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浙师大杭幼师学生
???学院教师发表论文的主要外文期刊
这是新中国首批独立建制的幼师,这是目前全国仅有的在原址办学的幼师,这是在“文革”期间仅有的没有停止办学的幼师,这是恢复高考后最早招生的幼师之一,这是举办学前教育大专最早、开办五年一贯制最先的幼师之一,这是我国目前学前教育本科招生规模最大、获得首批国家特色专业的幼师之一,这是首批招收全日制学前教育专业硕士的幼师,这是并入高校中最早获得学前教育学博士学位授予资格的幼师之一,这是集专科、本科、硕士、博士为一体培养优秀幼儿园教师的幼师,这就是——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创建于1953年,原名“杭州幼儿师范学校”,1974年和1978年曾先后更名“浙江师范学校”、“浙江幼儿师范学校”。2001年并入浙江师范大学,定名“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全国首批、浙江省首所独立建制的幼儿师范学校,她紧随时代前进的步伐,坚实地走过了60个春秋,在中国幼教发展史上写下了厚重的一页。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2001年,浙江幼儿师范学校正式跨入高校行列,从而为幼师教育的发展架设了更加广阔的平台。2001年7月,浙江省教育部门、浙江省计划部门下发《关于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并入浙江师范大学的通知》,这是学院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件大事,从此学院正式迈入高校行列,成为全国师范大学中首所学前教育的专业性二级学院。
在转型初期学院多次组织召开专业发展论证会、学科建设咨询会,对办学层次和学科建设定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专家论证咨询,最终在学院“十一五”及中长期规划确立了发展目标:建设有影响力的早期儿童教育特色学院;以本专科教育为主,着力发展研究生教育;以学前、特殊教师教育专业为轴心,以儿童文化及产业为支撑;立足浙江,面向国内外;重点围绕特色化与集成化相协调、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相协调、跨越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相协调三大战略;重点实施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教改工程、以博士点建设为标志的学科建设工程、幼特教教师教育基地建设工程。
面对高等教育特别是学前教育快速发展的态势,从2001年到2013年,学院上下凝心聚力,乘势而上,迎接挑战,顺利度过转型磨合期,团结全院力量,实现了学院性质从中专向大学、办学层次从以大专教育为主向以本科教育为主这一艰难而成功的转型。
现代大学的基层组织建设
中师的基层教学单位是教研组隶属于教导处管理,并入大学后教研组改为教研室,增强其教学研究的独立性。2006年,为建立现代大学基层组织制度,学院以原教育、心理教研室为基础,组建学前教育系;以原音乐教研室、美术教研室、舞蹈教研室为基础,组建儿童艺术教育系;将语文、英语、数学、政史地、自然教研室整合成立公共基础部。随着专业建设的需要2008年学院成立动画系,2009年成立玩具系,2011年成立特殊教育系。“系部制”的建立,实现了学院教学组织形式从中专向大学的跨越。在此基础上,组建若干课程团队(或小组),实行课程教学首席负责任制,将课程团队作为教研活动的主体。学院先后在儿童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学前教育研究所两个校级研究机构的基础上拓展研究纵深度,成立了儿童发展认知神经科学实验室、儿童公共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儿童品格教育研究中心、儿童剧研究中心、儿童动画绘本原创中心、玩具与游戏研究所、学前课程研究中心、特殊儿童早期干预中心8个院级研究机构。一个由院、系(部)、课程团队,院、所(中心)、研究课题组,三级教学与科研组织体系已形成,以“专业建在系部,研究建在所(中心),教授治院,教师自主”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大学组织制度在学院逐渐形成。
生态式全实践培养模式改革
学院的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儿童艺术教育、动画、玩具五个专业都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实现大学课堂与专业实践无缝对接,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体悟如何做一个优秀的专业工作者。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以及经验连续性思想的指引下催生了“全实践”。所谓全实践,就是将专业发展全程中所有实践环节作为一个整体来系统定位、统筹安排,核心在于视实践为学习主体内化、重构知识的关键环节。本科4年培养如春风细雨浸润在专业职场,边学习边感悟。生态式全实践反对传统的模拟机械实训,将传统培养模式中被分隔、割裂的主体、情境、内容、时空等要素,以实践场为中心进行整合,让学生浸润于专业现场世界,在反思性实践中自主成长。各专业学生分别以幼儿教师、特校教师、动漫师、玩具设计师为职业现场,全程一贯地浸润于专业生活世界,一入学就进入生态式实践场,拜一线实践者为实践导师,阶梯式推进书本知识与专业实践的融通,在“学中行、行中思、思中行、行中学”的螺旋式进程中培养反思性实践者。生态式全实践实现了学生毕业就业的零适应,大幅度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薪酬待遇、专业成就感。
