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平
本世纪初,城镇化的加快使得很多随迁子女进城上学,加上农村人口出生率持续降低,农村学龄儿童人数减少,再者有国家政策的引导,我国开始大规模地调整农村义务教育的学校布局,进行撤点并校。这既方便了对学校的管理,也整合了教育资源,提高了办学效益。但是,考虑到学校服务半径、环境、交通、低龄儿童等因素,还有一些村小和教学点不得不被保留下来。在撤点并校后,这些村小、教学点学生和老师人数急剧减少,教学设施、师资匮乏,不断地被边缘化,成为教育管理的盲点。这里的教师年龄偏大,加上没有新教师补充,随着村小、教学点的教师逐渐退休,人们便开始产生这样的疑问:“以后谁来当村小、教学点的老师?”本文浅谈村小、教学点的师资补充机制,并提出师资补充的“2+3”模式,试图回答以上问题。
所谓“2+3”模式,“2”是指“定向培养”、“公开聘任”,“3”是指“走教”、“支教”和“代教”。“2”是长期、固定的教师补充,是村小、教学点师资的主体来源;“3”是作为教师紧缺的补充机制,是一定时期内农村教师的重要补充。科学合理地运用好“2+3”模式,是村小、教学点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师资供给的重要举措。
“定向培养”类似于以前的中师培养方式,事实也已证明这种方式对农村的教育、特别是小学教育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培养方式也很成熟,它培养“本土化”的“离土不离乡”的村小、教学点教师。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一些热爱教育事业、基础知识好、品德好的当地初中毕业生,送往各级师范院校深造,并签订相关协议,实行定向培养、定向安置,并给予学费、生活费、奖助学金等一定优惠政策,把他们培养成热爱教育事业、基础知识宽厚、专业知识扎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较高的小学教师。
“公开聘任”是招收优秀大学毕业生并符合教师资格的人来充当农村教师的重要方式,它也是村小、教学点师资的重要来源。当地的教育行政部门或人事部门根据具体需要,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热爱教育事业、有志于从事农村小学教育的大学生,特别是师范院校毕业生,主要以当地生源为主,只要具备教师资格及相关要求,即可参与应聘。最终聘用者需签署合同,与教育行政部门双方达成协议,比如服务年限、待遇、转正定级等,还可以给予代偿大学学费、提供周转房等优惠。
“走教”是流动制教学,村小、教学点的“走教”主要是由其所在的中心校统一管理、片区负责,即中心校的教师到下面村小、教学点上课,课程、课时由中心校统一安排,教师由中心校统一调配,提供交通补贴,增加津贴,并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优先考虑。目前,在村小、教学点师资紧缺的情况下,“走教”发挥了不小的作用,特别是村小、教学点的英、音、体、美等学科的教学得以实现,充分利用了教育资源,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支教”是定期服务制教学,在缺乏师资的农村教育,“支教”发挥了一定作用,如今,城镇教师有超编现象,为教育均衡发展、公平发展,实行“支教”可以缓解村小、教学点的师资紧缺压力,同时,也缩小了区域、校际的差异,为村小、教学点带来了优质教育资源。教育行政部门在一定区域内(主要以乡镇为主)制定到村小、教学点支教制度,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工资待遇等方面向支教老师倾斜,规定城镇小学教师评定高级职称需在村小、教学点支教一定年限,激励教师去村小、教学点任教。“代教”指代课老师担任教学,这也是解决农村教师不足的惯用方法,一直以来,代课老师对农村教育的发展功不可没。虽然国家政策文件对代课老师有所限制,但当下在农村师资紧缺的情况下,聘请代课老师实为无奈之举,只有规范代课老师的管理和教学,培养和指导好代课老师,保障其工资待遇,并提供有利于代课老师以后发展的相关政策,使他们尽职尽责做教育,为村小、教学点教育作出贡献。
以上五种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在很多农村学校运用着,也取得很好的成效,但是,每所村小或教学点都有自身的特殊之处,有的可以作为过渡形式,是一种临时策略,有的可以长期发挥作用。所以,要结合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运用好“2+3”模式,使村小、教学点的师资源源不断,持续、健康地发展,使农村教育发展更为均衡化、公平化,为新农村的建设贡献新生力量。(作者单位:湖南省麻阳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