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
????学生瞻仰抗日山烈士陵园
“黄海茫茫,夹谷苍苍,我们的学校风帆沧海沐朝阳。莘莘学子,济济一堂,同读同游同欢畅,快乐无央。砥砺海隅,品学优良,练习做事,有法有方,还有那执着的精神,远大的志向,科学的头脑,求知的欲望。去研究过去,实践现在,创造未来,使民族的大业益昌,让崇德尚学,山高水长。”
——赣中校歌
在亚欧大陆的东桥头堡,在孔子登临的夹谷山下,在徐福东渡的海州湾畔,闪耀着一颗璀璨的“黄海明珠”——赣榆。赣榆历史文化灿烂丰厚,山海风光秀美奇特。秦代即建制为县,历史上数易其名,南北朝至金朝初期称怀仁县,1945年为纪念抗日名将符竹庭而更名为竹庭县,1950年恢复原名。赣榆人文荟萃,孔子及其高足子贡曾印屐夹谷山,成就了历史上著名的齐鲁夹谷之会;秦始皇两度莅境,鞭石成桥登秦山岛;千古东渡第一使者——秦代方士徐福从这里浮海东去;北宋科学家沈括登赣榆之山,东望大海,观“天地日月之游动出没”;被周恩来总理称为“抗战军人之魂”,被国人誉为“中国抗战名将第一人”、“抗战第一英雄”的张自忠将军在赣榆度过了整个童年。赣榆经济发达,是全国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县、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之一、国家审议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江苏沿海新的增长极,连续两届获得长三角超具投资价值县市“最具投资潜力奖”之一。赣榆也是江苏省教育名县,先后获得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县、全国国学经典教育示范县、省素质教育先进县等荣誉称号。赣榆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等各类教育均有了新提升,星级高中、义务教育阶段的特色学校、优质幼儿园等优质资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就是赣榆4所四星级高中的翘楚,她的历史悠久,积淀深厚,业绩显著。在将个人成才梦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高度融合的新征程上,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正成为赣中人的一种光荣、一种机遇,一种更加紧迫的使命!历经九十年的积淀与酝酿,成熟而富有魅力的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厚积薄发……
穿过历史的浩渺烟波,时光回溯到明末清初的康乾盛世,清代著名小说家、《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的父亲吴霖起在赣榆做教谕,少年吴敬梓也随父在赣榆读书、学习,与地方文人郊游探讨。14岁写下了“浩荡天无极,潮声动地来。少年多意气,高阁坐衔杯。”由这首《观海诗》,我们可以窥见他在这里学习时的豪情壮志!吴霖起在赣榆期间,倾尽家产捐资助学,赣榆尚学之风由此日盛。经过千年的文化积淀,历史终于定格在1923年,在怀仁书院的旧址之上,赣榆历史上第一所具有近代意义的学校——赣榆“县立初级中学”由此诞生。
从那时起,一代又一代的赣中人,筚路蓝缕,薪火相传。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文教师朱友瑟挥笔题写对联:“卧薪尝胆,以期扶大厦于将倾;枕戈达旦,准备灭倭奴而朝食。”师生积极组织抗日宣传队,到各地宣传,由学校教师创作的校歌,一时间,在大街小巷广泛传唱。现在赣中的校歌,就改编自那个炮火纷飞的岁月。一些进步学生参加了中共赣榆地下党组织的青年救国团,毅然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29年,学校改办为赣榆县立师范学校。1938年,学校又恢复初中办学,仍名赣榆县立初级中学。1943年,学校由旧县城迁至县城新址青口镇,改名为赣榆县初级中学。1951年,因赣榆县隶属山东省临沂地区,故学校改名为山东省临沂地区第三速成师范学校。1953年,速师停办,学校再次改名为赣榆县初级中学。1958年,学校易名为赣榆县中学,赣榆第一所完全中学诞生。1978年,学校被江苏省教育部门确定为首批省重点中学。1990年,学校首批通过省重点中学检查验收。2000年8月,学校初、高中分离,在县城北部易地建设新校,经省教育部门批准,学校定名为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2002年4月,学校被省教育厅确认为国家示范高中;2004年3月被省教育部门命名为江苏省首批四星级普通高中。
时光易逝,唯风骨永存。九十年风雨兼程走出辉煌之路,九十年励精图治铸就几度腾飞!无论从肇始于怀仁书院的县立初级中学,还是到拔地而起的国家级示范高中,无不凝聚着一代又一代赣中人的汗水、心血与智慧。九十年来,一代又一代的赣中师生,他们为民族的未来高扬梦想,奉献青春。在岁月的深处,流传着一个又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
2013年10月26日,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将迎来她的九十华诞。九秩春秋,砥砺前行!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今天的赣中,已发展成为一所具有悠久历史传承、办学特点鲜明的苏北名校。在对学生素质要求日趋多样化的今天,学校十分注重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在培养个性化的高层次人才方面做了大量积极有效的探索。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已经成为教师专业成长、学生生命发展的沃土。团结奉献、务实争先的赣中人将个人成才梦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高度融合,在各自的岗位上静下心来,教书育人,埋头实干,不事张扬,确保了学校的优质特色发展。这或许正是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90华诞最好的献礼。
