟口算的题数,然后再乘全班的人数就可以了。”大家沉默了一会,都在思索着这个问题的对错。过了一会儿,有些学生发现了问题的不足,站起来说:“这个办法也不行。如果选出的这个同学算得很快,最后的结果就太大;如果选的这个同学算得慢,算出的结果就太小了。”大家都觉得他们说的有道理。“看来选一个作代表是不行的,那怎么办呢?”讨论继续进行着,不一会儿,一位学生兴奋地站起来说:“我们学过了平均数,可以先测几位同学算的题数,计算出他们的平均数后再乘全班的人数。”“你们觉得呢?”同学们都觉得这个办法好,于是,全班一起选出有代表性的5位同学进行口算测试,统计一分钟内这5位同学共口算60道题,然后得出例题:“一分钟内,5位同学共口算60道题。照这样计算,全班63位同学一分钟内共口算多少道题?”“这样的题怎样计算?”学生们又一次进行讨论探索,并很快地总结出这一类应用题的一般解题方法。
杜晓燕老师在教学《长征》一课时,采取的却又是另一种方法。由于这首诗描写的年代离学生的生活较为遥远,学生们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她搜集了许多资料。但是,有一位同学说:“老师,这么多资料,您什么时候才能看完?您让我们自己搜集多好呢?”
接下来的几天,学生们忙得不亦乐乎:有的找到了长征路线图;有的阅读了长征故事;还有的观看了红军爬雪山、过草地、飞夺泸定桥等电影……
课堂上,她让学生自由结合成学习小组。一小组上台与全班同学交流,问“你们能结合预习说说在长征途中,红军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听了这句话,杜晓燕老师心里也默默地念叨着备课本上总结的几句话:红军长征有三难,一是路程远;二是自然条件恶劣;三是前有堵截,后有追兵。没想到学生们在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下,对这三方面总结非常到位。在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后,小组长又进行了总结:“这些困难,在我们的红军战士眼里却称不上什么困难。第一句在这首诗中很重要,其他几句诗都是围绕着这句话来讲的。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下面几句诗时,重点看看红军是怎样不怕远征难,让万水千山只等闲的。”他的发言,分析出了这首诗的表达特点,还给学生点明了学习的重点。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知识是学生自己探索学习的,方法是学生自己探索发现的,规律是学生自己探索总结的,技能是学生自己探索形成的。成功使学生得到了极大的心理满足,他们情在其中,意在其中,乐在其中。学习成为他们的一种享受,一种自觉自愿的行动。
构建多元校本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积极拓宽课程是济南市胜利大街小学“宽基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为了学生们健康、全面地发展成长,充分利用丰富的学校和社会资源,创编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一是科学素养课程。以胜利少年科学院为活动载体,包括开设国际象棋课程、电脑机器人制作课程、皂吧课程、车模航模海模课程等。柏光宇老师——全校年龄最长者,主动挑头承担了中央教科所“创造教育研究课题”,课内外结合、自编教材、创造兴趣小组试点到全部的43个班级。三年时间,一批“小发明家”在全校出现。8000份发明创意、百项国家专利、八十多个发明大奖、成绩斐然。二是艺术素养课程。以胜利明天少儿艺术团为活动载体,包括开设书法课程、国画课程、舞蹈、合唱、民乐等课程。三是健康体魄课程。以胜利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活动为载体,开设攀岩、球类、体育节等活动,使胜利的学生会生活、爱生活。四是健康心理课程。以“心灵小屋”——学生学习指导中心为载体,通过心理网站、电话咨询、个别辅导谈话、悄悄话信箱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五是学会生活课程。以学校生态馆、蝶趣园为载体,进行童年之旅、蝶舞童趣活动,组织学生结合假期外出旅游,围绕地域、物产、风俗等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借助学校科普生态馆和蝴蝶园资源优势,开发“蝶舞童趣”综合实践类校本课程,通过制作蝴蝶标本、导游学校生态馆、导游山东省科技馆、导游济南三大名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能力。
深入开展多元评价引领学生幸福体验
该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学校坚持以发展性和多元化评价理念为指导引领幸福体验,创造性实施质量考核和评价改革,促进了每一个学生的自我发展、个性发展。通过实施综合素质“八会”技能达标考核,简称“八证书”,让学生根据自身特长,从会写一手好字、会说日常英语、会读说写算、会制作科技作品、会计算机操作、会一项美术技能、会一项音乐技能、会一项健身技能等八项中自主选择达标项目和目标,由学生推选出各项技能班级小评委,与教师一起为同学评定等级、考核等级,最终由师生共同评定。通过实施成长档案袋综合素质评价,为每个学生设立胜利娃成长档案袋,期末从“思想道德和文明素养,心理素质,学习态度、方法和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校本课程实践学习”六方面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使“胜利娃成长记录册”成为展示学生成长的足迹。通过实施考试改革,打破传统考试只重结果和分数的做法,着眼于构建学生的宽厚基础,注重考双基、考技能、考创新、考书法(书写姿势)、考速度和质量、考质疑精神、考诚实等七种能力,构建形成全面、发展、激励、人文的学生质量评价机制。通过实施胜利星的评选,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设立了十种“胜利星”,有全面发展的“胜利之星”,有单项突出的“学习星、劳动星、健康星、艺术星、文明星、自立星”等,为更多的学生提供能确认自己发展的机会,让每个孩子在不同的舞台发挥展现自己才能与智慧,获得创生的幸福体验。
“331教师发展工程”培养宽基教师促进学生成长
教师的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关键,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成长,也就没有学校的发展。该校把宽基教师的具体特征概括为“五具有”:一是具有较强的教育使命感;二是具有较高的专业发展前瞻素质;三是具有高尚的师德;四是具有扎实的专业技术基础和能力结构;五具有较强的引领团队发展的智慧。为此,学校制定了“331教师发展工程”,搭建“智慧型”“科研型”“技能型”教师成长的不同舞台,发挥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权,创新工作机制,让所有的教师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长和发展。
“331教师发展工程”第一个“3”是三个学术组织:青年教师致远会、胜利名师研究会和班主任艺术研究会。胜利大街小学30岁以下青年教师占全体教师人数的60%。“青年教师致远会”的成立,为青年教师提供了一方静思、交流、碰撞的乐土,主要开展读书活动、团组织系列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胜利名师研究会”是教师自发形成的一个学术性组织,由3位区首席教师、1位区首席班主任担任会长,46位胜利名师作为培养对象。作为一个自发的学习型组织,该团队不靠行政命令而根据教师的发展需要自发组织各种学习培训活动。主要通过开展读名篇、读名师、读自己、读学生“四读”活动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夯实基础,促进教师个人形成教学风格。“班主任工作艺术研究会”依托课题研究,加强全员培训和骨干培训。第二个“3”是三项学术论坛,以“读书论坛”为主线,丰富教师专业发展的底蕴,以“行知论坛”为依托,营造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互助氛围,以“先锋论坛”为向导,引领胜利发展愿景,引领学校内涵和谐发展。“1”是制定一个教师成长规划,胜利大街小学的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师成长发展档案》,清晰地记录教师成长的足迹,梳理着阶段性发展轨迹,体现着每个人鲜明的风格特点,促进职业素养的发展。
学生宽基发展体系的构建,为胜利大街小学学生的自主发展开创了广袤的天地。近年来有26人荣获全国少科院小院士、省雏鹰少年、齐鲁小名士等称号,有300多人次在国家、省、市比赛中获奖。其中学生耿旭菲于2005年出席全国第五次少代会,被推选为全国少工委委员,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李凤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