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参赛学校:湖南省岳阳县第八中学 初中语文导学案 编制:卢望军 课题 5、童趣 编写 卢望军 时间 第四周 学习目标: A. 掌握并积累重点词语,有感情朗读课文,翻译并背诵全文; B. 感受文章的“物外之趣”,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C. 学着像沈复那样用童心观察事物,寻找自己生活中的“物外之趣”,做一个童心不泯的人。 流程 教师导 学生学 听课锦囊 第一课时(完成目标A) 情 板书“童年的趣事”,让学生说说自己童年的趣事,然后把“年、的、事”3个字擦去,仅留“童趣”二字,既引入课文,又让学生明白了文言文“语言简洁”的特点。 境 导 入 自 【学法点睛】 1. 初读课文: 主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简洁、典雅。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二是要用心领悟;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 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先在小组内读,然后各小组竞读) 学 ◎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步骤:反复朗读,认清字词,点译课文,直译课文,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会文章精妙。 写下你认为应该重点注意的字音: 习 【温馨提示】 。 之 ◎注意通假字解释的格式。 2. 疏通字词: 整 找出课文中表示“看”的词语: 体 通假字: 感 词类活用:鞭数十 知 一词多义:余忆童稚时,故时有物外之趣; 昂首观之,作青云白鹤观;定神细视,神游其中。 识记课文下面的注释并完成语文书第21页第二大题。(当堂完成,当堂检测) 【学法点睛】 3. 准确翻译: ◎翻译“四字诀”: 将下列句子用现代文准确翻译出来,特别注意加下划线的词(略)。 留:人名地名保留不译; 4. 翻译课文: 加:单音节加字组成词;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翻译全文,要求语言流畅、用词准确。 删:赘余的词汇删去; 换:找近义词。 【温馨提示】 5. 创意复述: ◎用笔记下你自己或别人最有创意的改编之处。 选择文中你最喜欢的趣事讲给大家听,要求语言生动,鼓励依据想象进行合乎情理的改编。 【教师寄语】 6. 厚积薄发:总结带“然”字的词语。 ◎此刻沉默,你将埋没!创意复述,当堂背诵,相信自己能行! 7. 挑战背诵: 第二课时(完成目标B、C) 听课锦囊 合 【学法点睛】 8. 用情朗读: 作 ◎表情朗读是一种略带表演性质的朗读,追求声情并茂、形神兼备的朗读效果。 9. 讨论概括: 学 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童年趣事? 习 10. 感悟提升: 之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情趣的人? 研 讨 赏 析 【温馨提示】 11. 思维训练:质疑,释疑,辩论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爱因斯坦 12. 作业巩固: 【教师寄语】 当堂完成《作业精编》1—10小题。小组互批,将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老师。 ◎堂堂清,日日清,一身轻! 【温馨提示】 13. 请你欣赏:《闲情记趣》(内容略)。如果你的生活中也有这样的“闲情”,不妨也用笔“记趣”一下吧! ◎生活中不是缺少闲情逸致,而是缺少感悟的心灵和生花的妙笔! ■总评: 这篇导学案从板块的整体结构设计上比较清晰明了,便于师生操作使用。比如主体板块包括题头设计、学习流程设计、具体导学设计、听课锦囊等方面;流程设计包括整体感知、合作研讨、拓展延伸、总结反思等,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一定程度上突出了“导”与“学”,体现了导学案的最基本定位。在这份导学案里,“导”重在导学法、导学习情感,如“学法点睛”、“温馨提示”、“教师寄语”等;“学”突出了学的差异性和主体性,从学习方式、流程设计、问题设置等方面来看,都有所体现。比如“5.创意复述”、“6.厚积薄发”、“11.思维训练”等环节的问题设计都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也体现了问题设计的主体性、个性化的特征。学的差异性和主体性都是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具体体现。一份导学案供全体学生共同使用,如何能实现差异化学习,如何能应对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这就要求在导学案的设计上,尽可能做到分层设计。具体包括分层设计学习目标、分层设计学习内容、分层设计问题、分层设计学习策略、分层设计达标测评等。限于篇幅在此不再具体分析。 问题及建议: 1. 案头的设计还不够规范全面,表头应该添加比如“课型”、“审核”、“学案编号”、“班级”、“姓名”等内容,便于存档和学习查阅。 2. 导学案通常是“一课一案”,即每课时要有一个导学案。如果一个课题内容需要两个课时,那么通常就要设计两个导学案。该篇导学案为两课时合一,这样不妥。而且提到“第一课时(完成目标A)”、“第二课时(完成目标B、C)”。这种提法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问题。