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的九月,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迎来了建校60周年华诞。这所隶属四川省经信委的高职学校,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四川省泸州市。泸州有着两千三百多年的历史,这座气象万千的历史文化名城,山川俊秀,人杰地灵,文风鼎盛,人才辈出,素有崇学重教的文化传统。厚重的办学历史,巨大的行业背景,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化院人矢志不渝的化工情怀,给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注入了丰富的滋养。这所被业内誉为“西南化工高技能人才摇篮”的高职院校,正以上下求索、特色发展的勤劳和智慧,谱写着激越磅礴、雄浑嘹亮的职教华章。
历史悠久 特色彰显
学院创建于1953年,1959年开办专科教育,2003年经四川省政府部门批准,独立升格为“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已有60年化工职业教育的历史积淀,共培养毕业生6万余人。
学院占地近600亩,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4000多万元,图书馆藏纸质图书35多万册,电子图书57300GB,电子期刊8900种,全日制在校学生7000余人,专兼职教师420余人,教授、副教授100余人,双师素质教师340余人。
学院现设化学工程系、制药与环境工程系、机械工程系、自动化工程系、信息工程系、经济管理系及基础教学部。学院专业设置以化工大类为主,开设30个专业(方向),其中有四川省教改试点专业2个,中国化工教育协会教改试点专业4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建设专业2个。学院建有中央财政支持的应用化工技术实训基地,构建了化工技术、化工机械装备等5大实训平台,有27个实验实训中心(基地),127个实验实训室。学院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技能鉴定涵盖了所有专业。
学院的办学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13年创办的国立四川职业学校(成都高工校前身)的应用化学与织染科(国立四川职业学校始创专业)以及创办于1917年的川东联合县立甲种工业学校(重庆高工校前身)应用化学与织染科。从历史的意义上讲,在上世纪一二十年代,当我国化学工业尚处于萌芽状态时,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就开始化工职业教育的办学历程并伴随着中国的化学工业走过了近一个世纪。
学院在泸州正式建校于1953年,先后有成都高工校、重庆高工校、乐山五通桥化工校、内江化工校、吉林工业校、重庆合成材料学校、自贡化工专科学校等学校的轻、化工类相关专业相继并入,原名四川化学工业学校。1957年,郭沫若曾为学校题写校名并为分析专业题写了“化学分析被称为‘工业的眼睛’,这的确是光荣的称号。但要爱劳动、爱学习、爱思考的人,才能完成作为这种眼睛的任务。他不仅可以引导工业发展,还将进一步看透自然界的秘密。”的题词。1959年经国家教育部门批准升格为泸州化工专科学校。1992年在全国职业教育范围内率先实行“双证书”制,1997年被确定为全国职教领域首批CBE教改试点学校。2003年4月,独立升格为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2007年,在国家教育部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实现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新跨越。2012年6月被正式批准为“省级示范性高职学校建设单位”。学院已成为省内和全国同类高职院校中办学规模大、人才培养质量高、管理规范、特色鲜明、社会声誉良好的普通高等学校。
60年化工职业教育的历史,与新中国化工行业的发展全程相伴。学院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打上了深深的行业烙印,半个多世纪以来,虽曾“四易校名”,但始终坚持扎根化工行业不动摇、坚持培养化工人才不动摇、坚持发展化工主干专业不动摇、坚持服务化工行业为己任不动摇。
学院紧跟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设专业,形成了以应用化工专业为龙头,化工装备、化工分析与检验、化工环保、化工自动控制、化工安全技术、化工产品营销、化工物流管理等专业为支撑的化工类专业群,专业设置涵盖化工行业生产的全过程。
学院坚持“以提高素质为核心、以增强能力为主线,以社会认可为标准、以学生成才为目标”全面构建和实施素质教育体系,形成了“德育为先、能力为主,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的素质教育工作机制。以下一组数据充分展示了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素质教育成果。
