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以善立德 以善立教

[db:作者]  2013-09-25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领导合影

    晋朝车胤读书的旧地,明朝文学家“三袁”的故里,现代物理学家王竹溪的家乡……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荆江分洪区,长江中下游南岸的湖北省公安县,公安一中的所在地。

    公安一中创建于岁月峥嵘的1953年,在60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优秀的办学传统和良好的办学效益。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学校就被湖北省教育部门确定为首批办得好的重点中学和5所教育改革试点学校之一。

    进入新世纪,学校强化办学特色,开展教育创新,积极走内涵发展道路,现在是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之一、省级示范高中、省教育科研50强学校、省新课改先进学校、省绿色文明学校、省安全平安学校、省校园管理先进单位、省档案管理一级单位、省标准化食堂、省消防示范学校、省卫生先进学校、省课内比教学和课外访万家先进学校、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省艺术特色学校、省首批体育特色项目学校和全国艺术教育特色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学校后勤管理先进学校、全国科技创新实验基地、全国中小学棋类校本课程实验先进学校、中国西部教育顾问单位。学校现有教学班级60个,学生4200人;专任教师280人,其中湖北名师3人,特级教师13人,高级教师140人,全日制研究生10人,研究生学历30人。

    一所学校的成功,本质是教育思想的成功,是对教育规律和教育目的科学把握。杨宗荣校长说:“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时,找到了一个抓手——以善立德,以善立教,从而维系了教育的向度。”

    育人的本质在育德行善

    中华文化的道德准则,全人类的伦理价值观念,人类弘扬和践行的道德价值观念,最后,都应归结到“善”。求真、尚善、爱美,应是生而为人的终生追求。

    教育的原点是育人,育人的原点是育德,育德之本在行善。《国语》:“善,德之建也。”《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一个人道德高尚,意味着他的人生有了追求与动力,他的生命处于更高的境界,他的人生才会精彩。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注意到“善”关乎教育之道。2011年,在校园的走廊、通道里,在教室、宿舍洁白的墙面上,常有学生用笔随意乱刻乱画,甚至鞋印、球印也覆盖其上。不仅如此,课桌上、公共教室的桌子上、抽屉里各种涂鸦遍布,厕所分隔间的小门也经常被人为踢烂,就连放置在校园里的垃圾桶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面对这种情况,杨宗荣校长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佛由心生,魔亦由心生,教育必须触及深层次的人性,必须在孩子的心灵播种善念,种上鲜花,除去杂草。

    有些学生总认为,学习好就是一切,学习好完全可以掩盖自己的一些小过失。然而,失之小节,也许是酿成大错的开始,因为一个人的良好素养往往体现在小节上,正所谓“勿以恶小而为之”。反之,自律、自爱、自尊、自强,时时处处从小做起,也许正是长大后成才的良好开端,正所谓“勿以善小而不为”。当然,这一切并不一定要别人看见,小的错误即使别人看不见,也仍然是个错误;做了小小的好事,有了小增益,即使别人看不见,也是积累,也是可喜的长进,长此以往,增益良多,长进良多。

    在2011年2月的春季开学典礼大会上,杨宗荣校长向全校师生发表了题为“以善为本,上善若水”的演讲。在他看来,公安一中人要生活在道德境界之中,多做好事,多做实事,多做利他的事;“人之初,性本善”,每一个人都可向善;“达则兼济天下”,像马克思在作职业选择时所说的,“要因为我来到这个世界而给全人类带来幸福”,这是大善;“穷则独善其身”,凡事都要从善意出发体谅对方的难处,凡事都要得理也让人,凡事都要蹲下来服务,这是小善。

    有这样一个案例,学校有位王老师,她的侄女在公安一中上学,吃住则在她家,学费由王老师出,生活由王老师管,就连衣服也是王老师洗的……按王老师的话说,“对侄女比对自己儿子还要费心!”可是,这个孩子就是老躲着王老师,碰面也不主动打招呼,这让王老师很困惑。有一次,她在杨校长面前发牢骚:“现在的孩子到底怎么啦?”

