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改革让高中生自主选择未来

[db:作者]  2013-10-11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本报记者 陈志伟 赵建春 蔡继乐 通讯员 顾佳怡

    高淳湖滨高级中学是江苏省南京市的一所农村三星级普通高中,以往每年700多名毕业生中只有10%能考上公办本科,但今年毕业的首届46人的“电子电工普职融通班”却在职业学校对口单招中有32人达到本科线。普通高中学生为何能参加对口单招?这源于南京在高中多样化改革中,拆除了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之间政策上的那堵“墙”。“我原来的同学都羡慕死我了!”被江苏理工学院录取的马永胜告诉记者。

    2010年,南京市被教育部列为国家级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改革试点地区之一,全国市级单位只此一家。从这一年起,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建设”成为南京市教育局关注的一号课题。经过近3年的实践,南京初步探索出一条符合人才成长需求、契合区域教育实际的多样化发展新路。

    四种模式,让理想对接自己的“跑道”

    南京高中多样化改革,是从对传统普通高中的单一办学模式“破冰”开始的。

    2011年9月,高淳湖滨高级中学开始了“普职融通”新探索。首批46名高一学生自愿重新选择职业学校就读,文化课和专业课在湖滨高中上,技能课到高淳中专上。对这次改革,南京市教育局在政策上创造性地提出,实验班学生可兼有普高、职高两种身份,实行学分互认、双学籍制管理,学生们毕业时能拿到湖滨高中和高淳中专两所学校的毕业证书。

    从小就喜欢折腾电器的赵亮告诉记者,当他准备进入“普职融通班”时,家里简直炸开了锅。“我就给他们分析,首先普通高考考语数外,我语文、外语都不好。其次,读职校一样有机会上大学,还能学一门技术。”最终,赵亮如愿进入试点班,还在对口单招中成了班里的“状元”,他觉得自己选对了路。赵亮的班主任谢明说:“实践证明,普职融通为学生自主成长、多元成才提供了一条新路!”

    首届“普职融通”班开门红,让第二届实验班一下子增加到了150多名学生,他们选择学习电子电工、化工、机械等专业。学校还利用高淳陶瓷、武家嘴生态农业科技园等地方知名企业资源优势,为学生开设职业体验和职业规划等课程。

    目前,南京已有湖滨高级中学、行知实验中学、文枢中学、秣陵中学等5所“普职融通”试点学校,570多名学生选择了9个职业教育专业学习。

    不过,“普职融通”只是南京推进高中多样化办学的四种模式之一。“十二五”期间,南京重点建设包括综合改革高中、学科创新高中、普职融通高中和国际高中等四种模式的高水平普通高中。

    综合改革高中强调的是在办学体制、办学模式和培养方式等方面实施全方位改革。如民办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取消班主任制度,自主选择课程,实行跑班分层教学;雨花台中学利用数字化平台,以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为核心,促进学校管理全面改革;南京十二中积极推行基于小班化教育模式的综合改革等。

    学科创新高中则要求突出学科建设特征,在数理、人文、科技、艺术等某一个领域或几个领域的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方面形成明显学科优势。如“科技高中”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高级中学、“女子高中”南京市人民中学,“音乐高中”南京市第九中学、“美术高中”宁海中学,等等。

    国际高中强调科学整合中外高中教育优秀元素,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课程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培养兼具中国灵魂和国际视野的学生。目前,已有南京外国语学校、南京市第一中学、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等十余所学校引入了20余门国际课程。

    一校一策,让特色成为学校品牌

    2010年,南京市承担了“以普通高中多样化建设促进素质教育创新发展”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任务。随后,南京市政府下发文件,举全市之力做好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建设顶层设计和整体布局。2011年8月,南京市教育局下发了《南京市教育局关于启动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建设工程的通知》,对全市高中发展进行统筹规划并启动项目招标。

    根据规划,南京不仅要重点建设四种模式的高中,相同模式的高中还要在顶层设计下,探索出特色化办学的模式。为此,南京鼓励学校积极探索,强化学校自主办学的主动性、能动性,在全市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整体规划的框架内,以本校核心价值观为出发点,积极选择办学模式、育人方式、资源配置、课程建设、合作办学等方面的自主发展与特色发展取向,进行校本化的思考、实践与建构。