自2005年以来,连续组织学生参加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中国化工教育协会主办的全国石油与化工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学生多次获得个人一等奖,学院连续获得团体一、二等奖;在2010年10月四川化工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化学检验工技能大赛,前6名获奖者中有5人是该校毕业的学生;2011年在“星宇杯”首届全国高分子材料专业技能大赛中,获得团体一等奖,参赛的3名学生全部获得个人一等奖;在“扬农杯”全国化学检验工技能大赛中,获得团体二等奖,参赛的3名选手中2人获得个人一等奖;在“第六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中有3名选手获得三等奖;在第三届“金蝶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得四川省赛区专科组一等奖,去年组队参加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获得总决赛高职组一等奖;参加全国高职院校技能大赛高分子材料加工、工业分析与检验、化工总控工、化工设备维修4个项目,共获得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和1个三等奖,在全省高职院校中属于较好的成绩;在泸州市第十五届大中学校“忠山之秋”校园文化节中获得舞蹈、歌手、模特大赛等8个一等奖及多项二、三等奖;学院学生在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举办的“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文艺汇演中获得一等奖;在泸州市委宣传部门举办的“泸州市高校舞蹈大赛”和“泸州市学校汇演”中获一等奖;在泸州市团委举办、两年一届的市内各大中专学校(包括两所本科院校)参加的“忠山之秋”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中,在连续几届的书法大赛中学院选手均囊括前3名。2012届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达95.5%(比全国高职院校高5.1%),就业现状满意度为57%(比全国高职院校高6%),对学院的满意度达90%(比全国高职院校高7%);学院2013届毕业生就业率已达95%,专业对口率达80%。
学院毕业生因过硬的专业素质和全面的综合素质而受到用人单位欢迎,在历年四川省教育部门公布的四川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排名中,就业率连续9年保持95%以上,一次性就业专业对口率保持90%以上。长期以来,学院是西南地区大中型油气化工企业需要高技能人才的首选学校,很多专业的毕业生多年保持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60年来,学院培养毕业生6万余名。他们以综合素质好、动手能力强、岗位适应快、敬业精神佳、发展潜力大享誉西南地区化工行业。相当部分毕业生已成为西南地区乃至全国化工战线的生产、经营、管理骨干,众多毕业生成为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不少毕业生成为专家、学者,为化工行业的发展、国家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院在全国化工职业教育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学院是全国化工教育协会职业教育工作委员会西南四省市主任单位。1992年5月,原化工部全国化工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在该校召开产学研结合现场研讨会,高度评价学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四川乃至全国化工职业教育起到的示范作用。
中央及地方领导多次来学校视察,充分肯定了学院在化工职业教育中所做出的成绩。
求实创新 内涵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的进程。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随着数量和规模扩张的到位,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已成为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为此,学院以建设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为契机,注重学校顶层设计的创新,走特色发展之路,着力培养创新型高端技能人才,提升核心竞争力,树立办学品牌,促进可持续发展。
创新顶层设计,为学院内涵提升打下基础。学院以“系统思维,统筹规划;着眼未来,明确方向”为指导,以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明确学校未来发展的方向。在体制机制创新设计中,一是政、行、校、企合作,完善“会-站-室”模式,推进校企互利共生的长效合作机制。二是与四川省中小企业发展中心共建“四川省中小企业培训学院”,创新职业教育中继续教育的体制机制,拓展学院可持续发展空间。三是与四川贝尔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共建“贝尔精细化工学院”,创新职业教育中学历教育的体制机制,以适应化工产业向精细化方向发展的要求。四是整合学院及周边化工企业资源,搭建“四川化工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共性服务,提升学院社会服务能力。这些创新举措互为支撑,相互促进,共同引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形成了学院较为完整的创新发展体系。
