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楚汉
近日,一则“幼儿园无条件劝退细则”的帖子在网上热传。“细则”中详细列举了6种情形,并指出只要出现其中一种,比如“家长对幼儿园工作人员精神或肉体上进行伤害的”,或者“传播有关幼儿园不实言论的”,幼儿就面临被幼儿园劝退的可能。据悉,这份“细则”是某幼儿园园长根据自己日常工作有感而发写的“内部指引”。
有人说,这帖子是当前处于弱势的幼儿园一方,对家长“挑衅”行为进行的无声反抗。然而,幼儿园和家长到底谁更弱势?要回答这个疑问,其实无须走进幼儿园,只要看看每年一些幼儿园招生时门口排起的长队,便可窥见端倪——全家出动、通宵排队,好不容易给孩子报上了名。如果不是因为涉及自家孩子的身心健康,谁又无聊到动辄对幼儿园指手划脚?事实上,这个“劝退指引”虽说最初是在幼儿教师内部流传的,虽说帖子中也在呼吁给幼教工作者以尊严,可是动辄劝退孩子,幼儿园哪里有丁点儿弱势的影子?
当然,不排除有些家长确实很霸道。孩子受了一点委屈,有时甚至只是孩子之间的正常口角或磕碰,也要找教师讨个说法。更有甚者,还因为一些小事直接向幼儿园施压,要求辞退教师。可是客观来讲,这样的家长必然只是个例,绝大多数家长言,还是以正常沟通方式为主。
同时,尽管极少数幼儿园发生过的虐童事件,抑或食物变质事件,但相信这些事件和家长为难教师一样,也只是个案。绝大多数幼儿园和老师,肯定都是希望孩子健康快乐,并为之不懈努力的。
把个案放到大普遍现象,本就不是坦诚的态度。不过,必须看到的是,幼儿园与家长间的关系,客观上受到教育供求关系影响。在学前教育资源短缺、现有幼儿园还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求的现实下,幼儿园的习惯性强势几乎不可避免。
幼儿园并非不能劝退学生,但劝退应该是基于正当的理由和清晰的规则,而不能只因为家长方面的原因就随意劝退孩子。同时,劝退本身也应该有明确的制度化规定,让所有家长都清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样的情况孩子可能被劝退。否则像现在这样,在没有任何官方规定的情况下,仅凭一份私下流传的“指引”,就想“无条件劝退”孩子,其实是对幼儿园正常管理秩序的粗暴破坏。
随着社会的进步,家长们的权利意识越来越强。面对与幼儿园的不对等关系,许多家长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维护自身权益。虽说家长们的维权举动未必都很合理,也不乏过激行为,但作为幼儿园,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家长维权趋势的必然性,反思进而规范自己的管理。反之,如若单方面拿出所谓的“劝退指引”,试图继续维护自己居高临下的地位,无疑会制造恶性循环,加剧家长与幼儿园间的不信任,催生出更多不按规则办事的行为。
幼儿园是孩子在家庭之外最早的教育启蒙之地,幼儿园当然应该有自己的管理制度与规则。而且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幼儿园更应该注重对规则意识的培养。互相信任是对家长、幼儿园及教师的基本要求。幼儿园与家长之间,本来就不应该有强弱之争。从孩子被送入幼儿园学习起,无论是家长还是幼儿园,都应该主动让自己的行为接受制度规定和社会道德的约束,遵循幼儿教育的特点,以共同的责任和爱心赢取对方的理解和尊重。(作者系媒体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