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网友张国忠策划的夜话主题帖“课改,你践行了吗”引起众网友的高度关注。话题发布后,大家就按捺不住热情,开始跟帖,到了正式讨论时间,网友们热情高涨,摆问题、说困惑、谈经验、讲故事,高潮迭起,直至凌晨1时,盖楼1431层,至144页。本期摘编网友精彩发言,看看他们的困惑,你是否也有;他们的收获,你是否也曾感受。 【改变:心动不如行动】 王淑贤:一副分数的枷锁锁住了教师锁住了学生。当教育只剩下智育,那就是失血的教育,是站立不起来的教育。如果大家都看到了种种弊端却不想打破这副枷锁,结果只能是钻进死胡同。可喜的是,很多地方已经动起来了,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搅动起这潭死水,用探索给课堂以希望,还孩子一片蓝色的天空。 课改是一种解放,解放教师,解放学生。在还没有真正实施课改的学校尝试课改很难,要顶住压力,要有担当的勇气,同时还要尽量影响他人,争取更多的同盟军。起步很难,但是只要上路就会发现,路会越走越宽。为了教师自己的解放,为了学生的解放,再艰难也要前行。 朱雪寒: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早就告诫世人:“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课改,无论怎么改,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回归教育的本来面目。教育的终极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和谐的人,一个能感知幸福并会享受和创造幸福的人。如果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涯带给他今后的回忆都是痛苦,考上大学变成了人生唯一的目标,上了大学就迷茫,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兴趣和目标,凡事急功近利,那么我们的教育无疑是失败的。 爱的色彩:课改要形式与内容并重。孩子喜欢形式上的新,教师则要从内容上思考,将课改理念渗透在教育中。 贺海波:课改是个永恒的话题,只要你是一名教师,想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每天都是课改日,每节课都是你的课改舞台。 杨华:给学生一个舞台,他不仅给你一个精彩,还会创造一个奇迹! 秦艳华:课改路上,我们或许有过失败,有过困惑与迷茫,但只要我们心怀课改的决心与信心,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就会让课堂成为学生欢呼的学堂。让课改理念在我们的课堂中落地开花,做一名真正的课改行者。 赵冬姣: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只有定位好方向,明确好目的,一线教师才能得心应手,才能游刃有余于课堂,做课改的实践者。 不言:课改原则性的东西不可动摇,但是,具体的方案不一定要千篇一律,去掉教师身上的枷锁,给教师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相信将会有千千万万个新的教育家涌现。 徐永晨:观念不改,任何教育改革都无从谈起,教育只能“原地踏步”。我们应该学习先进做法,如导学案、纠错本,但不能“拿来主义”,也不能“照猫画虎”,而是要结合本地的师情、学情等实际情况,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学校特色。形式为内容服务,课改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追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核心理念仍应该要遵循以生为本。 吴要金:课改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将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有效地付诸实践,将理想的课程变为现实的课程,并在实践中对课程进行调适、生成、开发,必须聚焦到课堂教学中,这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进行课程改革,教师要具有三种职业意识:敏感意识、批判意识和生成意识。 【困惑:山重水复疑无路】 涂富高:新课改绕不过的几个“硬件”问题。一是要有一套高质量的学案(或导学案),名称不同,实质一样,就是教师上课用的“路线图”。二是不管是学校的科室长,还是市县教委主任,都应义不容辞地营造新课改的大环境。三是技术层面的不支撑,会给课改致命的打击,让草根践行者望而生畏,又重回应试的老路。 刘义富:一是帮扶与培优的矛盾。我们在追求让大部分学生都“吃饱”的同时,也遭遇了小部分能力较强的学生“吃不好”的困境。二是独学与互学的矛盾。高效课堂教学更多的时候是在关注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况,从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意识与能力。三是关注学习过程与教学进度滞后的矛盾。如何在既定的教学时间内既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又能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而不至于迟滞教学进度,这是不少教师的困惑。四是学生提不出问题与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矛盾。是教师直接把预设的问题抛出来呢,还是继续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这也是教师经常面临的两难选择。 然而,新课改的实施已经10年了,即使是一个襁褓中的婴儿,现在也已成长为茁壮的少年了。可现实是,到目前,一些地方的新课改仍然还是在“蹒跚学步”,还在做着无谓的争议,还在以各种堂皇的理由逃避,还在“穿新鞋走老路”,还在为分数而喋喋不休地向学生灌输、填鸭,表里不一,违背教育规律,扼杀学生自由成长的天分。如此得过且过的日子还要持续多久? 徐建利:一个人的课改,原则上不是真正的课堂改革,只是在作一些课堂上的改变而已。 一个人的课改,有明显的弱势,没有共同探讨及分工负责导学案的编制,只有独自面对。这对于本身杂事较多的我而言,无疑也是一种考验。有时只能匆匆筛选别人的导学案,但发现有些不太符合自己学生的实际。需要编制切合学生基础的导学案和课后复习题,是摆在我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