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国栋
经历了杭州难忘的高温炎热,新的学期已经来临。作为从教30年的一名大学教师,作为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和亲历者,作为大学基层教学管理者,我感慨万千。
曾几何时,大学的招生与中学的分数或曰高考分数实现了无缝对接,高中的招生与中考分数实现了无缝对接,从一个角度来看,似乎实现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公平目标,但带来的问题是,大家追求分数走向了极致。另一方面,大学的培养与中学的培养反而趋同,没有很好地体现大学精神,但大学又不能照抄照搬他人的做法,否则我们的学生不适应、我们的老师不习惯、我们的资源也远远不够,我们必须探索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路径。
中国学生对分数的追求有些类似于体育运动员对金牌的渴望。平心而论,运动员能够参加奥运会已经是很大的成功,但看看我们的运动员,如果只拿到银牌,那种由内而外散发的伤心,真的能让我们都为之动情。
只有分数、只会考试、忽视成长,或许是我们教育中的主要问题,浙江的中考还有30分体育分测试体能,但高考中,体育比重为0,因此到大学军训时很多人站着站着就晕倒了,体育课上着上着又晕倒了,我们是否应该在高考时设置50分体育分?逼迫学生暂时放下课本走向操场,少做几道题目其实没啥。德智体全面发展,设置高考体育分或许是有意义的。
我们的学生真的从小就很辛苦,并且他们牢牢记住了老师和家长的教导,高中很辛苦、高三最辛苦、到了大学就可以好好玩了。真的是这样吗?试想一下,历经十二载基础教育的磨砺,在解除高考这个外源性压力后,如果数百万号称“天之骄子”的青年人在大学里“好好玩”,我们民族的希望在哪里?如何找寻新的压力与动力?
我们的学生“被”高考、“被”大学、“被”专业,一切由分数说了算,他们没有选择的机会,因此没有选择的能力也就不足为奇。进入大学后,面对选择的权利,例如选课程、选专业、选进程、选出口,大多数学生往往显得很焦虑,往往再次把选择的权利交还给家长、或是学长、或干脆是盲目地跟着社会导向走。
分数是什么?分数是对智力或者说知识的一个衡量指标,但分数高真能说明一切吗?其实社会更加关注的是素质和能力,只是知识太容易量化罢了。于是乎,高分数以及高绩点的选择、评奖、评优、免研等诸多优先级大行其道,以为这才是公平。
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所有学生都是好学生不应该成为口号。浙大竺可桢学院选拔学生时采用上午综合笔试、下午和晚上面试,两者分数相加作为选拔标准,结果这么优秀的学生笔试得分在10分到70分之间,也就是说,原有体系下都特别棒的学生,当改变了模式,自然分出上中下,并且差距巨大。
什么样的课是好课?课分4种,第1种是讲得不清楚,这是低层次的低水平;第2种是讲得太清楚,这只是低层次的高水平;第3种是讲课能有互动,是高层次的低水平;第4种是能通过讲课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自愿在课外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则是高层次的高水平。传统意义上看第2种是好课,因而学生很难被激发。
专业是什么?或许可以说专业是一系列课程加一系列环节,我们的家长和学生对“专业”钟爱有加,或许这一代家长正是当年专业教育的成品。然而,当年、过5年、过10年、过20年,又有多少人从事专业相关的行业领域?且不论当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分配,更何况当今的自主择业?找到自身成长目标和发展方向何其重要!
因此,就教育而言,分数与成长,我们应该更加关注成长;就高校而言,招生与培养,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就学生而言,专业与发展,应该更加强化发展。
面对当前中国实际,中国大学目前的首要任务是假设高考进入大学的学生学“苦”了、学“死”了,大学能否让他“活”过来,更能“鲜活”起来,真正成长,如果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我说成长是最大的成功,也可以说是中国大学的真正成功!
教育的意义或许就在于让学生快乐健康成长,做到这一点,教育的春天或许就已经来临!
(作者系浙江大学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