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深化高中课改的“浙江行动”

[db:作者]  2013-11-06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杭州绿城育华学校高中学生在上茶文化选修课。(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陈志伟 蔡继乐 朱振岳

    深秋下午的阳光,透过窗户暖暖地照进杭州绿城育华学校这间茶文化选修课教室里。

    说是教室,其实更像一间茶艺馆,四张长方形的茶桌四周摆放着小木凳,前面的讲台是一张更大的茶桌。

    我们落座后,年轻女教师窦梅,一边给我们泡茶,一边向我们介绍学校开设茶文化选修课的情况,“选这门课的学生挺多,主要是高一、高二的女生,也有不少男生选这门课。”

    “学校目前共开设高中选修课173门,今年2月开始实施高中必修课选课走班制。”校长陈建国说起高中课改时,言语中透出自信。

    陈建国所说的这项改革,正是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主抓的“一号工程”。如今,在浙江大地,几乎所有的城市和农村高中,都像杭州绿城育华学校一样,自觉投身到深化课程改革的行动之中。

    今年4月,浙江省教育厅组织了一次全省深化高中课改的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全省所有高中学校都开设了选修课,并实行了走班教学,不少学校还开始尝试必修课选课走班教学。

    何以下决心深化高中课改——

    逼出来的育人模式变革

    统一的课程设置、过窄的课程结构、沉重的课业负担、单调的校园生活、千校一面的校园,这是课程改革前浙江不少普通高中学校的现状。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2006年,浙江与全国不少省份一起踏上高中新课程改革之路。

    然而,几年过去了,在经过初期的喧嚣之后,很多学校又回到原先应试至上的老路。为了从根本上扭转这种现状,浙江省再次踏上深化高中课改的历程。2010年10月,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正式列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

    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向我们讲述了浙江省下决心深化高中课改的背景——

    几年前,刘希平带领宁波、温州、金华等地的教育局长到芬兰考察基础教育改革,一次到当地一所只有20多名教师、200多名学生的中学考察。当得知这所学校每学期开设200多门课程时,刘希平和几名教育局长大为震惊。

    “人家一所如此小规模的中学竟然能开出这么多门课程,相比之下,我们中学开设的课程实在太少了,学生几乎没有选择课程的自由。”刘希平说,“那次考察回来后,我们下决心要在深化高中课程改革上下大功夫。”

    但是,改革的声音刚一出来,就有各种各样反对的声音传到刘希平的耳朵里,有人说,这是“穷折腾”;还有人说,这次改革与上次一样,不会有好结果。

    听到这些风言风语,浙江省教育厅没有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改革的决心。刘希平认为,这是根深蒂固的应试观念在作怪,也是2006年那次课改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的原因。

    “那次课改虽然也要求选课走班,但由于种种原因都没能选起来、走起来。特别是一些优质学校,总担心失去原有的排名,不少校长在管理上嫌麻烦。”刘希平分析说。

    为了打破不少局长、校长脑子里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观,从2011年11月开始,浙江省教育厅先后赴各设区市召开了34场座谈会,后来又多次召开研讨会,逐渐统一教育局长、校长和广大教师的思想认识,并向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专家汇报了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

    2012年4月8日,浙江省教育厅向省政府就当年秋季全面启动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进行了专题汇报;5月16日,省政府正式批复同意,在全省全面启动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一场轰轰烈烈的深化高中课改的教育大变革,在浙江大地拉开帷幕。

    此次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权

    杭州二中是一所知名的优质高中校,校长叶翠微今年教师节前刚被评为浙江省的“功勋教师”。

    在学校的会议室里,这位在很多人眼中有思想、口才又好的校长,向我们讲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让能飞的飞得更高,会跑的跑得更快。”

    叶翠微说,在浙江省这一轮深化高中课改前,杭州二中就开始主动加大了课程改革的力度,“目前,学校的选修课已从几年前的40门大幅增加到现在的120多门,学生的选择余地非常大。”

    他还用形象的比喻,向我们解释了学校大量开设选修课的好处。他说:“原来,我们只能给学生提供快餐,现在能提供‘江南小炒’了,有本事的学生还可以吃‘满汉全席’,我们就是要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权。”

