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不经此坎,难成大器——如何撰写工作报告(四)

互联网  2017-12-03 00:00:00  互联网

工作报告的支柱之三:内容

(一)内容的基本要求是“实”

工作报告内容求实,就是在阐述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时,要紧密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尤其是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握好角度,把大政方针落实在具体工作之中。使工作思路、实施方案、政策措施等应当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能够直接用于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

?内容宜实,具体说来,至少有两层含义。

第一,真实不虚假。内容或者素材具有真实性,这是公文最根本的原则。公文是与具体工作相联系的,它对内容的要求跟文学创作的内容要求完全不同,跟一般文章对内容的处理也不尽相同。公文要“写实”,坚持忠于事实的原则,一是一、二是二,有则有、无则无,不夸大,也不缩小。首先,应如实把客观实在的事实写出来,什么事、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样子、什么原故,都要准确清楚,不能作任何加工。其次,观点、结论也一定是从对现实材料的分析中自然引出来的,不能想当然,不允许掺杂任何主观臆造的成分。材料要准确典型,不能粗枝大叶,道听途说,更不能随意制造事实和数据。特别是对于第二手材料,要反复验证,引文不能漏字漏句,篡改原文,也不能断章取义,随意曲解。列宁说:“如果从事实的全部总和、从事实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胜于雄辩的东西,而且是证据确凿的东西。如果不是从全部总和、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而是片断的和随便挑出来的,那么事实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甚至连儿戏都不如。”

第二,充实不空洞。充实与空洞的界线,不仅在于有没有观点和材料,关键在于公文有没有针对性,是否达到了观点与材料的统一。如果公文不提出问题,不解决问题,只罗列一些事实,不作科学的分析与综合,不演绎出规律,不归纳出结论,只是泛泛地重复现成的一般原理、结论、口号,便是苍白无力的。


(二)把准“三脉”,把内容写实 

       对于很多报告起草者来说,常见的状态时,遇到一个题目特别是不太熟悉的题材,往往正襟危坐,如临大敌,绞尽脑汁,琢磨用什么样的词汇啊,怎么开头啊,写几个内容啊,等等,长时间徘徊在稿子的外头,不能很快进入“角色”。我们把这种情况叫做不会“开门”或者“打不开门”。写作的心理状态,反映的其实是思维方式问题。这种只从文字着眼,而不着重于研究客观事物的写作状态,其实是一种不正确的写作思维方式。

报告表面上是文字组成的,本质则是对事物认识的结果,或者说是对事物认识的文字反映。起草报告,首先要研究“事”,而不要先研究“字”,先研究“字”,容易陷入误区和僵局。研究“事”,可谓“研究者”;研究“字”,可谓“文字匠”。撰写工作报告,首先要求我们是“研究者”,然后才是“文字匠”。

一是研究上面的事,主要是上级的文件、会议材料、领导讲话等。要通过对这些材料的细心研读,从中深刻领悟、准确把握上级的精神,看有哪些新政策、新观点、新要求、新提法,便于在起草中有所遵循、有所借鉴、有所吸收和有所体现。二是研究外面的事,外部形势,发展趋势、动态、最新观点,好的经验、做法和政策举措等。三是研究下面的事,下属单位有哪些值得总结提炼的好经验、好做法,哪些问题具有普遍性,指导工作如何具有针对性。

所以,内容要写实,重点在于“把准三脉”。一是把准时政方针的“脉搏”。善于吃透上情,及时学习与本行业、本单位有关的精神和政策,把局部工作放在大局中去思考和衡量,立足全局、胸怀大局。使文稿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符合行业的发展规律,符合时代的发展方向。二是把准领导思想的“脉动”。及时跟进领导的思想动向,注意把领导谈话中最新闪光点,做好归纳分析,摸准领导的想法,站在领导的角度考虑问题,树立“身在兵位、胸为帅谋”的责任感,想领导所想之事,谋领导所谋之策,把领导的“关注点”作为思考问题的“着力点”,写出具有领导独特风格的思想文字。三是把准现实问题的“脉络”。坚持从实际出发,尽可能地深入实际工作,熟悉现实情况。选取的素材要真实可靠,事实材料、数据材料要核实清楚,任务、措施要避免泛泛而谈,讲究可操作性。始终做到对情况胸中有数,对现阶段发展特征把握准确,提高文稿的针对性,防止说过头话、写过时语。

在把握现实问题的“脉络”时,要特别重视事实的作用,坚持用事实说话。作文如盖楼,事实是一篇好文的地基。要坚持思想从事实中提炼,道理用事实阐发,经验从事实中总结,这样的内容才有力量;要善于运用手头的事实材料,以事明理,事理交融;要善于运用典型,恰当的典型往往比抽象的概括更有力量;要注重细节,做到有血有肉,详略适当。那些经久不衰、常读常新的好文章,几乎都离不开运用事实说理的方法。