每课时的学习目标都应该是体现并达成三维目标,而不是完成其中的“一维”或“两维”。 3. 在某些具体环节的处理上需调整思路。比如“情境导入”的具体内容,呈现在学生使用的导学案里不妥,如果是教师使用的导学案又另当别论。导学案本身集“导、学、练、测、评”于一体,建议通过集智备课在导学案里精心设计适量的达标测评题,这种针对性的“配餐”才能保证学生的“营养”。 8 参赛学校:山东省潍坊市滨海经济开发区滨海二中 初中物理导学案 编制:葛孚明 【第一部分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 知道摩擦现象中的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 2. 能够发现问题并合理猜想。 二、预习课本,完成下列题目 1. 二力平衡条件。 2. 尽可能多地写出生活中有关摩擦的事例。 3. 结合课本内容描述一下什么是摩擦力。 4. 发现需要探究的问题。 5. 合理猜想以上问题。 【第二部分 课内探究学案】 一、 探究目标 1.通过探究,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进一步理解实验过程中如何控制变量; 3.会列举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二、预习总结、展示问题以及对探究问题提出猜想 三、进行实验探究 1. 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注意问题】 ①怎样改变木块的压力和粗糙程度? ②用什么工具测摩擦力?怎样测? ③用到什么科学方法? 2. 【计划与设计】 3. 【设计表格】收集数据 实验次数 接触面情况 压力情况 摩擦力大小 1 2 3 4 5 6 4. 【分析与论证】得出结论 四、讨论交流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五、回顾本节所学内容 六、巩固检测: 1. 塑料瓶盖的外缘常有一些竖条纹,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机械手表戴久了,要给它上油是为了 。 2. 关于摩擦力,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选项略) 3. 一物体以0.1m/s的速度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受到的摩擦力为10N,若物体的速度增加至0.5m/s后,仍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它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不计空气阻力)( ) A. 等于10N B. 大于10N C. 小于10N D. 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4. 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假如没有摩擦,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 ) A. 老师仍能在黑板上写字 B. 人无法走路 C. 火柴头难以划燃 D. 自行车刹车失灵 5. 观察自行车,看看自行车上哪些地方的设计是为了增大摩擦,哪些地方的设计是为了减小摩擦。自行车上有几处用到滚动轴承? 【第三部分 课后延伸学案】 1. 沿竖直杆向上爬时手要将杆握紧,这是用 的办法来增大摩擦;而拔河时脚要穿鞋底花纹大的鞋,这是通过增大接触面的 来增大摩擦。 2. 用手握住重15N的酱油瓶子静止悬在空中,瓶口竖直向上,此时手的握力为30N,瓶子受到手竖直向上的摩擦力为 N;若使手的握力增加为35N,瓶子受到手的摩擦力大小为 N。 3. 有一种高档办公用椅,为了移动方便,在椅子腿下面安装小轮子,安装这些小轮子的作用是( )。 A. 增大椅子的稳度 B. 变滑动为滚动 C. 使椅子坚固耐用 D. 起装饰作用 4. 体重为500N的杂技演员在进行爬杆表演,当他匀速向上爬时,爬杆对手的摩擦力为 N, 方向 ;当他匀速下滑时,爬杆对手的摩擦力为 N,方向 。 5. 科学作文:没有摩擦的世界 ■总评: 这篇导学案的典型意义在于,对于一个课题内容设计了3个类型的导学案,即:课前预习学案、课中探究学案、课后延伸学案。涵盖了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全过程,而且体现了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3个层次的梯度递进。 值得肯定的是设计者注意到了预习案、探究案的学习(预习)目标设计。与之相比,一些教师在导学案的设计上,常常忽略课前预习目标的设计,只有课堂学习目标的设计。实际上只要有学习发生,不管是课前预习、正课学习还是课后复习,包括阅读课等,都要有明确的目标可循,否则学习效果一定是低效的。在这方面稍有遗憾的是课后延伸案缺少相对的目标设计。 设计者注重了课题性质的内涵挖掘,探究性贯穿课前、课中、课后的三案设计,而且注重指导学生探究的方式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自我发现能力和猜想能力。这些对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大有好处。 在问题的设计上,三案前后逻辑性比较强,且大多问题选择贴近生活实践,使文本课程成为活生生的体验课程,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导学案设计缺乏规范性,在学法指导方面略显粗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