以德治校 健康发展
“崇德尚学”是赣中的校训。“崇德”,语出《论语》:“主忠信,徙义,崇德也。”“崇德”的“崇”是推崇的意思。“德”,是道德、德行,也就是人的品质或品格。“崇德”即主张人要推崇高尚的品格,这是为人之本。校训把它列于首位,意在告诫师生彰明伦理,完善品德,体现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指导思想。“崇德”富有传统文化意蕴,它与《周易》的“厚德”和《大学》的“明德”异曲同工。“尚学”之“尚”有尊崇、注重的意思。“学”为学问、学习。学海无涯,学无止境。“尚学”意即崇尚学问和学习,尊重知识,追求真理。要求师生立志高远、喜爱和注重学习,要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只有热爱学习,自主学习,才能在科技时代如鱼得水,成功驾驭未来,实现人生远大目标,从而贡献社会,拥有幸福成功的人生。
“崇德尚学”具有深厚的中国哲学、历史、文化底蕴,植根于学校办学历史文化的土壤,包含了做人与为学这两大主题,比较贴切地概括了赣中的发展历程与价值追求,有较强的感召力和渗透力,彰显了学校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办学宗旨。
“团结奉献,务实争先”的赣中精神是“崇德尚学”校训的行动诠释。由国家教育部门领导柳斌题写的赣中校训,由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题写的赣中精神,不仅镌刻在赣中校史馆,也铭刻在所有赣中人的心上,流淌在代代赣中人的血脉之中,并得到不断的发扬光大。学校虽数易其名,易地新建,但这校训这赣中精神却引领着一代代赣中人去奋发,去拼搏,去努力实现美好的教育梦想,引领着学校事业健康、科学、和谐地发展。
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师德建设机制。学校按照建立与时代要求相协调、与教育改革、发展相适应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体系的需求,进一步树立依靠全体教师的办学理念,树立正确科学的教育观、管理观和发展观,为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高觉悟、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从“以德治校”的层面上,着力构建良好的师德导向机制。
建立师德导向机制。师德建设导向机制包括领导机制、培养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评价机制等,以形成有利于师德建设的良好氛围,为巩固和发展师德建设成果创造必要的条件和提供可靠的保证。
确定师德导向目标。就是确定教师道德、人格、素质、能力、体魄等方面的修养标准,使之成为全体教师的行为准则和行动指南,引导教职工建立明确的工作、价值和利益导向,坚持做到育人先育德。
弘扬科学管理观,规范师德建设制度。学校在师德建设中,坚持以制度建设为突破口,把健全和落实学校管理、师德建设各项规章制度,作为加强对教师进行教育管理的主要内容,切实规范和管理教师的从教行为。建立严格的管理考核制度。学校在实行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目标管理考评制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量化目标责任制度,把师德师风建设纳入了学校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之中,为全面加强师德建设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在加强制度化规范管理的同时,学校坚持制约与激励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了职工奖励制度。按照制度规定,学校每年度都评选、表彰和奖励一批“优秀共产党员”“师德模范”、“优秀班主任”、“教科研带头人”、“教学能手及新秀”“十大巾帼标兵”等,树立了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榜样。极大激发了教职工饱满的工作热情,调动了他们做好本职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崇德尚学的校训,立德树人、以德治校的理念,激发了全校师生强烈的职业意识、责任意识和学习意识,表现出热爱教育、服务师生、关心社会、为人分忧、扎实进取的精神品质。2011年,在赣榆县首届“十大道德模范”和“十佳美德少年”评选活动中,赣榆高级中学有三位教师被评为道德模范,一位学生被评为美德少年。一所学校有师生四人同获“双十”表彰,在全县产生广泛影响。近年来,学校先后涌现出全国模范教师2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全国师德模范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青年体育先进工作者1人;省劳动模范2人,省优秀教育工作者2人;市劳动模范2人,市五一劳动奖章5人,还有一大批县市优秀园丁、师德模范。这是学校长期以来加强师德建设,提高师生素质取得丰硕成果的集中体现。
文化兴校 特色发展
长期以来,学校认真践行“发展—服务”的教育理念,以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为出发点,深入挖掘深厚的历史积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用丰富厚重的历史积淀影响人,用优雅美丽的校园环境熏陶人,用乐群敬业的师德模范带动人,用无私奉献的赣中精神提升人。一是建设以和谐校园为目标的物质文化。二是构建以“三风”建设为核心的精神文化。学校的校风是“厚德、博学、求真、尚美”,教风是“学高、身正、慈怀、善导”,学风是“勤学、深思、笃行、日新”。以校风、教风、学风构成的学校“三风”是校园精神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既体现了赣中深厚文化底蕴的源远流长,又展现了现代赣中人团结向上、敢为人先的精神风貌。优良的校风和教风培育了优良的班风和学风,使校园更加优雅和谐。三是实施以规范管理为主体的制度文化。无论是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还是后勤管理,都力求科学规范,注重实效。
