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

[db:作者]  1970-01-01 08:00:00  互联网

  (上接1版)

  提高学前教育保教质量。树立“科学保教”的办园理念,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防止和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加强幼儿园保教常规管理,完善幼儿园一日常规等保教制度,添置幼儿园保教设施和玩教具,做好幼儿膳食营养、健康体检、卫生消毒、疾病预防、体格锻炼等工作。全面推行新型校园警务体制和勤务机制,加快构建“城乡全覆盖”的幼儿园安全防护体系,确保幼儿安全。

  目前,全市独立建制幼儿园4105所,在园幼儿70.9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70.9%。到2013年,幼儿园建设投入将达43亿元,累计建成1000所乡镇中心幼儿园,确保每个乡镇至少有1所乡镇中心幼儿园或中心校附设幼儿园,城镇普惠性社区幼儿园达到60%,全面普及学前二年教育,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78%,基本解决幼儿“入园难”问题。

  

  中国教师报:如何实施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周旭:第一,推进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我们制定了《重庆市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标准(试行)》,为小学、初中基本办学条件划定了一条“底线”。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结合中小学布局调整、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农村初中改造等工程,对低于《标准》的学校加快改造,尽快达标。在达到《标准》的基础上,鼓励有条件的区县适当提高相关办学标准,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第二,加强城乡学校“6大功能室”建设。义务教育学校音乐、体育、美术、卫生、综合实践(劳技)、科技活动等6大功能室是保障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场所,重点为农村学校配齐配足教学仪器、设备、图书和计算机。

  第三,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2010年新增农村寄宿制学校400所,累计建成农村寄宿制学校2080所,解决了127万名农村学生的寄宿问题。市财政安排资金1.2亿元解决了45万名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37个区县筹集资金3.5亿元,对989所农村寄宿制学校食堂进行了标准化建设或改造,改善了44万名农村学生的就餐条件。

  第四,着力解决城镇学校“大班额”问题。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未来十年,我市城镇居民将由900万人增加到1900万人,每年城镇地区将新增人口100万以上。各地通过新增校点、旧校扩容等方式,按照小学每班不超过45人、初中每班不超过50人的标准,严格落实建设标准,严格控制班级规模。

  第五,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各区县评估验收。具体分两步走:第一步,到2012年底,全市40个区县实现区(县)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其中20个区县实现区(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第二步,到2015年底,全市所有区县义务教育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管理水平、教育质量、投入水平等五个方面实现基本均衡。

  

  中国教师报:重庆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城市,随着大量农民转户进城和大量的务工人员进城,保障这些人子女的就学权利便成为了重中之重。

  周旭:是的。为了保证转户进城居民子女顺利入学,我们制定了《重庆市转户居民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及转学实施办法》,符合“三对口”原则的转户居民子女,即学龄儿童与父(母)的户口、房屋权属登记证(或购房合同、租房协议)和实际居住地一致,由迁入地区县(自治县)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就近入学原则安排入学。户籍迁入地和居住地不一致,而要求在居住地就学的转户居民子女,由居住地区县(自治县)教育行政部门根据辖区内学校办学规模和容量(学位),相对就近安排学校入学。

  目前,全市12.2万转户居民子女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全部登记入学,在学校正常学习,愉快生活,接受到良好的城市义务教育。其中,主城区1.3万人,占10.7%,区县城10.9万人,占89.3%。切实保障了转户居民子女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全部接受义务教育。

  对于确保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应读就读的问题,全市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全日制公办学校接收为主”的入学原则,切实解决进城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全市建立了统一规范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电子学籍管理网络,实现了农民工子女就学“同等编班、同等享受教育资源、同等参加各种教育活动”。

  此外,我们还建立了进城农民工子女就学资助保障体系。从2006年开始,将进城农民工子女纳入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范围,免除其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的生活费,市和区县财政每年投入上亿元解决农民工子女“两免一补”问题。市和区县还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接收农民工子女学校经济补助。为了关爱农民工子女,我们广泛开展家庭活动,各校建立了家校联系卡制度,定期组织家长培训。重庆将每年11月第一个星期日定为全市“农民工日”。近5年来,通过每年一次的“农民工日”,开展大型的农民工子女就学大型宣传咨询活动,发放宣传册,开展农民工子女就学政策咨询,帮助广大进城务工农民朋友了解教育政策,解决农民工子女在就学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中国教师报:据了解,重庆有130万留守儿童,市教委如何对留守儿童进行培养和教育?