    给学生更多的课程选择权,正是此次浙江深化普通高中课改的核心理念。刘希平说:“这次改革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选择性,选择是这次浙江课改方案的主旋律,即把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让高中生能多学些自己想学、有能力学、学得好且对实现自己志向有用的东西,让每个学生都能品尝一些学习和成功的快乐,向着全面而有个性的方向发展。”

    主管基础教育的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韩平向我们详细讲述了此次课改的核心内容。他说,改革的总体思路就是15个字,即“调结构、减总量、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

    说到改革的具体内容,韩平说:“改革的重心是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必修课学分从116分减至96分,选修课学分从28分增至48分。”

    浙江的改革方案还提出,按知识拓展、职业技能、兴趣爱好和社会实践四大类划分建设选修课程,并将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全省各普通高中不再有统一的课程表。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增加选择性,一方面,让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建设满足本校学生发展需要的选修课程;另一方面,也确保学生有更多选择课程的机会。”韩平说。

    如何开设更多的选修课程——

    外引内掘开设选修课

    与所有的改革一样,此次浙江省自上而下发动的深化高中课改行动,注定会遇到许多难题,其中最大的难题就是,很多学校缺乏开设大量选修课的资源。 

    怎么办?“我们提出将课程开发权交给教师,这对广大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主任缪水娟说。不少学校鼓励教师利用假期充电学习,学成后再回学校开设选修课,比如杭州绿城育华学校就是这样做的,学校除给自觉充电的教师报销学费外,还给予额外的奖励。

    除了校内挖潜,浙江一大批普通高中学校开始把目光投向校外,积极与高校、中职学校、行业企业、社会机构合作开发选修课,甚至直接引进校外课程资源。天台中学与浙江银轮公司等3家公司的合作堪称经典,学校教师与公司专家共同制定高中三年选修课计划,共同编写选修课教材。据校长郑志湖介绍,2012年,天台中学高一年级每名学生分别选修了普职合作、校企合作选修课程,840名学生中选修普职合作课程1015人次,校企合作课程1307人次,10个校企合作研究小组共64人参加。93.8%的学生认为,选修校企合作课程后,提升了自己的学习能力。

    像天台中学这样与企业、职校合作,引进职业技能类课程资源的做法,是浙江此次改革的一大亮点。缪水娟说,在上半年被巡查的47所学校中,有17所学校与职校合作开发选修课,有29所学校直接从职校引进课程,有35所学校聘用了职校教师。

    一些优质学校还把目光投向了大学,开始尝试与高校合作开发大学先修课程,或邀请大学教师进课堂,共同开发资优生选修课。杭州二中目前已经与周边高校合作开设了十几门课程。宁波鄞州中学与上海交大、浙江师大以及美国、英国的著名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定期邀请教授到学校授课。

    今年4月,浙江省教育厅组织了一次课改巡查,在被巡查的47所高中学校中,平均每所学校开发开设了102门选修课,约有70%的教师参与了选修课程开发,64.4%的教师兼任了选修课教学。

    农村校缺开课资源怎么办——

    建立省级课程资源库

    在课改推进过程中,农村学校和部分城镇薄弱学校选修课开不起来的现象,引起了刘希平等省教育厅领导的关注。

    为此,浙江省采取统筹建设选修课程资源库的办法,重点向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高中提供课程。2012年上半年,省教育厅发动各相关单位,通过各种途径面向高校、普通高中、中职学校和社会机构征集课程资源,如省教研室组织的“高中精品选修课”征集活动,省教育厅基教处组织的优秀选修课程电子教材征集活动,省教育厅高教处则动员在浙高校为普通高中开发大学初级课程等。

    “在广泛征集的基础上,我们组织专家评审,并开始开发网络课程和电子学习平台,建立选修课程资源库,免费提供给农村高中使用。”具体负责这项工作的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主任施建国欣喜地说,目前,浙江省教育厅已经通过多种方式,征集了3批选修课程,经评审后共上传了429门选修课到网络平台。截至今年10月,前两批已经发布的课程总访问量达230万人次,电子教材的下载量达60574次。

    在浙江,不少农村学校没有被动等待,而是发挥主动性,积极利用农村的特色资源开设了不少具有浓郁“乡土味”的选修课程。义乌六中是一所农村中学,学校利用新校舍较为宽裕的有利条件,以空间换资源,主动与当地民间剪纸协会联系,要求其在学校设立剪纸活动室和工作室,由协会会员免费为学生开设剪纸课,深受学生欢迎。

