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程墨 通讯员 杨保华 马祥
“哇,我们的学校变得好漂亮!”8月19日,武汉市江夏区金口街范湖小学的学生们听说学校变了样,便迫不及待地相约回到校园,映入他们眼帘的是紫红色的塑胶跑道、墨绿色的篮球场。孩子们在塑胶运动场上追逐着、跳跃着,欢快的笑声在校园里回荡。
范湖小学位于武汉市与咸宁市交界处,是江夏区最偏远的一所农村小学。今年以来,该校建起了“班班通”,实现了电子白板教学,音乐室、美术室、科学实验室、劳技室、图书阅览室、计算机室也即将投入使用,建设投入达300余万元,全校175名孩子与城里孩子一样享受着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看到学校的巨大变化,该校54岁的女教师刘志欢高兴地说:“没想到在我退休之前,赶上了农村教育的又一次春天!”
范湖小学的变化,受益于江夏区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近几年,江夏区坚持“均衡优先”的原则,积极走在城乡教育一体化前沿,大力扶持农村学校,让农村学校也迎来了“春天”。
“软硬兼施”优化教学资源配置
江夏区东湖路学校位于城乡接合地段,学校拥有实验楼、艺术楼、多功能体育馆、月牙形花园等10多处风格鲜明的建筑,整体建筑群顺应天然山水地势而建,让这所学校拥有美不胜收的校园环境和一流的教学设施,常人很难想象这是一所新建成不久的城郊普通学校。
近4年来,江夏区投入资金9.6亿元,用于新建校舍、购进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对区内70所中小学进行科学规划,让农村学校和城镇学校一样,有了过硬的教学条件。
记者参观江夏区多所农村学校后发现,每校至少有两栋教学楼和办公楼、一栋实验楼、一栋学生宿舍,另有专门的运动场和微机室。像江夏区实验小学、义贞小学等学校更建起了开放式读书屋,屋内环境优雅,凉风习习,学生可以自由借阅读书,随时前来阅读。
在舒安小学校园里,一到大课间时间,便有5名教师带着全校学生在操场上练习健身舞。5名教师都是2012年定向招聘的,体、音、美、数学、学前(教育)各一名,解决了困扰这所农村学校多年的结构性缺编难题。
过去,江夏教育不但教学条件不容乐观,农村初中、小学更是近10年没有新进教师,年轻教师只往城里去,一次性能招5人根本不敢想。“农村小学想要引进年轻教师很不容易,一次性引进5名,且配得这么齐全就更难了。这可是学校发展中的大喜事。”舒安小学校长祝建村说。
在确保城乡办学条件均衡配置的同时,江夏区还投入专项资金,提高农村教师待遇,一方面,根据农村教师任教远近各异,每月预算安排每人150元至300元的倾斜性补贴;另一方面,努力为农村教师解决住房问题,近3年投入资金8000多万元,在14个乡镇街建起了1273套教师周转房,解决了近2000名农村教师的居住问题。
2010年以来,该区公开招考了90名教师,安置20多名免费师范生,全部被充实到最急需师资的农村偏远学校。青年教师走进农村,大大缓解了农村教师梯队人才培养的压力,从“软”处使教学资源得以优化。
农村学校教学资源优化后,江夏区择校、办奥数培训班的情况得到了根本性好转。江夏区教育局局长肖水林介绍,江夏教育正是牢牢抓住“软硬”两处要穴,才得以刹住教育资源天平的倾斜之势,遏制住教育乱象的蔓延之风。
农村学校也有独特的“文化品牌”
“三月艳阳天,牧牛到村边……”在江夏区谭鑫培大戏楼内,明熙小学京剧社的学生正在表演京剧《小放牛》。小演员们精彩的演出,赢得了观众们热烈的掌声。
该校校长曾明星介绍,江夏是京剧艺术大师谭鑫培的故乡,为传承京剧国粹,2007年明熙小学就利用区内丰富的京剧艺术资源,邀请票友定期到校无偿给孩子们传授京剧知识,京剧社学员也由当初的几人发展到现在的近百人。
6年来,京剧社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校园生活,还屡次在全区百花奖艺术大赛上获奖,校现已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京剧文化。以此为引领,学生活动日益丰富多彩,像京剧这样的免费特色班学校共有9个,包括舞蹈、围棋、形体、书法、美术、跆拳道、经典诵读、田径等,500多名孩子每天在兴趣班接受免费特长培训。
有了良好的教学硬件和搭配合理的师资队伍,江夏区各校开始在校园文化特色上寻求办学突破口。区教育局倡导从小学到中学“一校一品”,形成独特的文化品牌。一些农村学校和刚建成的学校以往没有校园文化建设的概念,现在也结合实际摸索出了自身的文化之路。
义贞小学是江夏区西南部的一所农村小学,该校以烈士唐义贞为文化核心,建有唐义贞纪念馆、唐义贞雕塑和广场,校园内的每一面墙壁、每一块绿地都能“说话”,形成了“继承革命传统,以温馨文化育人”的办学特色,学校现已成为武汉市校园文化特色示范校。