  周旭: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照顾培养,采取了很多措施,如增加寄宿制学校、建设农村幼儿园、推行“4+1”教育模式等,形成了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群体,照顾培养农村留守儿童,关系到下一代成长,既是民生工程,也是德政工程,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意义。把农村留守儿童照顾培养好,让他们的青少年时代充满阳光,留下美好记忆,这对其人生道路至关重要。

  我们的重点工作是: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办好寄宿制学校和乡镇幼儿园,尽早实现留守儿童全覆盖。继续为山区贫困学生和农村留守儿童免费提供鸡蛋、牛奶和爱心午餐,组织孩子们加强体育锻炼,保证身体健康,医疗卫生部门可研究组织体检。组织留守儿童深入开展“唱读讲传”活动,提振精气神。组织市级机关干部、企业职工与留守儿童结对子,既给孩子们必要的物质帮助,又给予精神抚慰,让他们感到重庆是个温暖的大家庭。加强对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及感人事迹的宣传报道,引导更多的人关心留守儿童。

  

  中国教师报:教育信息化如今成为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有力策略,重庆是如何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发展的?

  周旭:重庆始终坚持把教育信息化纳入“数字重庆”和“五个校园”(平安校园、健康校园、绿色校园、数字校园、人文校园)建设整体规划。

  第一,加强教育网络建设。建成重庆教育网、高校教育城域网,100%区县建设教育城域网,100%高校、90%中等职业学校、50%普通中小学建设了“校园网”,基本形成了重庆教育网络体系。全市各级各类学校计算机拥有量生机比高校达到6:1、职业学校达到8:1、中小学达到18:1,“班班通”覆盖率高校达100%、中小学达36%,中职“室室通”达60%以上。主城区30%的中小学,远郊区县10%的中小学基本建成“数字校园”。

  第二,加强教育平台建设。建设了重庆教育门户网站,实现了政务信息的交互和网络在线办公。建设了重庆教师研修网,搭建了教师远程培训考试、名师工作室、骨干教师学科网,实现了网上教师研修、培训、考试、继续教育,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建成重庆中小学德育网,开展网络德育,抢占适合中小学学生网上德育教育阵地。建成重庆网络电视台,实现了中小学校园电视台互联和教育网上新闻直播报道。

  第三,加强教育资源建设。成立了重庆市基础教育资源中心,整合国家资源库、农远资源、地方资源、名校名师资源,编写了小学、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建立了重庆市基础教育资源库。完善了中小学学生学籍数据库、教师继续教育数据库、中小学设施设备基础数据库、校舍信息数据库等建设。联合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开发了重庆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共享。联合出版集团、企业研发并开通了重庆市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实现了全市中小学数字图书共享。

  第四,加强信息化应用研究。我市以远教设备及资源应用为突破口,在全市创建了远程教育实验区17个、实验校100所,以课题研究形式,开展应用研究。创造了“一机三用”模式、“资源互动”模式、“光盘普及”应用等成果。创新开发了“重庆市远程教育应用监测与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全市学校资源下载、使用和设备运行情况的监测。每年举行远程教育课程整合说课、赛课和软件大赛,以活动推进应用。开发了市、区县OA办公系统,建设了市与区县互联互通的视频会议系统。开发了中小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在全国第一个实现了省级学籍统一管理,为学生入学、转学提供了便利条件。

  

  中国教师报:“领雁工程”致力于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它的初衷是希望通过培训拉动城市和农村教师资源的均衡,带动城市与农村学校和教学质量的均衡,在具体操作上,它的主要亮点是什么?

  周旭:教育是最大的民生,“领雁工程”是重庆教育的民生工程,它围绕课堂教学改革、学校课程建设和学校特色建设等三大任务主题,通过专项培训、校际联动和专家引领等途径,帮助项目学校基于学校自身特点实现创造性发展,为每一个孩子的快乐成长,终身成长奠基。

  “领雁工程”专家组,深入100所项目学校调研、指导工作,一方面了解项目学校课改启动实施状况,目前存在怎样的问题和困难,为准确把握项目实施效果提供第一手反馈信息,也为下一步更有针对性地开展项目服务提供了翔实、客观的依据;另一方面,通过专家团队现场的恳谈交流,进一步增加了项目学校坚持课改方向,确定了“新学习”课堂倡导的“以学活教,心动课堂,心随课动,课随心动”的理念。

  从全国范围看,教育教学实效性不高的问题并非“领雁工程”项目学校独有,无论学界还是一线,无论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在探寻本土化的解决之道。重庆市农村课程改革实践的成功模式——“綦江课改”,摸索出了一条西部农村学校从薄弱校发展为优质校的路径,其合作型课堂教学改革模式取得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jiaoyu/zatan/2019-08-31/20801.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