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海燕
多年来,思想品德课一直以枯燥著称,这是因为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学生很难真正接触到趣味无穷、精彩纷呈的实际生活。
在当前的教学改革中,教师首先可以采用创设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实际,激发学生情感,打开课堂探究之门。
在讲授公民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时,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和区分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等相关概念,我上课时带来了一个道具—— 一个包装精美的礼物。学生们一看到我手中的礼物,马上来了兴趣。我用实物将学生引入生活情境之中:“同学们,你们都收过别人送的礼物吧?”学生们开心地回答:“是。”接下来大家聊起自己曾经收到过哪些礼物。我趁热打铁:“这些礼物是你们的合法财产吗?”学生点头表示赞同。
我接着问,你们知道我们对自己的合法财产享有哪些权利吗?学生开始看书,寻找答案。我说,别人送你的礼物就属于你了,这说明我们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权。今天老师带了一份礼物,这份礼物是一本名著,是几年前的一位学生送给我的,我自己看了这本书,受益匪浅,并在这本书上写了一些阅读感受。我看这本书并在书上写感受,这说明我在行使对自己财产的什么权利?学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我说的使用权的含义。接下来,我又进一步说,除了自己阅读以外,我想让这本书发挥更大作用,同学们能给我一些好的建议吗?有的学生建议我把书租给有需要的人看,向他要租金。我表扬这位同学很有经济头脑,同时也向他抛出了问题,收租金是在行使财产的什么权利?一位女生建议我把书送给有需要的人,我立即将书放在这位同学的手中,告诉她,这本书送给你了,奖励你的善良与爱心,老师现在行使的是对这本书的处分权。通过这些生动直观的例子,学生轻松而又快乐地了解了这几种权利的差别。
在探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 教师还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在讲授宪法和普通法律的关系这个知识点时,我一开始让学生自己看教材,要求学生按照相同点、不同点、联系这三个角度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学生思考了很长时间,可是效果并不理想。以初中学生现有的基础,宪法对他们来说还很陌生,虽然教材中给大家概括了几条关系,但是在学生的头脑中很难形成清晰的关系网。于是我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一些调整,让学生在自学教材的基础上,用图示的方式来表现宪法与普通法之间的关系,然后进行展示、解说,并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观点。我提示学生,可以用箭头、几何图形或者图画等各种不拘一格的形式来展示。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有了更大的展示空间。有的学生画了一棵大树,树干代表宪法,树叶代表普通法,说明宪法是普通法产生的依据;有的学生画了金字塔图形,塔尖代表宪法,说明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也有的学生虽然表达得不是非常清楚,但都在纸上画上了自己思考的结果,我也及时给予了肯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并据此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坛丘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