(三)观点、素材与意群

??内容是由观点和素材组成的。观点是从素材中提炼出来的精华,是文稿的筋骨,一般通过标题和分析、结论、对策建议等体现出来。观点应从大处着眼,站在全局的高度考虑问题,既符合实际,又有一定的深度,既准确抓住事物的本质,站得住脚,又要鲜明,直言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观点立起来,报告也就立起来了。素材是文章的血肉,观点源于素材而高于素材,是对素材的高度概括。素材是为了说明和论证观点,是观点的事实依据。素材应紧扣主题和观点,能够说明问题,贴切自然。素材一般较多,要合理分配,权衡取舍,但切忌先入为主,拿着观点找素材。

观点和素材的组合,我们称之为“意群”,这是为了便于理解而借用英语中的说法,但不同于英语中的sensegroup(是指句子中按意思和结构划分出的各个成分)。此处的意群,就是段落中切分的具有相对完整性的概念,由观点和素材组成。这些概念并不是无序组合,而是根据一定的关系组合在一起的。所以意群和单个概念相比,包含了明示的或隐含的逻辑关系。

??不管是写作还是阅读,活跃在人们头脑里的,不仅仅是一个个独立的概念,还有其间重要的逻辑关系。整个句子、整段话、整篇文章都可以运用这种方法来组织,从而呈现一个个完整的意群,而不是简单的概念和支零破碎的片断。

在运用“意群”来组织内容时,要抓住主线,做到线索清晰;要建立框架,做到架构完整;要有机衔接,注意勾连和呼应;要层次分明,做到宏观、中观、微观内容匹配得当。??

《庄子·养生主》中有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讲到庖丁在宰牛时有一招叫“批大隙,导大窾”,就是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使刀。后来用“批郤导窾”比喻善于从关键处入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把文稿的内容比作一只牛,那么,这只牛的“隙”和“窾”就是意群,写好内容的关键就在于从意群下手。《列子》中还有一个故事叫“视虱如轮”,说的是一个叫纪昌的射手在学箭时,在师傅的指点下,学会把要射的目标在视野中放大,比如把一只虱子看得如车轮那么大,能够清楚得看到其内部结构,射起来自然更准了。运用意群这个概念,有助于我们达到“视虱如轮”的效果,更准确、更细致具体、更明白地把握文章的内容组成,更好地驾驭文章内容。


(四)处理好内容与逻辑的关系

??内容是由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意群构成的。因此,写实内容先要从写实意群开始。“意群”这个概念,有助于我们理解和处理文章中的逻辑关系。这些逻辑关系,在意群内部,以及意群与意群之间,无时无刻不在发挥作用。要写实意群,必须运用好这些逻辑关系。

世界上的事物是有机联系、相互影响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文稿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同样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它的部分与部分之间、段与段之间、句与句之间有着一定的逻辑关系。把事物之间的关系理清了,文章也就好写了。逻辑关系不清,必然导致思维混乱,导致文章结构和文字表达混乱,有一些公文之所以犯偷换概念、改换论题、自相矛盾等逻辑错误,就是由于没有掌握起码的逻辑规则。

工作报告中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八种逻辑关系:

一是总分关系。也就是纲目关系,所谓纲举目张。好比树的主干与分枝的关系,主干是统领分枝的,两者不能平列更不能颠倒。

二是主次关系。也就是重点与一般的关系。它们之间本身并没有隶属关系,但相互之间联系密切,是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要找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三是并列关系。相互之间不相隶属又相对独立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出现的几率更高。天时、地利、人和;人、财、物;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等等。

四是递进关系。这是同一种事物不同发展阶段的关系。时间上的递进:古代、近代、现代、当代;空间上的递进:国际、国内、本地;学习上的递进: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促进工作。递进关系,有时也是一种特殊的并列关系,如季节中的春、夏、秋、冬,人生中的幼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这其中每一阶段可以说是并列的,但它们又是有秩序的,不可以随便打乱编排。

五是点面关系。面是由众多的点组成的,为了说明面的情况,我们可以用点的事情来作为例子。这一方法非常常用,关键是“点”的选择必须与“面”是存在内在联系的,是可以做到以点带面的。

六是因果关系。事物之间存在必然的因与果的关系。揭示因果关系,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但这种关系不是人为制造出来的,而必须是客观存在的。它是文章内在逻辑关系的基础和核心,它有时需要明白指出,更多的时候体现在文章的整体构架和文字表述背后,而不必明白指出来。

七是定性与定量的关系。事物的发展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对一件事情的判断,定性的说服力总不如定量的大。定性是一种大体判断,而定量则是一种精确判断。能定量说明的最好定量,但也不能绝对,数字要用得恰到好处。

八是虚实关系。以虚带实,虚实结合。所谓虚,就是文章要有灵魂、有高度、有理论支撑;所谓实,就是文章要有数据、有案例、有事实支撑。虚实的比重取决于文章表达的需要,没有一定成规,但两者必须紧密配合,融为一体。虚为实之花,实为虚之果,两者相映成趣,互为表里。??




/jiaoyu/zatan/2017-12-03/2080.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