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让美术教育活动沾点“土味”

[db:作者]  2013-09-15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地处陶都江苏宜兴市的丁蜀中心幼儿园,把陶文化引入幼儿园让孩子们在“玩泥巴”中理解本土文化。?闵学平?吴春凤?摄

    面对本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弱势,时代呼唤着本土文化教育走进幼儿园,走进课堂,走进孩子们的心中。

    ■张国娟

    如何把本土文化融入到美术教育中,使孩子们知晓、熟悉、热爱,长大后传承和发扬本土文化呢?我们以地域文化为背景,以社会自然环境中的人、事、物为资源,对幼儿美术课程的目标、内容、组织形式和评价体系等进行修改、调整、充实和完善,创编出一套具有乡土特色的课程资源,探索具有乡土亲情的美术课堂,建设具有乡土亲情的美术文化,营造具有乡土亲情的美术氛围。

    乡土美术教育素材就在身边

    镜头一:教师播放越剧后问:“孩子们,这是什么戏,好听吗?”孩子们摇摇头,有的甚至捂住耳朵:“一点也不好听,我会唱《两只蝴蝶》,亲爱的,你慢慢飞……”

    在欣赏PPT中的越剧脸谱时,幼儿说:“难看死了,像鬼一样,我喜欢画喜羊羊”……大家哄堂大笑!

    镜头二:教研组长茅老师问:“大家知道花朝节吗?有哪些民俗?”王老师说:“花朝节,我怎么不知道呀?我都不知道,更别说孩子们了。”

    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清楚自己“家”有什么值得骄傲的文化传承,轻视本土文化,总觉得本土文化落后、老土。本土文化受到冷落和排斥,也缺少了对它的教育力度,这是我们采撷到的一些值得思考的镜头。

    为此我们的美术教育进行了一些改革。我们的目标定位依据《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使园本课程目标更为具体化、明确化、细小化。引导幼儿积极参与美术活动,喜欢用语言、动作、表情等表现和创造美,感受生活快乐,得到自我满足;乐于发现周围生活中风景、古建筑、工艺品和生活用品等美的事物的特征,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欣赏美,萌发爱生活、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向幼儿传授一些粗浅的美术知识,获得和积累进行各种美术活动的操作和审美经验,并渗透到各领域、游戏活动以及一日生活中,努力把美术知识与各科知识相互融合,促进幼儿各种能力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

    学会用多种工具、材料或不同的表现手法,运用线条和色彩大胆表达自己的认识、感受和想象,享受创造美的快乐,并能用自制的美术作品布置环境,美化生活。

    当然,课程目标中的这三点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每个年龄段和每个乡土美术活动,均可根据具体内容目标和实际情况有所偏重。

    扎根乡土精选乡土美术内容

    乡土美术课程开发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行为,虽没有任何规则的约束,但并不是每一种乡土资源都适合拿来给孩子们,教师要了解和研究幼儿的需要及其发展的可能性,对大量的本土美术资源进行分析和筛选,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幼儿的不同需要。我们尽可能做到选材巧妙并“扎根乡土”,具体如下:

    结识老家当。一只青花瓷盘、一枚铜钱、一块印糕版……这些老家当的造型、装饰和技艺彰显着民族的智慧和艺术匠心,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当孩子们把家里的宝贝拿到幼儿园时,课堂俨然成为一个小小博物馆,通过鉴宝、赏宝和画宝等活动,更直接和深刻地结识了藏在家中的一些民间艺术品。

    寻根乡间行。笑容憨厚的石佛、古色古香的民居、造型多样的戏台……是孩子们最为熟悉的地方,是非常有价值的艺术形式;取之方便的泥巴、稻草等自然材料,也是丰富幼儿美术活动的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我们帮孩子的眼睛越过校园“围墙”,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收集和记录蕴藏在乡间的艺术。

    过把节日瘾。我们利用逢年过节“看社戏”、“舞龙舞狮活动”、“扦大网抠鱼”等教育资源,并设计蜡笔画“抠鱼哉”、手工“舞龙舞狮真热闹”等活动,让孩子们在欢天喜地的节日气氛中,既接受了科学、文化、审美教育,又获得了最生动和最值得记忆的经验,民俗文化深深印在孩子的心中。