    试点高中通过项目招标方式进行,由项目专家组对各学校的申报方案进行评审。目前,南京52所普通高中有43所自主进入试点学校,每所学校分别承担不同的改革项目。根据不同学校办学基础与条件,结合学校的申报方案,专家组对项目试点学校进行分类指导,灵活制定多样化办学的推进策略,做到一校一方案、一校一路径、一校一评价,使学校明晰了办学目标和特色建设的定位,充分激发学校改革的热情和思路。

    南京还探索试点学校办学特许政策。经江苏省教育厅同意,对拔尖创新人才苗子培养试点学校,在招生录取、课程设置、考试评价等方面赋予更大自主权,通过自主设置课程,实现学校课程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周睿是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创新人才课程实验班”的学生,这个班的学生在进入实验班时将来就读的高校就已基本确定:上海交大20人,浙江大学20人。这个班完全采用学分制管理,学生的每次课堂表现、各种探究性学习内容、综合实践活动成果等,都通过电子档案进行整理,教师负责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社会责任感等表现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周睿告诉记者:“我们可以选择不参加学校同年级其他课程;但在我们自己的选择中,每一个活动、每一次发言、每一个记录都变得很重要,而不用太在意某一次考试成绩。”

    “十二五”期间,南京将投入2亿元重点推进高中多样化建设工程,按照“以奖代拨”的原则,分类型、分层次对办学模式改革卓有成效的学校给予经费补助。2012年首期投入就达5000万元。

    课程创新,让兴趣和潜能为成长加速

    “学校特色发展关键在课程。”接受记者采访的几位高中校长一致认为,南京推进普通高中多样特色发展改革的重心必须落实在课程建设上。

    以普通高中多样化建设为契机,南京加大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力度,开展普通高中“精品校本课程评比”,与50多所高校共建特色校本课程,丰富课程多样性,增强课程的选择性。

    美术特色在江苏乃至全国都颇有名气的宁海中学,不仅面向美术特长生开设美术类专业课程,而且为全体学生开发了丰富的美术类通识课程。作为清华大学“美术生源基地实验学校”,该校美术班本科升学率多年保持100%,为全国高等艺术院校输送了2000多名毕业生。学校办学也完成了从“学校特色”到“特色学校”的升级。

    南京师大附中立足基础课程建设,将学科素质养成课程与个性发展课程相结合,积极打造特色创造课程。该校荟萃了200多门精心开发的校本选修课程的“课程超市”,让学生可以根据各自需求“选购”;实行“1+6”证书制度,要求每个学生在高中必须参加六项基本素质教育活动并获得证书。

    在南京市第十三中学,每周二下午的三、四节课是学生们最开心的时刻:肩上扛着摄像机拍摄自编自导的微电影;化着舞台妆、穿着戏服彩排剧目;一起欣赏山水图片并琢磨一副好楹联,等等。“我们开设有四大研学中心(传统经典、戏剧影视、特长写作、金陵文化)和22门语文校本选修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喜欢的项目进行研究性学习。”校长屠桂芳对记者说。 

    “我们鼓励学校以全员参与的校本课程和学校活动为塔基,以学生社团培养兴趣爱好为塔身,以准专业水平发展的特长生培养为塔尖的‘金字塔形’特色课程架构。”南京市教育局局长吴晓茅表示,“这既能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又能让学生根据自身的个性禀赋和兴趣爱好择其所需,真正让课程面向所有学生,特色惠及每个学生。”在南京市第三高级中学,“排球”、“业余电台”等特色校本课程让一大批高三学生成为直接受益者。仅2013届高三,学校356名二本以上达线的学生中,就有129名排球、管乐、无线电等特长生被全国重点本科院校录取。

    在南京,课程创新成为高中多样化发展主旋律。南京外国语学校的“模拟联合国”、南京一中的“交响乐欣赏”、宁海中学的美术教育、田家炳高级中学的科技发明创造,南京九中的音乐教育,等等。这些特色课程正在助推南京高中走向百花争妍的境界。

