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开花
写到今天,文字陪伴我已有十来个年头。
每每看到那些塞满书房抽屉的读者来信,我都会对自己提出同样一个问题:中国的中学生究竟需要什么?
在这个手机遍地、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根本不缺阅读的平台。打开手机或者平板电脑,指尖一动便可轻松下载上百部图书。他们完全可以在海量的图书库里寻找自己喜欢的类别,获取心灵必要的养分。
把梦想写在纸条上,这样的事情,几乎每个小学生都经历过。但是同样的事情,放在中学校园,似乎就会成为一种笑料。为何会这样?我们似乎从来没有认真反思、深层体察过。
德国孩子在6岁前所接受的教育很简单——参观警察局,学习如何报警;参观消防局,了解怎样灭火和如何火灾逃生;参观市政府,认识市长,看他如何为市民服务;去坐有轨电车,记住回家的路线;去超市买东西,学习选货和付钱。德国法律规定,6岁之前,幼童不能学习钢琴、绘画、奥数等一系列的东西。
相比较而言,中国的孩子可比他们聪明多了,不但能从1数到100,还会写很多字,甚至会弹钢琴、会画画、会说外语。
这样的学前教育,差别在哪里?很简单,差别在于前者已经了解、学习了基本的生存能力,懂得如何跟这个社会相处;而后者,除了读书,啥都不会。
很多年前我还是名中学教师,坐在灯下,回顾往事,心里万般惆怅。我们所接受的,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教育?面对这样不可选择的教育,中学生最需要的是什么?我们能给出最有意义的东西是什么?
这三个问题,使我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作家”这条路。
在很多中学生仍然被梦想和早恋所困惑的时候,家长和老师有多少人会在发现问题或怒骂之后,心平气和地跟迷茫的中学生们谈一谈?
大部分父母和老师完全没有办法与能力。
拿早恋来说,父母平心静气地哄了孩子半天,孩子终于放下戒备心理,开始倾诉:“爸,我喜欢上了我们班的一个女生……”到这里,本来家长已经成功了一大半,可偏偏父母忽然要暴跳如雷地给孩子一顿毒打或者臭骂,他们忘记了自己也曾暗恋中学时代的某生。
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第一次的失败,几乎就代表了永久的失败。因为孩子已经知道,你不是他真正的朋友,一旦他放下戒备,对你坦诚,你立刻就会露出凶狠的本性。
既然父母和老师不能解除孩子的困扰,孩子就只能自行摸索。因此,阅读和聊天,便成了最好的沟通工具。
这就是我们编纂这套书的目的。
在中学生们困惑无助、彷徨难断的时候,起码,可以求助这样一些书。这些书,不是圣经,不会让他们立马脱胎换骨,但起码,可以是黑夜里的一束光,让他们看到前行的方向,不至于让事情变得更坏。
成长和励志,为什么不用名人或者企业家的案例?为什么偏偏选择作家这个圈子?
企业家和作家不同,每一个企业家的成功,都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其中包含了很多不得而知的隐性因素。作家不同,作家的每一篇文字,都是独立创作的。最重要的是,很多作家都曾经是因为偏科而不受欢迎的孩子。
他们所走过的路,所经历的事,是每一个中学生都会经历,也必然要经历的事。出这样一部书,无非就是想让每一个看到这书的中学生明白,他们目前所经受的困扰是很多人都要共同面对的,不必为此觉得自卑或是低人一等。没有谁的青春会一帆风顺,走过那片迷茫的森林,兴许就会看见广袤的蓝天。
(作者一路开花系《青年文摘》十年签约作家,部分畅销期刊专栏作家)
“作家成长励志系列”典藏丛书:《梦想在路上》、《另一种方式的花开》、《做最好的那个自我》、《谁借我远方》、《生命是一场执著的修行》、《阳光不会偏袒任何一朵花》陈晓辉 一路开花主编 福建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