“要谈校园文化,那就是我们有品牌、有特色,还把文化做成了学生看得见。学得到的东西,或让孩子学得一技之长,或奠基学生的综合素养。”校长苏厚华说,通过了解唐义贞,孩子们还间接知道了不少革命传统知识,也培养了好习惯。
如今,江夏校园文化发展朝气蓬勃,逐渐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喜人局面。不仅老牌优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蒸蒸日上,新建校东湖路学校打造了“三声满校园”的文化品牌,让歌声、欢笑声、读书声陪伴着学生快乐成长;落成5年的农村校庙山小学后起直追,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七彩教育”文化;每一所校园都飘荡着歌声、琴声和朗朗读书声。
多元评价体系助推城乡教育一体化
以往江夏区对学校的考核只将人均分、合格率、优秀率作为参考依据,强校不断上演着优势循环。要想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必须提上来。老牌优质学校在很多方面已经占据了特有的优势,那些薄弱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如何与之一争长短?
江夏教育局制定《江夏区义务教育学校质量考评实施意见》及与之相配套的《考评方案》、《考评细则》,将评价学校由只注重学生文化成绩向考评学校教学过程和文化成绩过渡,采取随时访问、测试、社会调查、审查认定等方式,对教学管理、教学过程、师生个性发展、学科成绩等进行综合评价,为城乡一体化创造了制度保障,从根本上改变了只看学生考试成绩的做法。
与此同时,区内认真落实校际交流,安排14所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城区优质学校从办学学校管理、教师支教、教研活动等方面,对农村薄弱学校进行全方位帮扶,帮扶效果纳入年终考核,形成了“区域合作,共同提高”的办学格局,街道间、村域间的学校在教育质量上也初步实现了均衡。
截至目前,江夏区通过武汉市市级素质教育特色校评估的学校共有11所,其中农村学校6所;通过区级评估的学校22所,其中农村学校16所。
记者了解到,城乡一体化后,一些地区的农村校更稳稳走在区内教育前沿。2009年还是教育贫困区的山坡街,如今已然有1所初中、4所小学名列区内前茅,山坡街教育总支更年年被评为先进。
地理位置偏远的五里界中学坚持“一主多辅互动式”教学模式,中考成绩一直在全区位列前茅。良好的办学声誉下,学校不仅没有一名学生因厌学而失学,而且吸引了30多名市区的学生和武汉市以外的学生舍近求远来求学。
除了学习成绩,农村学校在体艺美方面也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以往体育比赛总是弃权的舒安小学,在专职体育教师训练指导下,在江夏区首届校园艺术节上,竟然一路过关斩将,荣获团体三等奖。另一所农村校金口义贞小学,近三年在省、市、区内拿下的各种竞技奖项不下十项。
江夏区区长胡亚波说,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目标。最近几年,江夏区通过一系列有力举措,已经在城乡教育一体化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部分农村校办学条件、师资配备已经赶上甚至超过城区学校。今后,江夏区将坚定不移地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路线,办人民满意教育。
————————改革者说————————
“四个坚持”促城乡教育优质发展
武汉市江夏区委书记 汪祥旺
江夏区委、区政府将发展教育作为改善民生之首,坚决做到“四个坚持”,全力推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动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优先考虑教育,城乡建设中超前规划教育,经费投入上优先保障教育。二是坚持城乡优质均衡理念不动摇,统筹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统筹城乡学校均衡发展,统筹城乡师生共同发展。三是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履职”工作模式不动摇,对区直职能部门及乡镇街实行教育工作目标考核,形成了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支教为乐、师以从教为荣的浓郁氛围。四是坚持改革创新不动摇,在学校布局规划、教育资源重组、用人机制改革、教育投入保障、师生安全保卫等方面不断创新举措,全力支持教育,大力破解教育发展中的难题,保障教育事业全学段、全区域优质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