针对社会上部分人不了解现代化工而将化工行业妖魔化的现象,根据绿色化工、环保化工、安全化工、人文化工的要求,融入现代化工“本质安全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理念,优化具有化工特色的“三能为本(基础能力、专业能力、拓展能力),虚实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实施“三大工程”(校企互培共育双师工程、学历职称提升工程、化工职教领军人才打造工程),提高双师素质并优化双师结构;在实训基地建设上,按“设备生产化、环境真实化、过程虚拟化”的理念,根据“五结合(即“校内-校外”结合、“理论-实践”结合、“教学-科研”结合、“仿真-实操”结合、“讲授-训练”结合),五合一(即“车间-教室”合一、“教师-师傅”合一、“学生-学徒”合一、“作业-作品”合一、“服务-创收”合一)”原则,全力实施能力本位和理实一体化教学;在质量保障上,完善“两全多方”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两全”即全方位、全过程,“多方”即学院、学生、家长、企业、社会评价机构等)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创新“会-站-室”模式,构建互利共生的校企合作机制。校企合作是办好高等职业教育的最有效途径,只有找到校企利益的共同点,在校企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才能形成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学院在创新办学模式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形成了“会-站-室”特色模式。在“会-站-室”模式中,“会”就是学院整合区域内地方、行业、企业资源,组建并成立了“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办学理事会”,“站”就是在理事会指导下,建立驻园区、驻厂区、驻地区工作站,“室”就是通过寻找校企之间的利益共同点,建立互利合作的项目工作室。
通过合作办学理事会促进政、行、校、企的沟通和了解,实现四方联动办好职业教育的目的。通过理事会,学院可以了解行业的动态和企业的需求,企业可以了解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方向,了解学院的办学优势和办学资源。各方增进了解、加强沟通、增加互信,校企双方良性互动,共同寻找利益的共同点,实现校企互利发展。
在“会-站-室”模式中,组建工作站是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工作站成员由校企双方人员共同组成,采用多种形式收集信息。通过工作站,可以收集企业的人才需求信息、企业员工培训的需求信息、企业对毕业生的反馈意见、企业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行业和专业技术进步的信息、企业技术需求的信息等,同时通过工作站,学校可以向企业提供学院的毕业生情况、学院教师的技术应用研发状况、学院社会服务功能等信息,疏通校企合作的渠道。
建立驻园、驻厂、驻地工作站除校企沟通外,关键是要寻找校企在人才培养、员工培训、技术研发、技术推广以及人员互兼互聘等方面的利益共同点,进而组建校企合作的项目工作室,使项目工作室成为校企利益的结合点、着力点和有效载体。“项目工作室”首先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平台。通过项目工作室,教师可以了解本专业技术发展的前沿动态,将教师知识技能的未知变为新知,将教师的新知变为学生的已知,全面提升师生的拓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其次,“项目工作室”还是学生拓展能力培养的重要平台。项目工作室承担了企业的生产技术性课题,聚集了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双师队伍。学校通过选拔综合素质好的学生参与到项目工作室的工作中,实施“名师导学”工程,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品牌学生。
学院的“两全多方”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由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三部分组成。这就要求学校必须进行校企合作和开门办学,人才培养标准和评价标准不只是学校说了算。通过“会-站-室”模式,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到学生知识和技能考核、学生素质评价中来,从而为“两全多方”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提供支撑。
“会-站-室”模式的建立和完善,创新了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实现了政、行、校、企四方联动;畅通了合作渠道,实现了资源共享;搭建了合作育人平台,实现了人才共育;建立了合作就业纽带,实现了过程共管;构建了合作发展空间,实现了成果共享。
开拓职业培训领域,拓展学院可持续发展空间。中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较低严重制约了中小微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中小微企业的发展迫切需要继续教育。但是,这种继续教育不是简单的学历提升,而是结合企业生产实际的、面向产业转型升级的职业培训;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有针对性的素质和技能培训。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到今天,在数量和规模上的扩张已走向极限,随着生源数量的减少,部分省市已推行注册入学的方式。对此,学院未雨绸缪,开拓职业培训领域,顺应我国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趋势,为实现职业教育对接终身教育搭建了平台,拓展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广阔空间。
学院与四川省中小企业发展中心共同联合组建了“四川省中小企业培训学院”,以满足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能力提升培训、员工培训等相关需求。在培训学院的建设过程中,针对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分类开发企业法人培训体系、企业管理人员培训体系、一线员工培训体系、特种作业培训体系。
