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感温馨的教师节特刊
翻开报纸,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教师节特刊”,心中顿感亲切。细阅特刊,呈现在手中的“亲情报”犹如春风扑面,尤其是她在形式、内容、专栏和版面等方面的新意,让身为教师的我爱不释手。
首先是内容耳目一新,亮点频闪。头条稿件解读“教育是什么”,很有特点。同时特刊注重策划与创新,可以说是亮点多多。“人物篇”专栏,不管是吕建斌或是李平,他们的具体实例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方向。“学校篇”专栏,前景教学让人耳目一新。“教师之歌”成了重头戏,我们自己的歌唱,让我们教育人倍感温馨。
引人注目的还有特刊头版“解读篇”的设计创新。一是简约、简洁、大方,让人看到报纸就有想看的欲望。二是板块清晰,图文并茂,敢于留白。三是体现以人为本。版面上端的绿叶解释了教师的职业性质,左端火红的版面描画出教师的如烛人生,让我们内心涌起理解的欣慰,勾起读报的渴望。 (湖北省枣阳新市肖庄小学 赵俊涛)
编者回应:教师节是所有教师的节日,如何让教师喜欢,是我们最大的思考。为此我们特别策划了本期教师节特刊,专门将主题定为“教育是什么”。但这份解读不是生硬晦涩的。我们希望,用实际行动来回答这个难解的教育问题,让中国教师再出发。
课堂里的革命“静悄悄”
读了《中国教师报》第399期教育家周刊《重温“非常教师”智慧》系列文章,我发现这些“非常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立足课堂,企图通过课堂的改变,逐渐改变学生的生命状态,与此同时,他们都幸福地走出了自己专业成长的特色之路。管建刚老师的作文教学已成为他的品牌,在小学语文界掀起了很有影响力的作文教学革命,还有常丽华等老师,他们都在用自己的“非常行动”,打破那似“铁屋子”般令师生窒息的传统课堂,让教室成为广阔的天空,成为美丽的世界,成为孩子找到自我、走向独立自由的生命温床。
我们看到“非常教师”们不是喋喋不休地抱怨日益僵化、浮躁的教育体制和环境,而是站稳自己的课堂,用静悄悄的智慧行动,拓展了教师的职业价值和创造空间,为课堂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许纪霖教授曾说:我虽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但我可以改变我的课堂。我们相信,只要有行动,就会有改变。只有教师专业自主意识的觉醒和专业自觉意识的提升,才可能真正导致佐藤学先生提出的发生在教室里的“静悄悄的革命”。 (安徽省安庆开发区老峰中心学校 汪跃峰)
编者回应:行走就是力量,面对教育现实,仅仅抱怨是没有用的,最近一本励志书《不抱怨的世界》风靡世界,该作者甚至专门倡导发起“不抱怨”运动。其实,我们的教育更需要“不抱怨”。
读《从用电脑点菜说起》有感
读了《中国教师报》399期《赵新芳教育生活禅28·从用电脑点菜说起》一文,不禁联想起我们农村学校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
我们这里的农村小学也都配备了一两台微机,并已联网。但作用有限:一是上传下达;二是充当监控;三是业余娱乐。也如赵老师所言,只有在“重点”或“窗口”学校才配备微机室或多媒体室。但基本上也是迎接检查的“摆设”,实际应用效果不大。就连学生的信息技术课,也是空有其名:没人教,也无法教。
今年我们这里开始了小学教师远程研修,这下子可忙坏了老师们。学校微机数量有限,能上网的更少。老师们只好白天集体观摩,晚上回家做作业。家里没配上电脑的老师只好东家串,西家跑。还有的老师急着看电脑,买电脑,学电脑。那些从没摸过电脑的中老年教师更是叫苦不迭,不是手笨,就是眼花。很多老师只好“请人”做作业。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当酒店盛行“电脑点菜”,很多部门实行电脑办公,就连小商小贩也流行网上进货的时候,我们的信息技术教材却在桌洞里睡大觉,我们的绝大多数农村教师却还是“网盲”……
教育信息技术,离我们究竟还有多远? (山东省东平县接山镇中心小学 尹祚玉)
编者回应:2006年,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了年度人物——“you”,即2006年度人物就是我们中的每一个人。为什么这样,周刊对此解释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个人正在成为“新数字时代民主社会”的公民,所以把年度人物颁给了互联网的所有使用者和创造者。对比当下,何时我们的农村教师能成为这个“you”,成为互联网的使用者和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