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合作市那吾乡第四藏族小学寄宿学生在学校餐厅里吃中饭。(聂建江 摄)
编者按
农村寄宿制学校是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数据统计显示,数量庞大的寄宿制学校正成为农村义务教育新的主体。然而,目前有关寄宿制学校的既有政策与农村教育现实不相适应,财政经费主要偏重对寄宿制工程建设的支持,对学校建成后长期发展的经费支持重视不够,尤其是农村寄宿制学校新增公用经费和其他必要费用的补偿政策缺失,严重制约了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发展。随着一大批农村寄宿制学校建成并投入使用,政策目标的重点应逐渐转移到如何以人为本、加强学校内部管理、促进寄宿制学校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上来,保证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的可持续性。
■白亮 张璇
承载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巨型寄宿制学校”,在实际运行中面临着运行成本高,办学经费紧张,学生上学难、回家难,安全、卫生、医疗管理制度欠缺等一系列问题。
随着农村学龄人口的不断减少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学校布局分散、规模小、质量低的矛盾日益突出。很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了“一乡一中心,中学进县城”的教育发展规划,通过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把小学集中到乡(镇)中心校(多为寄宿制小学)、把中学全部集中到城区建设“巨型寄宿制学校”的做法,扩大学校规模、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以期降低学校的管理运行成本,提高办学效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意图通过此举实现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依循这一思路,2008年9月,甘肃省S县筹资1.3个亿,在县城郊区选址新建S县清泉初级中学,3年后将全县所有的农村初级中学全部合并到了县城,建成“巨型寄宿制学校”。笔者在对清泉初级中学进行调查时发现,这所“巨型寄宿制学校”在运行中面临运行成本高、办学经费紧张、学生上学和回家难、教育部门缺乏必要的针对寄宿制学校的质量标准等一系列问题,同时安全、卫生、医疗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也十分欠缺。寄宿制绝不仅仅是学生住在学校,各级政府不但要在前期大力投入建设资金,而且更要在建成之后增加教育经费投入,积极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改造提升计划,逐步提高教育质量。
巨型学校运行成本高
清泉初级中学现有学生2500人,按照目前生均公用经费初中生均600元/年的划拨方式,该校每年的公用经费总额为150万。因为学校设计理念先进,采用的取暖装置为地下水放热方式,仅供热一项花费每天约6000元即18万/月。当地无霜期短,每年供暖时间约为6个月,该校在供暖一项上花费为110万/年。此外,热水供应烧煤10万/年,学校聘用勤杂工人工资9万/年,教师培训费用6—8万/年,结余办公经费不足20万元,学校基本无力购置新的教学辅助器材和图书。分散办学时期学校面临的经费紧张问题,在合并之后依然没有解决。
学生上学难、回家难
因为清泉初级中学是由全县农村初中合并而成,所以学生家庭住址均在县城以外的农村,每逢周末放假,全校2500名学生都要坐车回家。如果要解决所有学生回家的问题,需要有80辆公交车同时运行,但是目前该县仅有30余辆运输车辆且有一部分线路不跑农村。加上在县城高中上学的农村学生,学生每周回家上学都非常困难。虽然后来学校实行不同的年级分开放假的办法,学生上学难、回家难的问题依然非常突出。同时,学生寄宿、交通费用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增加了学生显性辍学的风险。调查中很多学生的家长都不同意撤并分散的农村走读学校建成大规模的寄宿制学校,表示孩子集中住宿以后家长和学生都不方便了。
学校安全管理难度大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本意在于通过扩大学校规模,将分散的优质教育资源整合起来,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但是随着大规模寄宿制学校的建成,学校安全管理压力山大,安全隐患增加,寄宿生的住宿安全、饮食安全、卫生健康、学习活动、课余生活管理都需要学校通盘考虑。由于目前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尚不规范,教育部门缺乏必要的质量标准,没有对学生住宿标准做出具体规定,尤其是住宿安全管理制度、食堂安全管理制度、学生卫生健康标准、课余生活管理制度和突发事件的处理预案等方面的保障制度十分欠缺。另外,学校无力配备保安、生活教师和保健医生等必要的学生生活保障人员,也无更多资金添置澡堂、冲水厕所等必要的学生生活设施。在调查访谈中,学校管理者对学校的安全管理责任无一例外地都表示担忧,感觉压力很大。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多
亲子关系是造成儿童发展问题和心理病理问题的最有影响力的因素。正常的亲子关系对于儿童形成对社会的基本安全感和信任感是很有帮助的。这个时期的孩子特别需要和渴望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如果与父母没有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很多孩子会变得情感淡漠、自我封闭、缺乏自信心和安全感。寄宿制学校的学生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非常有限,很多家长都是几星期去看望一次孩子,外出务工的更是半年或一年才会见一次孩子,孩子缺乏与父母正常的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调查中,很多校长都说寄宿制学校就是一个大的留守儿童之家,父母外出打工了,家庭对孩子所有的教育管理责任都交给学校了。学校不堪重负,学生亲情缺失等心理健康问题更不容忽视。
经费投入应向寄宿学校倾斜
寄宿制绝不仅仅是学生住在学校。针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存在的公用经费紧张的状况,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应进一步加大公用经费和配套资金的投入,并重点向农村寄宿制学校倾斜。积极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不仅要强化各级政府的责任,前期大力投入建设标准化寄宿制学校,而且在建成之后要增加教育经费投入,积极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改造提升计划,逐步提高教育质量。另外,由于寄宿制学校加重了农村学生的负担,伙食费、交通费等开支超出了当地农民的承受能力,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资助力度,实行伙食、校服、交通补助制度,加快建立农村贫困学生资助体系。
急需建立质量标准及监测体系
寄宿制学校在硬件设施和学校管理制度方面的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寄宿制学校的办学质量。由于前期盲目追求学校撤并的数量和速度,在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造成部分农村寄宿制学校产生学生住宿与保障服务、资源配置之间不配套的情况。基于此,首先要尝试建立适合于不同地区实际情况的农村寄宿制学校质量指标体系,对学校的硬件建设、学校管理制度、各种生活保障设施和人员的配备做出详细规定。其次,应在管理中积极探索学校主导、家长参与、社会协同的创新模式,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合力;再其次,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与政府其他部门的协同,建立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监测体系,合理配置各级各类教育资源,有效监控和评估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质量和水平。
建寄宿制学校不该是万应灵丹
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家长、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几大群体围绕各自不同利益的相互博弈。因此,究竟应该采用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还是其他什么样的办学形式,需要加强不同群体之间的沟通与协调,而不应仅仅是政府利益的表达。具体而言,应搭建多方参与和利益表达的平台,在相互沟通中明确采用什么样的办学形式,而不是“一刀切”地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将之视为解决当前农村教育问题的万应灵丹。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