    杨校长敏锐地发现了问题所在:“你以为自己是在为她全心全意付出,但她感觉不到诚意,就把你的帮助看作施舍,自然不会感激。”   

    身为教育者,从善意出发,要学会把自己摆在和学生相同的高度,真心与他们交流,这样才有效果,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的确确是为他们好。否则,教师和学生处于不平等的地位,高高在上,即使教师再自认为是对学生如何好,学生也肯定会有抵触情绪。

    大善需要大爱,只有真诚付出爱,才能让心灵影响心灵,让灵魂唤醒灵魂。2006年,杨宗荣校长上任伊始,便向社会作出庄严承诺,“办不落下一个学生的教育!”从此开始,学校为学困生开设“绿源班”,教师利用课外活动时间,义务为学生辅导补课;为“思困生”开设馨德班,给予学生心理、情感、道德、学习多方面的帮扶。2007年,在杨宗荣校长的努力下,学校成立“贫困生促进会”,动用校友等社会力量,专门资助贫困生,决不让一名贫困学子失学。

    2008年秋季,学校甚至为一名严姓同学开设一个人的班级,教导室安排6名任课教师为他上课,政教室安排专职班主任和心理教师为他作德育和心理疏导,杨宗荣校长多次和他交心谈心,经过43天的感化与转化,该同学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危机的泥淖中走了出来。2009年,该生光荣参军,2011年还在部队顺利考上军校。

    受美国苹果公司服务理念的启示,杨宗荣校长又提出,“要为学生提供无穷无尽的快乐生活和发展机遇”。从爱与善出发,让教师成为学生幸福的源泉,让学校成为学生幸福的家园,让每一个学生毕业后都感念师恩,都铭记学校,这样我们的教育就成功了。

    以心育心 止于至善

    小胜靠智,大胜靠德。

    爱因斯坦在纪念居里夫人时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还要大。”

    一个讲道德的人,人们愿意与他交往,意味着他有更多的资源和机会,更容易成功。品德是一个人素质中的核心部分。一个成功的人,大多具有较高素养,品德高尚。一个品德低劣的人,本事越大,对社会的危害就越大。

    美国经济学家塞缪尔·斯麦尔斯说:“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公民品格之高下”。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心地善良的人才能易于接受道德的熏陶。谁要是没有受到过善良的教育,没有感受过与人为善的那种欢乐,谁就不感觉到自己是真实而美好的事物的坚强勇敢的卫士,他就不可能成为集体的志同道合者。”

    以善为本,以善立德。行善,永远积极向上,重在积累,重在持之以恒地践行。

    对一个人来说,特别是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要做到:

    志,远大、善达;心,善良、纯洁;言,善信、守度;行,善举、无我;往,友善、和谐;思,善策、善变;学,善研、善用;能,善始、善终;体,善养、善健。总之,就是要与人为善,与己为善,与事为善,与时为善。

    荀子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用善心培养善心,积善还得辅善、扬善。

    为落实善的教育理念,更好地以善立德,2012年,公安一中推出了“人生导师制”这一制度。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喜欢的教师做自己的人生导师,所有的教师都承担导师任务,每周开展一次人生导师的师生互动活动。每一位导师,都要做学生学习上的良师,生活中的益友,情感上的知音,精神上的引路人,全方位关爱学生生活,关怀学生成长,关切学生发展,关注学生未来。

    同时,开展每周的道德之星、学习之星、文明之星、纪律之星、服务之星、劳动之星、进步之星等评选,放大正能量,让学生学有榜样,行有示范。

    采用“三微”管理模式,引进微单元管理格局,推行进步微激励,学习微互助,行为微约束,防微杜渐,积小善成大善。

    学校有一位年过古稀的翁老师,看到校园里“上善若水、以善为本”的教育理念时,深有感触说:“教育应该向优秀传统回归,向美好的人性回归,这才是根本。”从当天开始,翁老师用了两年时间,撰写出一本《三善教育事与理》的校本教材,供学生阅读。

    成就大善大美的教育

    教育本身就是大善大美的事业。尤其在这样一个纷繁芜杂的时代,“教书”和“育人”的职责咬合得如此紧密,“为人师表,立德树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分量。

    善,是所有宗教的共同教义,理应是教育的教义。鲁迅先生说过,中国没有真正的宗教,中国人向来缺少信仰。在中国,学校教育实质上起着道德建构的重要功能。从这个角度说,教育需要一种宗教情结;播种善念,建构民族道德体系,理应成为教育的使命与功能。

