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朝晖
近日,北京市教委发布《关于公布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第四批市级资源单位名单及首批退出名单的通知》。根据通知,北京科育葡萄技术研究中心等五家单位成为首批退出社会大课堂的资源单位。
据悉,自2008年开始,北京实施了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项目。目前,社会大课堂市级资源单位已达500多家,包括故宫、首都博物馆、抗日战争纪念馆等。这些资源单位主要为学校集体组织或学生个人开展课外及校外活动、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以及教学活动提供相适应的活动环境。这么丰富的社会大课堂资源,按理说,应该是中小学生成长不可或缺的第二课堂,对于寒暑假来说,更应该是他们玩耍和学习的主阵地。
然而,记者对5家退出单位的退出原因进行调查时发现,某单位在成为社会大课堂后,一直都没有学校前来活动,因此主动要求退出。由此可见,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的退出,并非全是因为资源单位本身的问题,而在于学校和学生并未积极投入到社会大课堂中来。
无独有偶,据相关统计报道:自从进行免费开放试点以来,全国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已有1000多家,年观众量1.2亿人次,其中青少年只有3500万人次——按在校大中小学生2.3亿计算,人均才0.15次。这和暑期学生踊跃参与各种类型的旅游和培训班活动形成了鲜明反差。
那么,究竟是社会这个大课堂疏远了孩子,还是孩子冷落了社会大课堂呢?究其原因,我国的大部分学校还没能从根本上重视社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大部分愿意向学生开放的资源单位也并未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为学生量身定做第二课堂。此外,虽然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反复强调社会大课堂的重要性,但相应的引导、管理、监督和服务工作显然不到位。
如何让社会大课堂不沦为摆设?为今之计,各方主体应该协同合作,才能使之真正成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益补充。
从教育主管部门来看,应多措并举推进社会大课堂工作。首先,对相关资源单位的资质尤其安全工作,作出严格认证评估。其次,在可能的条件下,需要联合其他相关部门,为资源合作单位提供相应的便利,如减税或多提供宣传机会等,调动它们参与社会大课堂的积极性。
从资源合作单位来看,应切实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博物馆、天文馆、美术馆等非营利性单位,要积极发挥自身的教育功能,主动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营利性单位也应积极参与,给孩子社会实践提供好服务。为学校和学生提供活动平台,也是一种企业认同感教育,对企业来说是极好的宣传。
从学校和家长来看,应充分认识社会大课堂的重要性。某种程度上,社会大课堂不是学校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而是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只有参与到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等活动中,了解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融入到比学校更广阔的天地,才能从小培养起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才能为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