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汉字与中华文化的继承和传播

[db:作者]  2013-09-02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董琨

    汉字,可以说是作为中华文明的标志,已经具有四五千年的历史,而且在高科技时代的今天依然使用,创造了世界上已有的全部文字中独一无二的奇迹。

    由于汉字、尤其是早期汉字所具有的表意文字性质,古老的汉字承载了古代中华文化的丰富信息。因此汉字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汉字更大的功劳在于它同时是中华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体现了可以使用书面语言表达的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

    汉字几千年来有不少变化,但是其变化都是逐渐的而不是突变的,同时基本上都随着汉语的发展而变化。所以,汉字突破了古今几千年、纵横数万里的时间与空间的局限,发挥其超时空的书写和识读功能,最完整地记载与传承了中华文化。

    此外,世界上所有文字的流传,还有一个载质的问题。汉字的载质,先后经历了龟甲兽骨、青铜玉石、竹简木牍直至缣帛纸张的变化,形体的演变也与此密切相关,但是使用不同的载质书写与表现汉字,总是得心应手。尤其是纸张的发明,大大推广与普及了汉字的使用,对于中华文化传承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中华文化具有丰富的资源和相对的稳定性。这首先是因为千百年来,中华文化具有从未间断的文字记载,主要以书籍的形式保存与流传下来。而书籍,毫无疑问都是使用汉字。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当然,印刷术的发明与应用,首先是使汉字在中华文化的继承与传播方面的作用更为突出,由此加速催生了数量极为庞大的中华古籍。

    我国现存古籍的数量,因为统计的角度与范围的不同,有不同的说法,大致有10万种到15万种。如果加上流失海外的部分,就更加可观了。所谓“种”,并不等于“卷”或“册”(或是现在说的“本”),例如纂集于明代初年的《永乐大典》算古籍的“一种”,但它全书仅目录就有60卷,正文22877卷,装成11095册,约3.7亿字。这些古籍成为使用汉字记载与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体现。

    此外,汉字传播海外,在周边国家形成一个“汉字文化圈”。首先是朝鲜半岛。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1世纪,朝鲜半岛就出现了用汉字记录的地名。其次是日本。在公元3世纪的应神天皇时期,中华重要典籍《论语》等已传入日本。还有越南。在越南的历史上,长期以来就是越语与汉语并行使用,汉字则是唯一的官方文字。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国家语委咨询委员会委员)



/jiaoyu/zatan/2019-08-24/18273.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