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推进之初,就有一位专家说过:如果学生学的方式没有转变,教师教的方式没有转变,就等于没有进行课程改革。这句话的确说到了课程改革的核心。新课程和道德课堂倡导转变学习方式,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增加课堂上学生参与分组讨论、全班交流、充分表达和展示自己的机会,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随着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教的方式也应该发生相应的转变。课堂上,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有效地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第一,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社会适应性的需要。当学生进入班集体时,就已经进入了一个特有的“小社会”,他们必须在集体中发挥个人的能动性,在吸取集体的帮助和服务集体的活动中,使自身得以发展与提高,从而适应这个集体。小组合作学习,首先使学生在小集体中相互适应,通过适应这个小集体,逐步过渡到适应大集体,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造了相互认识、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的机会。小组成员相互成了好朋友、好伙伴,一起学习,一起活动,都感受到自己与这个可爱群体的相互依存性,从而增强学生的合群性。合群性是人的社会适应性所必备的基本素质。 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好品质。人要适应社会,能与别人密切交往,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他人能热心帮助,真诚相待。小组合作学习,会使学生体悟到:要想使自己在学习上有所收获,必须做到小组内的每一个成员相互帮助,相互取长补短,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从而培养小组成员善于相互倾听别人的意见,帮助本组成员共同提高的好品质,成为他们在适应社会中所必备的基本品质。 第二,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的需要。当今的孩子聪明、见识广,有很多父辈们所不及的优点;但也有不少弱点,其中“不关心他人,不会合作共处”是致命弱点。学生的社会性发展靠学生同伴之间的合作,学生的合作靠教师的指导和引领。 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学生们要解决疑难问题,就必须合作;要在展示中胜过其他小组,也必须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从合作学习到合作做事,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合作意识会不断地增强,从而产生合作的动力,提升合作的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是合作学习、合作共事的前提。课堂展示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考核评价一般只评价到学习小组,不评价到个人,个人的努力会增强团队的实力,团队的水平代表着个人的水平,因此,学生会很重视个体对团队的作用。学习小组之间既互为学习伙伴,又互为竞争对手,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随着学习水平、合作水平的不断提升,团队意识、合作意识、合作能力也在不断提升。 竞争、合作与学生社会性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竞争、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形式,有利于促进学生社会性健康、全面的发展. 第三,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性、独立性的需要。一个社会化程度高的人,首先是一个自觉能动性、自主性和独立性比较强的人,对事物有着自己独到的思维与见解,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所有的学习活动都要大家一起进行,而是建立在“独学、对学”基础上的“群学”,学生不等不靠,积极主动学习,学着自己解决问题,学着寻找解决问题方法和途径,以形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做事的好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和健康个性的养成。社会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是在人的活动中,尤其是在人和人之间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小组成员之间合作的机会,增加课堂上学生之间合作、互助的频度和强度,从而有力地促进学生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因此,我们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仅仅视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而应该把它视为学生成长方式和发展方式的变革,更应该视为学生思想方式的变革。正是这种思想方式的变革,才能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和健康个性的发展。这正是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所要求的:让学生在获得知识、获得能力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获得协调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