    胸怀善念,执着教育。教师要怀有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用出世的态度做入世的事业,像陶行知先生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像霍懋征先生那样,一生只为教育而来;要像汪金权先生那样,甘于清贫与寂寞。教育是一种对梦想的守望,只有怀有教育理想与信念的人,才能享受教育的情趣与艺术,才肯付出教育的智慧与真情。

    胸怀善念,启蒙人生。教育的天职是启蒙人生,教师要热爱学生,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子女,用心呵护他们的成长,为他们进行思想启蒙、道德扶正、精神引领、价值灌输、理想燃烧,教他们求真、尚善、爱美,帮助他们建构起华丽精神的大厦,教育他们树立起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把他们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国际视野的世界公民。

    胸怀善念,永葆善心。今天教育所面临的社会大环境,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复杂。社会转型期阶层的分化,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学生主体意识的日益增强,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给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存……要解决教育中“人心”的问题,唯有读书是一剂良方,是怀着永恒的冲动寻找精神家园。教师的根在书中,教学的艺在书中,教育的情在书中,教育的魂在书中,只有读书,才能永葆善心,拥有童心。

    2011年,杨宗荣校长在全员读书工程的基础上,推出海量阅读工程,明确规定,教师每年至少读30本经典书籍,写5万字以上读书笔记,领导带头读书,教师带头读书。每星期一的行政例会,第一件事是校长检查干部的读书笔记,交流读书成果。

    2012年,学校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启动“教师提高培训工程”,在寒假期间,选派20名优秀教师远赴美国田纳西州孟菲斯大学交流,学习美国的教育理念、办学思想、管理经验,考察美国的课程设置、选修课开设、跑班教学诸方面的情况,为我所用,最大程度提升教师的素养,开阔教师的胸襟和视野,从而更好地服务教育和教学。

    2013年秋季开学典礼,杨宗荣校长谆谆寄语:“青年是我们国家未来的领袖,青年学子要有大目标、大追求、大胆识、大作为,要把自己的前途和国家发展的脉搏紧紧联系在一起,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现代诠释

    以善立教,要求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定教,考虑教学的策略和方法,善教善导,始终以因材施教为基本的教学方法,以有教无类为基本的教育良知,以诲人不倦为基本的助学态度。

    在课堂教学上掀起一场深刻的革命运动,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扎扎实实地改课。

    新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当下每一所学校都无法回避的教育选择和核心事件。由于新课改没有现成的模式和既定的套路,它需要学校、教师来参与解读和建设。

    面对新课改,起初我们也是诚惶诚恐,于是我们以校本研修为手段,提前试水准备,以试验为先导,为新课改作好铺垫。

    学校确定了新课程改革核心内容:

    按国家课程标准,开齐课程、开足课时:高中三年一贯制,开齐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八个领域的课程。

    落实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践行双主体地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实现两个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

    改革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对学的评价和教的评价不唯一以分数论优劣,论奖惩;加强过程的自我管理、同伴互助、教师引领和家长及时指正,纠正微小偏差,避免学生陷入危机。

    “新课改是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教育对话,我们只是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小小的进步。”杨宗荣校长如是说。

    因材施教,尊重个体差异。素质教育是高扬个性差异的教育,学校开设理科实验班、人文实验班、科技实验班、艺术特长班,为学生提供最合适的教育,让学生得到多元优质发展。建立了基于学习领域的、充分体现多门化和选择性的课程结构,开设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自主开发了思想品德课程、学科拓展课程、特长发展课程(如:英美文化、经典阅读、新闻写作、国学吟诵、“三袁”文化、数学奥赛、艺术审美、科技创新、体育舞蹈、书法鉴赏、实验辅导、化学材料、播音主持等),强化文理渗透,在理科班开设政史地课程,在文科班开设理化生课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构建“6654320”模式,打造高效课堂。课改的主题是减负增效,课改关键是改课,变革低效的教学方式,我们在自我探索的基础上,同时学习他校成功经验,推出“665420”教学方式,即“六原六环”教学范式,“五讲四不讲”教学规则,“三性”教学方法,20分钟讲课时限。

