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朝阳刚刚从群山中喷薄而出,镇安县第二中学在金色的光辉中又开始了新的一天。这个被誉为“秦岭深山的一颗璀璨明珠”的地方,处处洋溢着青春、时尚、个性的气息。笑脸如花的学子,意气风发的教师,一群群二中人迈着追求卓越的脚步,踏进这个美丽的地方,实现着自己的梦想。 每当这个时候,校长陈鸿宾总会静静地站在校园门口高大的广玉兰树下,微笑而又深情地看着这一切:这就是镇安人的二中,梦想,总算实现了! 沧海桑田,往事历历涌上心头。 举债建校:秦岭深山绽奇葩 2001年以前,镇安县还只有一所高中。此时,在新城社区筹建镇安二中,让更多的孩子接受到优质高中教育,成为了镇安县委、县政府的当务之急。对数以千计丧失高中教育机会的镇安平民家庭,这是他们期盼了很久的梦想啊! 然而,镇安县是国家贫困县,政府没有自有财力,要一次性投入巨资建造新学校无异于天方夜谭。在当时,这没有人敢接受的艰巨任务,就历史性地落在了当时在某职业中学任职的陈鸿宾肩上。面对组织安排,他挣扎过、犹豫过,可面对每年近千个初中毕业生面临失学的现实,他妥协了。他说服自己:我是一个党员教育工作者,我应该为镇安教育做点实事。为了近千个平民家庭的期盼,我要去想别人不敢想的,去做别人不能做的!于是,2001年9月,在全县一片期盼的目光中,陈鸿宾出任镇安二中筹建处主任,挑起镇安二中的校建重任。 5名员工,5万元启动资金,就是全部资本;两年时间,一所高标准的现代化的学校,这就是面临的任务。面对巨大的压力,陈鸿宾带着筹建处一班人,冒严寒顶酷暑,披星戴月,废寝忘食,奔波在校建的工地上。面对着人力、财力、物力样样都跟不上要求的现状,他急得常常是眼睛布满血丝,嘴上起满水泡,出现在忙碌的工地上、简陋的办公室里。他运筹帷幄,从容带领筹建处一班人展开一场攻坚战!面对非常时期的非常困难,他坚信事在人为,要为梦想而前行。 他全面分析了当时的情况,大胆创新,采用市场运作和资本运营的办法,分为五步走筹措建校资金:第一步,公开招标低价征用建设土地80亩,节约资金百万元;第二步,中标企业交纳履约保证金开始建设;第三步,教育局招收教师筹集资金380万元支付征地款;第四步,贷款500万元支付工程款、购买教学设备;第五步,资产抵押举债1100万元履约支付工程款…… 2003年9月1日,当初升太阳灿烂的光芒与这片橙红色的建筑群交相辉映的时刻,崭新的镇安二中在人们期盼的目光中正式开学了!这是当时陕西省第一所没有国家投资的公办全日制完全中学。她的诞生,让近千个家庭和孩子对上高中又多了一种选择,让上学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是胆量与困难的较量,是智慧与魄力的结晶。时任陕西省长的袁纯清视察该校后曾感叹说:“在这样一个贫困山区,学校设计建设如此超前,建设速度如此之快,体现了党委政府和建设者的一种境界、一种觉悟和智慧。” 促进公平:三千分之一等于百分之百 “当我面对中考糟糕的成绩时,我绝望极了,是二中给了我再次求学的机会,感谢二中!”中考重点中学落榜的学生这样说。 “我在二中这3年,我深切地感受到二中是我们农村贫困学生的求学天堂,她立足城区,面向农村的收费,让我们这些贫困而又有志求学的学生看到了出路,她的一系列奖励和助学措施如甘露般滋润我的心田。”一位考上中国政法大学的贫困学生这样说。 镇安县是国定贫困县,镇安二中高中部的学生中家庭困难的有1200多名,约占高中学生总数的50%,其中特困生700多名,占高中学生总数的30%。同时,二中的生源几乎全是省标准化高中的落榜生,也就是一般人眼中的“双差生”。陈鸿宾说:一个学生,对于我们学校来说,是三千分之一,但是对于一个家庭就是百分之百。用三千分之一的希望来成就每一个家庭百分百的梦想就是我们的希望和追求。 于是,第一个重要的举措出台了,降低学校的收费标准,争取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到优质高中教育。对此,陈鸿宾校长这样说:“我们用一个人的费用,来换得两个人的上学机会,学校收入是少了,但学生学习的机会却多了,这就是我校办平民教育的初衷,就是二中人为教育公平做的实事。” 扶贫帮困:“望春花”开香满园 镇安县毕竟是一个贫困县,为了让贫困生们享受平等教育的阳光,面对一大批家庭贫困的学生,陈鸿宾代表学校向社会承诺:绝不让一个就读镇安二中的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 于是,第二个举措又出台了:设立助学基金,拉动社会力量助学。学校迅速成立了“救助困难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一系列方案。学校领导一次次呼吁呐喊,一次次奔走求助,这个沉甸甸的承诺,在一次次朴实动人的行动中,渐渐化为了现实。“朝阳行动计划”、“虹桥助学基金”、“电力宏志助学基金”、“永久助学计划”、“姚远丽助学计划”、“党员扶贫帮困一帮一工程”等十多项助学基金相继在镇安二中落地生根。一个个美丽的名字就是一个个希望,几年中它们共为学校筹集到助学善款300万余元,使近3000人次享受到爱心资助。2010年冬天,曾经在二中就读的学生祈远武从北京寄来了一大包棉衣,给还在学校就读的学弟学妹,他在信中写道:“我才走上社会不久,没有足够的钱为母校做更多的事,我想起我当年在二中上学时那个寒冷的冬天,是学校给我送来了棉被,激励我读完了高中。冬天来了,我拿一个月的工资买了这些棉衣,请老师把它送给最需要的人。” 为了整合资源便于管理,2010年10月,学校又注资发起成立了最大的助学基金——“望春花助学行动”,陈鸿宾一次就捐出了自己一个月的工资4000元。目前这项基金已有资金近百万元,可以有效地解决一部分贫困生的生活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