学校充分发挥语文组优势,积极创建江苏省“为生命奠基的经典体验式语文课程基地”。该基地旨在通过开发适合高中生阅读的经典课程资源,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即通过从经典中精选和建构语文校本课程,使语文课程内容更具有开放性、时代性和创新性。学校以建设省语文课程基地为契机,用演绎经典的厚度提升人生的高度,让学生在书香中实现自身生命的成长,使学生的主体生命更加充盈丰厚,使教育的内涵更加深刻厚重。自从“苏教国际杯”和“中学生与社会”两大省级作文赛事开赛以来的十多届比赛中,学校每届都有特等奖、一等奖获得者。在2012年12月初举行的“苏教国际杯”江苏省第十二届中学生作文大赛现场决赛中,高二(1)班尚奕萱同学荣获特等奖第三名,并获得由江苏教育报联合江苏省教育国际交流服务中心于2013年寒假组织的免费赴台采风的机会。高三(9)班丁建文同学荣获一等奖。在2012年“新语文学习杯”江苏省第十一届“中学生与社会”作文大赛中,高三(9)班李大辰同学凭借《假如我是莫言》一文赢得评委专家的青睐,荣获一等奖第一名。
学校将阅读课排上课程表,三个年级每周都安排两节阅读课,语文教师进行专题辅导。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周六、周日全天候对师生开放。学校还先后举办经典作品诵读比赛、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专题展览、莫言作品诵读周等系列活动。江苏省优秀文学社团“荠菜花文学社”还专门举行莫言作品讲座。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开展,使越来越多的学生爱上了阅读。
学校积极营造能让师生员工静下心来读书学习的良好氛围,从而让书香溢满校园,让阅读润泽人生!学校为每一个班级配置书橱,并且为各班选购各类经典名著57种近200本,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阅读资源。另外还鼓励学生将家中的藏书变为“行走的书”,开展“读书漂流活动”。学校还组织语文教研组骨干教师编制了语文经典课程校本教材。目前,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语文课程基地“走进经典”丛书已经编写完成,共计60余万字。经典阅读校本课程已在三个年级全面推进。
名师立校 科学发展
作为国家示范高中、省首批四星级高中、市首批名校,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实施“科研兴教”,加大师资队伍培养的力度;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鼓励教师走专业发展之路,促进教师自我成长,自我完善。如今,学校已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师资队伍,为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打造名师品牌。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本,是学校最丰富、最有潜力、最有生命力的资源。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历来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就师资队伍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系统调研,并认真总结撰写了《新时期师资队伍建设调研报告》。制定了《高层次教师培养规划实施方案》《青年教师培养规划实施方案》。采取灵活多样科学可行的方式方法,将教师分成四个梯队培养,规划教师发展生涯,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促进教师迅速迈上专业成长的快车道。开设“杏坛百家”,营造浓郁教研氛围;举办技能比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相继推出了“青蓝工程”、“名师工程”等,培养和锻造了一大批名师和骨干教师。
“青蓝工程”为青年教师搭建了快速成长的阶梯。学校采取结对子、选苗子和压担子三项措施来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结对子即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对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行导师制;选苗子即注重对青年教师的考察,发现素质较高的苗子,瞄准骨干教师的培养目标,加大培养力度;压担子就是对有培养前途的青年教师大胆启用,将他们推上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岗位,提供快速成长的平台。仅在2012年全省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中,学校就有2名教师荣获省一等奖第二名,有3人获省优质课一等奖,竞赛成绩在江苏省名列前茅。
“名师工程”为骨干教师提供了成名成家的平台。学校以莫立刚校长主持的“港城名师工作室”为依托,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把先进的教育理念、独特的教学风格、精妙的教学技巧、灵活的教学方法渗透和辐射到教育教学中,进而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积极与高校对接,邀请高校教育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来校作报告。近几年学校先后邀请了中科院院士孙义燧、李大潜等专家到学校作报告,让教师与学者专家面对面交流,从而紧跟知识更新的潮流。经过长期的培养和磨炼,学校打造了一支懂理论、精业务、善管理、肯钻研、具有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流教师队伍。名师工程建设硕果累累,学校现有3位特级教师,3位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学校还有市名师6人,市学科带头人12人,市骨干教师18人。