    “六原六环”教学范式,是在继承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五原五环”教育思想基础上,针对新课改特性,专门加进体验性学习内容。“六原”指教学的直观性、自觉性、量力性、系统性、巩固性、体验性的六大原则,“六环”指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自主探究、讲授新课、巩固知识、布置作业的六大环节。

    “五讲四不讲”教学规则,“五讲”,即重点讲(教师精讲重难点内容),书面讲(教师通过批阅给学生进行纠正、点拨),答案讲(为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真,教师印发详细的题解答案,让学生消化),个别讲(个别辅导,逐一解答),坐诊讲(教师与学生约定时间,在办公室给学生答疑)。

    “四不讲”,即是可讲可不讲的坚决不讲,多数学生懂了的坚决不讲,没有充分准备的坚决不讲,闲话废话坚决不讲。

    “三性”教学方法,一是自编学案,增强针对性;二是以考代练,提高有效性;三是精讲多练,强化体验性。

    课堂教学,需要的是把方法教给学生,把过程留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学生引向学习的高速通道即是最大的成功;所以,我们硬性规定一节课教师讲课的时间不超过20分钟,其余的时间还给学生去思考、去体验,去求证,去质疑,去归纳,去总结。

    面向未来,培养创新能力。当广大家长和学生把眼睛盯在“分数”和“名牌大学”上的时候,学校领导却一直在思索:我们培养学生如果为分数而分数,他们能有创新意识吗?他们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吗?未来的世界必须要有一批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基于这一认识,学校于2004年9月成立了“公安一中科学院”,并指定一位副校长担任导师团团长,从校内外选聘了一批优秀辅导教师。学校先后聘请全国科技创新专家、湖南沅江一中郭健大先生和武汉六中黄青先生到学校作科技创新报告。近十年的努力,学生的创新意识被大大激活了!

    与此同时,学校还于每年4月举办科技节,引导学生写小论文、做小制作、搞小发明。自2006年以来,全校师生近100项专利申请被受理,现已获得国家专利35项,“硬币计量器”、“带冷却装置的高压锅”、“反冲演示仪”、“全封闭无缝橱窗”等多项专利产品已经被广泛用于生产、生活、教学之中;学生连续两年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广茂达杯”机器人大赛,获得了9块奖牌,30人次在湖北省电脑制作比赛中,获得省“电脑设计创新奖”。2010年10月24日,国家知识产权部门领导、专家来校视导,交口称赞:“公安一中的科技创新教育与科技创新成果在全国是少有的。”

    2013年8月,由杨宗荣校长和肖昌发老师主编的《我爱发明》一书,正式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为全国中学生的科技创新指导读物,向全国发行。

    改革评价手段,转变评价方式。多一把尺子,就多一项成功。为此,学校设计学生发展的5本手册——《综合素质评价指导手册》、《综合素质评价学生自主记实手册》、《教师引领成长记录手册》、《同伴互助成长记录手册》、《综合实践评价手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设计、自主实践、自主评价。

    2009年12月8日,在全省新课程改革推进会上,公安一中的新课程改革实践,受到了湖北省教育部门领导的充分肯定和表扬,公安一中成为全省六所先进新课改学校之一。

    成绩树形象,质量创品牌。6年来,学校高考是一步一台阶,一届一高峰,佳绩频现。

    2009年9月8日,《中国教育报》开辟专版,刊载《一主两翼,特色鲜明》文章,介绍公安一中的办学成果,推广学校的办学经验。2011年10月19日,《中国教育报》再次辟专版,刊载杨宗荣校长的教育经验报告——《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反响,受到教育界的高度重视。

    教育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探索,公安一中将以更优异的成绩回馈教育改革和这个伟大的时代!

    苍梧之树,根深叶茂。

    如今,公安一中已走过六十个年头。

    六十年,薪火相传,六十年,自强不息,学校在发展中探索,在探索中发展,经过一代代的公安一中人的努力,实现了首任校长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提出的“誓夺荆专第一、定列全省前茅”的宏伟目标。

    2013年秋季开学,公安一中已搬迁进崭新现代化校园。宏图蔚起,骏业大开,公安一中人将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牢牢把握教育发展的主题,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以更加铿锵的足音,迈向更加壮丽的征程,以更加澎湃的激情,书写更加雄壮的诗篇。(邱刚)



/jiaoyu/zatan/2019-08-24/19095.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