要为企业提供量身定做的、专业化的员工培训,就需要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为此,学院首先派遣专职教师深入企业,熟悉和掌握企业生产原理、工艺和设备,同时让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取得培训企业职工的资格,使教师真正得到了锻炼,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也落到了实处。同时,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并进行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的系统培训,“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使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落到了实处。去年12月,来自泸天化、川天华等企业的95名兼职教师参加了学院的兼职教师培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些人员不但是职业培训的兼职教师,也是为在校生授课的兼职教师。
开展企业培训,让学院了解社会需求,让教师了解技术进步;开展职业培训,让教师开阔了眼界,提高了技能,更新了观念;开展职业培训,让教师增加了新知,同时通过对在校生的教学,让教师的新知转化为学生的已知,让学生学到先进的知识和实用的技能,有效地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学院积极开展国家银河工程培训、安全培训、转业军人培训、中小企业员工培训等服务,年均培训5000多人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面向行业转型升级,拓展社会服务功能。“服务社会”是现代高校的主要职能之一,也是高职院校特色发展的重要表现。学院推动教师积极参与社会服务贡献社会,在服务与贡献中不断提高学院的社会服务能力从而使学院自身获得更大的可持续发展。学院充分发挥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势,利用“双师型”教师专业实践技能强及应用性科研的优势,主动与地方政府、行业和企业联手,加强产学研结合,组织开展应用性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和横向课题研究,大力开展技术传播、技术推广、技术咨询、技术培训,为行业、企业提供各类应用性技术服务。
学院结合行业特色,整合行业和区域资源,成立了四川省经信委批准的全省仅有的“四川省精细化工行业技术中心”、四川省科技部门备案的全省仅有的“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四川省安监部门批准的全省高等学校仅有的“危险化学品安全培训中心”,在此基础上,组建了“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化工行业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由资源服务子平台、研发推广子平台和员工培训子平台构成,全方位开展区域内化工产业重大科研项目联合攻关、中小型化工企业科技服务、员工技能培训鉴定等工作,满足了行业的多种需求,全面提升了学院的社会服务能力。
随着学院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学院为广大教师找到了用武之地并提高了教师的待遇,不但有效地稳定了师资队伍,而且吸引了一批省内国家骨干示范高职及本科院校教师的加盟。近年来,有省内国家骨干院校省级名师,西南科技大学教授、四川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博士,四川鸿鹤精细化工研究院博士等,主动调入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从事教学及应用性技术的研发推广工作。
风劲帆满 砥砺奋飞
良好的行业发展态势、优越的区域经济发展环境、悠久的校企合作历史背景、稳步提高的综合办学实力为学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学院“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牢固树立为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依托行业发展优势,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学历证书对接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对接终身学习,立足四川、服务西南、面向全国,把学院建设成集高技能人才培养、社会培训、技术服务于一体的与行业发展相适应、与地方经济发展相融合的特色鲜明的高等职业院校。
学院将坚持内涵式特色发展之路,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提升服务能力,提升办学水平,提升育人质量。进一步完善“互利共生”的校企合作机制和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搞好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风劲帆满,砥砺奋飞。这是一幅美好的发展蓝图。山高水长,长不过矢志不渝。只要潜心育才、关注服务,顺应时代发展趋势,高扬“改革创新,发展提升”大旗,以思想解放的最新成果,不断开创学院事业发展的崭新局面,学院的宏伟蓝图就一定能够成为现实。图强奋进的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满怀振兴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宏图远志,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征程中,定将向着更远大的目标阔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