建设国家特色专业
2008年,教育部门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项目正式公布了首批420个国家特色专业,我院学前教育专业成功入选。国家特色专业,有力促进学前教育专业的内涵发展,也带动了其他专业的内涵建设。具体表现在:
首先,推动了教学资源的系统建设。学前教育专业培养跨度很大,过去的培养目标很笼统,难以适应幼儿园对多样化教师的需求,通过顶层设计培养方案学前专业被细化为8个方向,使专业课程比原有(30门左右)丰富了许多,通过强化基础、优化核心、增加弹性特色专业可以开出近100门课程。两部教材入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6部教材入选省级重点教材,8部教材成为省幼儿教师继续教育教材,1门课成为国家教师教育共享资源课程,3门课成为省级精品课程,3门课成为校级精品课程,6年来编写各类教材36部。大力推进课程数字化、特色化、精品化建设,19门课程实现精品化和数字化。
其次,推进以微型课为支撑、以提升专业研究能力为核心的专业创新平台建设。依托专业强大教师阵容,学院设立早期儿童干预、儿童脑功能与教育、早期阅读、动画绘本原创、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等8个平台。同时是推进了实践基地的建设。以院园合作的方式建立了116家实践基地,并建立了教师发展学校模式,可以同时容纳1500位学生见实习,并在2013年5月正式入选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成为学校第一个国家实践基地。
再其次,推动实验室体系的建设。通过国家特色专业,建立了学前教育综合实验室,其中儿童心理与行为实验分室、生理心理分室、儿童发展认知神经分室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在此基础上又建立了儿童综合艺术实验室、动画实验室和玩具实验室。通过对四个实验室的统整,在2011年建成了浙江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探索专业硕士驻园培养模式
2011年,学院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硕士,专业硕士是以培养面向实践的优秀一线教师为目标,如何让他们在短短的两年能成长为胜任幼儿园一线工作的优秀教师。为了让学生最有效利用学习时间与学习资源,学院充分用足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政策,在本科“全实践”基础上,探索专业硕士“驻园模式”培养,通过“4+4”的培养模式大幅度缩短教师成长周期,培养的目标是反思性教育实践者。
驻园模式,就是面向幼儿园教师的研究生的培养,不在大学里进行而是在大学与幼儿园合作的实践共同体中去培养。驻园模式把全实践进一步在研究生中拓展,类似于临床医学生的培养,其基本特征就是专业课程中的临床课直接在幼儿园中开设,而不是在大学里开设。研究生通过4年在幼儿园中接受实践和理论反复的交互式提升。这一模式已站在全球教师教育的前沿,并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013年4月,“驻园模式”正式进入国家卓越教师的培养计划,这是目前学前教育仅有的入选的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项目。如果说学院对本科生培养的目标是到幼儿园“零适应”,即不需要适应期,学生一到幼儿园就做一个不折不扣的合格的老师。那么在研究生阶段,希望通过4年的培养成为一个准专家,这个准专家的水平应该相当于一个专家型教师,按照目前对应职称来讲相当于幼儿园里面的的小中高教师。
博士点学科建设新突破
博士点学科是大学学科金字塔的顶端,其对学院的学科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通过培养学前教育博士,全面提升学院发展层次,带动学科专业建设全面振兴,实现幼师学院的跨越式发展,是几代幼师人的夙愿。从2009年入选博士点建设学科,通过4年建设2013年顺利通过国家学位委员会验收。
通过博士点学科建设取得了以下成效:在队伍建设方面,形成8名教授、16名副教授、32名博士组成的学科梯队,其中2名教授成为校外兼职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21名。研究生招生规模从2009年的25人扩大到了2013年的57人。在科学研究方面,2011年首次获得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5项,教育部门人文社科项目6项,浙江文化工程项目5项,首次获得省科技计划重大项目1项。学科发表SSCI来源期刊论文5篇、SCI来源期刊论文6篇、EI/ISTP收录论文3篇,国内权威期刊发表5篇、一级期刊发表31篇、CSSCI来源期刊论文55篇。学科在社会服务方面,先后与杭州市江干区、拱墅区、宁波慈溪市、湖州安吉县开展战略合作,区域性提高学前教育质量,获得横向科研经费150万元;对西湖民间故事进行数字化保护;开发浙江省幼儿园课程资源等。
60年来特别是近十几年来,学院亲身经历了中国幼儿教师教育的完整历程,实现了幼儿教师教育的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博士这五个台阶的跨越。如今的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古木参天,绿草如茵,三幢品字形建筑典雅大气,守护着全国仅有的留下来的幼儿教师教育文脉;走进老房子,那扇扇门窗、段段长廊,向人们默默诉说着往昔的岁月,更期待着一代代学子用自己的青春生命去感受和揭示浙幼的传统,去诠释和践行“一切为儿童”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