    招生改革,让多元发展突破制度瓶颈 

    推进招生改革,是南京在普通高中多样化建设中进行“制度突围”的又一个重点。

    近年来,南京在中考招生录取中坚持将科技、体育、艺术特长生招生列入提前录取批次,引导有科、体、艺类特长的学生进入自己喜欢的特色高中就读。这一政策因为让特色高中发展有了生源质量保证,从而提高了这些学校的办学积极性。2013年,南京有招收各类特长生的高中近40所,科体艺类特长生招生计划占到全市普通高中总计划的7%。

    今年,南京又将“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专业班”招生计划放在第一批次填报。参与“3+4”项目的学生,前3年在职业学校学习,之后通过转段考试升入市属本科院校相关专业,既能学好一技之长,又能有本科学历,高性价比让“3+4”受到热捧。

    南京还在高中阶段推出“普职融通”改革,给那些在普通高中就读了一年的学生提供二次选择的机会,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彼此的课程,打破身份和“围墙”的限制。

    借助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资源丰富的优势,南京还加快推进普通高中和高校的有机衔接,推进高校课程与高中课程的渗透和学分互认,为普通高中各类优秀人才开通升学“绿色通道”。

    从2010年开始,金陵中学就和南京大学共同策划了“准博士培养站”项目,目前已有两批106名学生和南京大学微结构国家实验室的长江学者、博导教授结对,经过两年的“结对学习”,不少学生已经获得了全国知名高校的自主招生资格。今年南京理科高考第一名的费欣意就是首批43名“准博士培养站”的学生之一。她说:“走进国家实验室,近距离地感受科学前沿,激发了我们的好奇心和创造欲望。”

    像这样高中与高校的联合办班,还有南京市第一中学的“崇文班”,金陵中学与东南大学合作建立的“未来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与浙江大学、上海交大联合创办的“创新人才课程实验班”等。这样的“联姻”与“直通”,让高校参与制定高中生培养计划,让创新人才苗子在科学家身边成长,帮助一批优秀的高中生在国内外重要赛事中揽金夺银。

    今年7月,南京外国语学校高二(1)班的乔明达、许昊然两位“编程达人”代表中国出征第25届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双双拿下宝贵的国际金牌!在第45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中,来自金陵中学的吴佩尧发挥出色,为中国队摘得一枚银牌。在前不久举行的“第2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南京田家炳高级中学的“空间天气监测研究活动”获一等奖。

    普通高中多样化建设给南京的高中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有效拓宽了南京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路径,进一步彰显了高中办学特色,学生发展从传统的高考“独木桥”步入“成才立交桥”。“我们希望通过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改革,让更多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平台。”吴晓茅说。

    □改革者说

四位一体构筑“育才立交桥”

南京市教育局局长 吴晓茅

    作为“教育名城”建设的重点项目,从一开始,南京就抓住了“普通高中多样化建设”和“素质教育创新发展”这两个关键词,即多样化建设的落脚点应该是素质教育理念下每个学生的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第一,改革设计注重系统性。首先是价值追求再定位和实践路径再聚焦,从面向少数精英学生到面向普通学生,从打造学校特色项目到打造学校特色文化,从注重部分学生参与的社团活动到注重每个学生自由选择的校本课程建设,这样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其次是整体设计成体系,从办学类型“四种模式”、实践追求“一校一策”、重点关注“课程创新”和“招生改革”,四位一体,立体架构,着力构筑“育才立交桥”。

    第二,政策突破提供支撑性。推行普职融通模式,打通高中高校两个年段,弱化考试分数,强化过程评价,突破高考制约,中招录取加大特长生招生比例,等等。这一系列政策层面的突破,为高中多样化改革开辟了道路。

    第三,学校实践彰显自主性。改革有“自上而下”的行政驱动,更有“自下而上”的实践推动。例如,数字化时代的高中教育教学模式的主动构建、民办学校的自主灵活管理机制的变革、全方位立体式架构学校特色课程体系、普通学校主动寻求特色发展和错位提升,等等。



/jiaoyu/zatan/2019-08-27/19448.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