“省赣中语文组现象”是“名师工程”取得突出成就的最好明证。在省赣中这所传统与现代和谐发展的学校里,江苏省优秀教师集体、江苏省高中语文教材改革实验工作先进集体——语文教研组更以自己独特的姿态在教育教学的舞台上绽放出了一所名校名师团队的风采。在这支优秀的语文教师队伍中,先后涌现出来2位江苏省首批名教师,3位全国模范教师,8位语文特级教师,4位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还有一大批市名师、市学科带头人和省市基本功大赛一等奖获得者。8位语文特级教师分别是:何宜隆、宋恒、李震、莫立刚、张勇、徐立刚、王锦起、王经军;4位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分别是:李震、莫立刚、徐立刚、王经军。其中最突出的代表是省政府督学李震,这是一个从普通语文教师成长为当代教育家的典范。一个教研组出了这么多特级教师,不要说在江苏省,就是在全国也实属罕见。有人把这称为“省赣中语文组现象”。“省赣中语文组现象”,其实就是省赣中教师不做教书匠,争当教育家的生动写照。
构建和谐团队。在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评价的最终目的并不只是对教师的优劣进行甄别和选拔,而是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帮助各成员认识自己,找准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从而最优化地实现教师的个人价值和教师团队的整体价值。为此,学校出台了《教师绩效考评实施办法》和《教师聘任上岗综合考评细则及其说明》,对教师的师德、教学、教研进行综合考核,全面评价。良好的合作氛围使得教师的整体水平不断提升。学校语文教研组被命名为省“优秀教师集体”,数学教研组被评为市德育先进集体,外语教研组被命名为市“巾帼示范岗”,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四门学科被市教育部门确定为学科教研基地。
“崇德尚学”的校训,“团结奉献,务实争先”的赣中精神,让走过九十春秋的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愈发神采飞扬,桃李芬芳!从这里走出去的,有政界的领导,有文坛的名家,有教育届的名师,有商界的巨擘,有将军,有科学家,有艺术家,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致富带头人,更有许许多多平凡而光荣的普通劳动者……万千学子,在赣中这片热土上孕育了希望、放飞了理想,他们用心血和智慧书写了属于赣中人的骄傲!
王玖兴,1931届校友。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哲学家。曾任“国际辩证协会理事”,国际康德哲学第七届大会荣誉主席。
毛华山,1938届校友。曾任国防部门第五研究院航天部一院领导。曾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身国防事业勋章”。
周健民,1975届校友。现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009年获东亚和东南亚土壤联合会颁发的“杰出贡献奖”。
穆家善,1979届校友。现任国家文化部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被中国驻美大使馆教育处授予“中国文化大使”,被国际媒体誉为海外中国画坛领军人物。
侯勇,1982届校友。现任南京军区前线文工团副团长,曾获得过华表奖优秀男演员奖、金鹰奖受观众喜爱的电视剧男演员奖。
刘杨,1999届校友。2006年北大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2011年在美国杜克大学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现在美国加州工作。
李浩然,2012届校友。在全国11个省市的数万名报考者中,2012年以专业总分江苏省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首届“飞行员班”。
董麒麟,2013届校友。多次在江苏省以及全国奥林匹克信息学大赛中获奖,高二时就被复旦大学录取,提前一年到复旦大学预科班学习。
安明、安亮,2013届校友。这对双胞胎兄弟2013年以优异成绩双双考取清华大学。
………
九十年的奋力图腾,九十年的教育强国梦。赣中先后成为清华大学“新百年领军计划优质生源基地”,成为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省内外知名高校的优秀生源基地。学校更是屡屡受到江苏省的嘉奖,多次被授予江苏省先进集体、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模范学校、江苏省园林式单位、江苏省爱国卫生先进单位、江苏省贯彻体育卫生两个条例先进集体、江苏省优秀教师群体、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江苏省教育科技系统模范职工之家、江苏省平安校园、江苏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江苏省创先争优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这里,有莘莘学子滚烫的理想;这里,有父老乡亲殷殷的嘱托!伴随着中国梦的鲜活呈现,九十载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新时期辉煌的办学成就,无不彰显出赣中熔铸民族复兴梦想的时代风范。“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具有历史感、时代感和使命感的赣中人,正承载着新的希望,驾驭着新的机遇,勇攀高峰,努力迈向新的彼岸,全力创造新的辉煌! (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 赵仲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