    生活翻版乐。我们以幼儿熟悉的玩具、食物为主题,设计了“泥工:冰糖葫芦”;以幼儿喜欢的小动物为主题,设计了“油画棒:大公鸡”等活动,这些内容来源于幼儿身边所熟悉的生活,能更好地激发幼儿创造的欲望和兴趣,使幼儿毫无障碍地创作出稚嫩、淳朴和超乎想象的作品。

    多途径发掘乡土美术教育魅力

    引导孩子学会欣赏。欣赏吴冠中的《江南民居》时,教师请孩子闭上眼睛并把自己假想为画中人物后问:“黑屋顶、白房子、灰墙,看到了家乡的老房子,感觉怎么样?”文文说:“我感觉很亲切,回家了”;芳芳说:“我的周围都是柳树,听到了鸟叫声”;强强说:“这里有水、有田、有桥,好美哦”……通过这样的感受,孩子可以对作品所蕴含的意义有所理解。

    现在的美术教育没有足够重视美术欣赏教育。缺了就要补,我们选择了一些比较贴近幼儿生活、易被幼儿理解和表现的中外优秀作品,例如梵·高的《向日葵》,米勒的《拾穗者》等。我们认为:儿童发展的起点高了,眼界开阔了,对美的知觉和选择也更敏感了,让孩子从小就接触经典,学会与大师直接对话,说出心中的所思所想所见,使情感得到充分释放和升华!

    把握年龄合理定位。课程开发中教师往往考虑形式内容上有所创新,忽略了幼儿的年龄特点。

    学区公开课“中班剪纸:手拉手”,老师示范用先折再画最后剪的方法,结果孩子们剪出来的好朋友都是分开的,孩子们嚷起来了:“老师,我怎么连不起来呀?”“老师,我的剪破了,怎么办呀”……老师一个个费力地指导着,最后也没有展示和评价,活动草草收场。

    在活动前,我们要把幼儿的年龄特点放在首要考虑的位置,内容技能一定要与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而“手拉手”属于两方连续折叠剪的技能,在没有小班的剪直线、曲线和折叠剪的基础上进行显得难度较大。我们讨论后把活动调整为:一是可以在小班下学期设置铺垫活动“折叠蝴蝶”,二是将本次活动安排到中班进行才比较妥当。

    挪移资源经典再现。我们顺应园舍台门建筑设计的思想和美学理念和风格,将修旧的改建环境作为基调,将园舍劣势转化为优势,挖掘和提炼了“桥文化”、“酒文化”、“名人文化”、“石文化”、“戏曲文化”等元素,使幼儿园无论在何处都是一幅经典古越文化的图画。

    将园外的大府邸台门“挪移”到园内台门上,并配上扇形皮影戏曲人物,这不仅让我们的台门和墙面更富有美感,而且可随时进行现场参观或写生。

    这样的做法不仅有效解决了幼儿频繁外出写生“老台门”的尴尬局面,更建构起一个开放的乡土美术特色课程环境,从而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我们发现组织美术活动“竹筒画:我的好朋友”中,所要的材料毛竹非常麻烦,成本太高,不值得提倡。

    教师应建立“物尽其用”低碳理念,把目光从以往关注漂亮昂贵的美术材料转向关注身边最省钱的自然材料。

    我们利用家长和社区资源,搜集一切可利用的乡土材料。例如用烂泥巴和种子制作“泥巴饼”;用落叶拼画“有趣的动物”;用藕、胡萝卜、青椒的横切面拓印“背心”……这不仅实现材料收集的丰富性、层次性和多样性,更降低教育成本,减轻幼儿园和家庭的负担。

    美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表达生活的另一种语言。家乡的文化通过多种途径时时刻刻影响着幼儿,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成为了幼儿园重要而有特色的教育内容。

    陈鹤琴说过:“所有的课程都要从人生实际生活和经验中选出来,切合人生的课程内容是儿童的一饮一食,一草一木。”这一理念引领教师在实践中作出调整和优化,使教师更关注“乡土美术活动”中所蕴含的价值、深刻内涵,让课程满足幼儿的基本需要,让课程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县柯岩阮社幼儿园)



/jiaoyu/zatan/2019-08-24/18699.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