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建设基于信仰的教育 □ 陈 明

[db:作者]  2011-11-16 00:00:00  互联网

  在今天这样一个真诚逃亡和良知隐逸的时代,一个由效益、功能、技术、模式、经济原则所支配的社会,以从容的心态谈谈无限与永恒、信仰与孤独、神秘与本体、灵魂安顿与终极关怀,这些看起来不染嚣尘的形而上的概念,对大多数人来说,已是难以追怀的往事了。因为,生命最本真的问题都被膨胀的物欲所遮蔽了。

  因而在今天,我们思考教育问题,如果没有一种使命感,一种深沉的痛楚和战栗的恐惧,如果不能渲染一种独立思想和知识分子的操守,我们的思想必定是苍白和无力的,不可能有感召力和感染力;这种痛楚和恐惧,源于我们对日渐远去的大师的焦虑,源于对物欲与技术统治下人的呻吟的谛听与同情,源于我们对于灵魂安顿与终极关怀的诉求,而这种操守只能是建立在我们的信仰之上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都是莫名其妙地生与无可奈何地死。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自己主动要求出生的,但既然来到了这个世界上,我们就必须严肃地面对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活着?这是一个灵魂的问题,它不可能依靠理性和逻辑来求得确解,而只能诉之于信仰。

  教育的最高境界当是灵魂的感召。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与信仰有着内在的关联,甚至可以说,信仰是教育的真正天然要素。因为,真正的教育不仅有着现实的关怀,还会有着终极的关怀。而终极关怀只能用信仰来承载。因为人之为人就在于人是一种精神的存在,唯有灵魂才能昭示生命的存在,作为精神存在的最核心的要素就在于对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领悟,而领悟必定来源于启示,来源于信仰。

  教育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一个信仰与哲学的问题。信仰问题首先是一个文化问题,其次才是一个人生的问题。对世界和人生的某种最高真理的寻求,乃是灵魂的需要。

  如果一个文化中缺乏对于灵魂安顿的设计,存在于这个文化中的个体,要么麻木不仁、浑浑噩噩,要么唯利是图、巧取豪夺,要么苦苦探寻、无所适从。在我们的文化建设中,着眼于信仰,是何等必要!文化、信仰、教育,三位一体,才能构成一个完整人的健全的精神生态。所谓信仰就是我们的生命的支点、生命之根赖以深扎的土壤,没有信仰,生活就会难以承受风雨侵袭,就只能类似于动物那样本能地生存,而不会有真正人的生活,更不会有生命价值的弘扬与实现。

  有信仰的教育必定有着这样4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必须守护的核心价值、使命感、终极关怀和仪式境界。而反思一下有些教育,充其量只能算是宣传加规训,它的确可以塑造某一种满足一定需要的人,但这些人难以成为立于天地之间的大写的人。

  建设基于信仰的教育是教育人源于内心的召唤,这种召唤带给人们的是一种温柔的冲撞。它会让每一个人无比真诚地谛听来自生命最本真的悸动和低语,从而使教育过程真正成为一个去除耳提面命的疲惫,转为温暖、百感交集的精神之旅,也会使教育工作者在日渐清晰的人生目的的探寻中,心灵变得纯净、充实、澄明和温润。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



/jiaoyu/zatan/2019-08-31/20982.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