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简化字毁了华夏文明”的误区

[db:作者]  2013-09-18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张书岩

    近年来,时不时有一些提倡繁体字的言论见诸报端。论者多为名人、“文化人”。他们对简化字在大陆已经使用半个多世纪的现实忧心忡忡,认为当下国民在道德、文化素质方面的某些缺失,皆因使用简化字所致。每逢此时,总会有恢复繁体字的小波澜掀起,引起简繁汉字孰优孰劣的争论。

    作为一个跟语言文字工作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人,开始,我对此类事总是耿耿于怀,老想着怎样驳倒对方,让他们服输。但是,每次的论争总是不了了之。再次有人发难,仍是老生常谈,了无新意,这似乎成了轮回。最近,“简化字毁了华夏文明”的论调又牵动了人们的神经,简化字的罪过似乎再升一格。但仔细想一想,这说法也不新鲜,不就是“简化字中断了传统文化”的翻版吗?

    对于这个指责,不想再全面回应。因为几年前,我已对“只有繁体字才能继承传统文化”的说法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这里只就几个老生常谈的例字谈一点感想。

    我们注意到,发难者都在侈谈文明和文化,但纵观其所说,我倒觉得:他们是否应该首先检讨一下自己有无文化的缺失呢?就拿他们常举的几个嘲笑简化字的例子来说吧。他们认为,爱(愛)没有“心”,如何爱?义(義)不讲道义,因为不关“我”事。亲(親)不能相见,怎能相亲?乡(鄉)回望故乡,已不见“郎”。

    这4个指责,除了“親”字靠点谱,其余3例,均属望文生义。由此看来,决不是会写几个繁体字就标志着有了文化。当然,我们不能要求一般人都具备专业知识,在这里讲一讲的目的,只是要说明,汉字并不是如某些人想象的一成不变,似乎3000年以前就是“繁体字”这样的面貌。其实,汉字从产生的那一天开始,就在不断地演变,不断地调整自己,以适应记录汉语的需要。简化字的出现,是汉字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从甲骨文时代就有简化字,今天的简化字正是几千年积累下来的。我们不能对简化字抱着虚无主义的态度,更不能为了贬低简化字而对繁体字望文生义、任意曲解。

    当今的时代,确实存在文化、文明缺失甚至倒退的现象,其原因,我认为需要从社会转型这个大背景中去寻找。转型期给人们带来的普遍的不适应、价值观转变造成的各种浮躁心态,才是导致文化、文明缺失的真正根源。把这个责任加到简化字头上,其实是转移了目标,搞错了方向,不利于中华文明的继承与发扬。

    讲普通话、写规范字(包括写简化字)已写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成为一项基本国策。这一国策,每位公民都应该执行,语言文字的主管部门更应理直气壮,毫不动摇。但是理直气壮不等于简单从事,而是要踏踏实实地做好宣传、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工作;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当全民的汉字知识水平普遍提高的时候,对简化字质疑的声音必将减弱下去。(作者系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



/jiaoyu/zatan/2019-08-24/18819.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