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电视电话会议。教育部副部长郝平表示,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将把组织开展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情况作为年度考核重要指标,并与业绩考评、评先评优直接挂钩。
教育部今年研究制定了《关于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郝平要求,新学年学校体育工作的最主要任务就是认真贯彻落实《规定》。中小学校要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认真组织开展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要把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作为学校日常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列入学校课表,形成严格制度,认真组织实施,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
这样的举措让人颇感欣慰。中国青年报记者认为,“教育部要对‘重智育、轻体育’这一顽疾动真格的了” 。
其实,很久以来我们都在强调体育的重要性,从几十年前“三好学生”中第一位的“身体好”一直到近年来的“健康第一”理念,国家的政策始终如一。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理念在现实中往往没有落实。在很多学校,体育被排在最不重要的位置,可以任意被其他学科挤占。在一些学校,体育课甚至悄无声息地“人间蒸发”了。
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源于我们对身体的重要性还没有真正认识。“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身体是生命之“根”,是其他一切智力活动的前提。而我们常常轻视甚至伤害这个埋于地下为人忽略的“根”,却希望上面枝繁叶茂,开出灿烂的花,结出累累硕果。
这违背了生命成长的规律。
生命在于运动。青少年正是生命力最旺盛的时期,他们本来有运动的需要和渴望。沉重的学业压力却使很多中小学生几乎没有时间去运动,去舒展自己的身心,更谈不上自由地发展自己。
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身心健康的人,而非专家。我们的教育却忙于向学生灌输学科知识而忽视了他们的健康。在沉重的学业压力和层层束缚下,我们的学生不仅身体娇弱,意志也很脆弱,甚至有些学生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乃至频频出现自残和伤害他人的悲剧。
“不要让我们的脊柱再弯曲,不要让我们的眼睛再近视,不要让我们的心灵再沉重。”11年前全国少代会上学生代表曾发出这样的呼唤。11年后的今天,这样的呼唤仍然在刺痛我们的心。
我们期待,教育部的举措能够改变长期以来的“重智轻体”现象,使体育真正得到重视,让学生有足够的锻炼时间,快乐地运动,强健其体魄,文明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