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课改中国行”
暑期中国教师报发起了大型公益宣讲和采访调研活动——“课改中国行”,为课改典型鼓与呼,播撒希望,传递热情,竭力推动中国基础教育的变革。
中国课改走到今天,有彷徨,有困惑,希望与挑战同在,泪水与欢笑并存。新课改走得很艰难,“只打雷,不下雨”、“穿新鞋走老路”、“新瓶装旧酒”等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急功近利者的浮躁心理,让他们承受不了改革所产生的阵痛,一旦短时间内未见起色,或者出现暂时的倒退现象,他们就会质疑乃至指责新课改。课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还有很多,诚如《课改中国行·调查篇》所说的:“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只要有实践就一定有问题,没有问题就是没有行动。”新课改正是通过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前进。课改重在行动,贵在坚持。 (湖南省涟源市石马山镇中心学校 罗桂分)
编者回应:有人类的地方就有问题存在,人类正是在不断地解决问题中发展进步的。如果因为有问题便不去改革,那就永远没有解决问题的希望。
用课改让学生“不难受”
读罢《中国教师报》《总编七日谈22·课堂不该让学生难受》一文,心中的感动之情溢于言表。纵观今天中小学学校教育中的课堂,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考,学生背的现象十分严重。这样的课堂,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他们除了难受以外,很难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怎样才能使学生不难受?必须把学习还给学生,变“教中心”为“学中心”,变“灌输式”为“自主式”,让教师少讲,学生多学。
是的,为了使学生不难受,为了让孩子们快乐,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每一所学校,每一位老师都应该充分认识课改的重要性,都应该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少一些不愿课改的理由,多一些积极实践新课改的勇气,使自己的学生首先不再难受,让他们快乐起来。 (陕西省丹凤中学 李宏亮)
编者回应:夸美纽斯曾称中世纪的学校为“心灵的屠宰场”,今天我们很多学校很多课堂依然无愧于这一称号。让学生“难受”的课堂能造就什么样的学校?又能造就什么样的民族?
给孩子犯错的权利
星期天,我惬意地躺在沙发上翻着贵报,一篇陈涛的《老师,别剥夺孩子犯错的权利》映入眼帘,一口气读完,深有同感!
孩子就是在不断犯错中长大的,我们要给孩子犯错的权利。平时训练时我经常对学生说:“做题时要大胆地去做,错了也不要紧,只要你认真地做了,关键是你思维的过程,这比做题本身更重要。”是的,如果一味地怕犯错误,裹足不前,那就永远不会前进!
同样,在生活中,我们也要给孩子犯错的权利,让孩子们做他们这个年龄段应该做的事。家长们、老师们都应放开手脚,人生中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都让他们一路走过。孩子们经历了挫折磨难,丰富了人生阅历,知道了跌倒了该怎样爬起来,这比老师、家长一味地说教强万倍。年轻,有犯错的权利,更有犯错的资本,是什么季节就该开什么花! (湖北省枣阳市琚湾镇二中 凡 玲)
编者回应:梁漱溟说,人是唯一会犯错误的动物。在错误中人才能获得成长,对于孩子们来说,犯错是自我成长所必须的!
培训应与日常教研活动对接
读了最近几期《中国教师报》有关教师培训文章,对此我还想说几句。很多人都认为教师培训应安排专门时间,把教师集中起来,集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听专家报告等。倘若没有“大动作”和相应时间,培训就没有“完成任务”。随着寒、暑假结束,培训一般暂告段落。如果这样理解和安排教师培训,势必走进误区。
当下各种高规格的“请进来”和大规模的“走出去”是教师培训,但培训要以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旨归,培训自然应与日常教研活动对接起来。教师之间相互听、评课活动,课余的“百家争鸣”等日常教研活动,以及教师个体随性的读书学习、撰写反思笔记、网上交流等这些自主自由的学习交流等,更是助推教师成长最管用和最现实的培训活动,应当积极提倡。
让培训回归教学,对接教研;让教研形成自觉,规范行为;让学习走进生活,养成习惯;用制度创新培训,激活文化,是教师心声和学校发展需要,也是培训的至高境界。(浙江省奉化市教育服务管理中心 周建国)
编者回应:教师培训既需要宏大高远的理论培训,更需要以校为本,扎根于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才有生命力。
“小老师”给我们带来幸福
在毕业班总复习研讨会上,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介绍经验时说:在总复习时,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小老师”,让他们帮老师辅导后进生。在总复习时我组的全体教师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先选好“小老师”,把班上的后进生分好组,然后让“小老师”对这些后进生进行辅导。一段时间下来,全组教师都认为这一招还真灵,老师比以往教得轻松,那些“小老师”们的成绩依然那么好,特别是那些令老师头疼的后进生的成绩有了不小提高。老师都头疼的“后进生”,到了那些“小老师”手里为什么会进步这么快呢?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一时陷入迷惑。
读完刘可彬老师在《中国教师报》第390期《教育家周刊》上刊发的《学学陶公的“小先生制”》一文,让我有拨云见日的豁然开朗之感。原来那些成为“小老师”的学生,一边温习,一边把知识传给后进生,这样既锻炼了这些“小老师”的思维,又开发了他们的智力,发展了他们的能力,还点燃了他们的激情。那些后进生也因为教他们的是自己的同龄人,让他们感到很亲切,学习特别认真。其他中等生也很兴奋,特别羡慕这些“小老师”,也想学好之后过过当“小老师”的瘾。这样就调动了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良好学习氛围。
陶行知先生说:“小孩子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是小孩子队伍里最进步的小孩子。”我组的全体教师正是践行了陶公的“小先生制”,才比以往教得轻松,那些令老师头疼的后进生才有了不小的进步。 (江西省崇义县章源中英文实验小学 骆炳华 夏柏生)
编者回应:儿童从同伴那里学的往往比从大人那里学的还多,“小老师”是儿童生活中的“自然现象”,用之于教育效果自然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