    湖州练市中学也是一所农村中学,但在选修课程的开发上却丝毫不落后于城市学校。学校先后引入纸工艺品和金属工艺品创意、茶艺、礼仪等职业技能类选修课,开设了机械、电子等8个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还计划在校内建造一幢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的实训大楼。

    如何落实学生的自主权——

    走课走班真“走”起来

    浙江深化高中课改,学校大量开设选修课程,让学生拥有了更多的课程自主选择权。

    我们来到杭州绿城育华学校时,正是下午3点钟左右,此时校园里热闹非凡。原来,这个时段正是上选修课的时间。一间室内运动场里,一名外聘教练正在为学生上跆拳道课;一栋教学楼的楼梯边,一名体育教师领着十几名学生在上攀爬课。一个小花园内,一名外教领着10多名高二学生在上托福口语课。正在上课的女生黄师容告诉记者:“我们很少在教室里上课,每次课老师都让我们在室外边观察边用英语交流,感觉既轻松又有趣。”

    让学生感到新鲜的还有,深化课改后,上课的方式完全变了,走课走班渐成校园新风尚,在一起上选修课的都不是原来自己班上的同学。

    在学校教学楼一层,我们发现公共空间摆放着大量的柜子。校长陈建国解释道:“今年初实行必修课走班上课后,学生们没有了固定的教室,学校只好给每个学生配了一个柜子,好让他们存放学习用品。”

    传统的教学班师生都由学校统一安排,学生没有任何选择权。今年初,杭州绿城育华学校率先在高一年级实施必修课选课走班。一个名叫朱涛的男生高兴地说:“我和我的好朋友原来分在不同的班里,但是选课走班后,我们的语文和英语课都选了同一位老师。”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四类选修课程中,最受学生欢迎的是兴趣特长类课程(占45.33%),其次为知识拓展类课程(占24.%48)和职业技能类课程(占24.22%)。

    一些较为热门的选修课程,学生反映必须“秒杀”才能抢到。一名学生在学校选课反馈意见中这样写道:“许多学生因为没有选上理想的课而伤心欲绝,希望下次每门课程可以多容纳一些人数,以便大家都能选上自己理想的课程。”

    学生对选修课的喜爱,最终打消了一些家长心里的顾虑,他们转而支持学校搞课改。杭州绿城育华学校高二学生郑淇文的家长说:“学校实施选课走班后,孩子再也没有说过讨厌课堂、讨厌老师、讨厌考试了,作为家长,我们真的很开心。”

    教学管理如何适应新课改——

    推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

    深化课程改革,大量开设选修课程,实行走课走班,如此大的课程变革,必然对学校的教学管理提出挑战。学校教学管理如何适应新课改?成了又一道难题。

    面对难题,浙江省在设计此次课程改革的整体方案时就预先想到了。课改方案提出,实施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学生应在3年内完成学业,同时允许学生提前毕业。

    杭州二中校长叶翠微对实施弹性学制非常认同,他曾特批一名学生高中3年不上数理化的课程,这名学生成了“神仙学生”,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学校图书馆里,学校图书馆还为他设了专座。后来,这名学生被保送上了北大,大学期间就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4篇论文。

    “像这样有天赋的学生,如果我们逼着他每天按部就班去上课,简直就是对人才的扼杀。因此,我对弹性学制举双手赞成。”叶翠微说。

    为了帮助高中学生提早进行生涯规划,浙江省还提出,建立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制度,鼓励学生制定个人修习计划,帮助学生发展个性。德清县高级中学校长陆国民告诉记者,学校专门成立了学生指导中心,对学生的选课、交友、价值观、人生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生涯发展指导。奉化市武岭中学专门研制了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生活、生涯等方面的发展性指导、预防性指导和矫正性指导方案,建立起学生发展指导顾问队伍并进行专业培训。

    除了实施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管理外,作为此次深化课程改革的一个配套改革举措,浙江省还大胆改革高中的评价制度,建立起学业水平考试制度。“11门必修课程每年开考两次,学生参加同一科目考试次数最多为两次,并以最好的成绩录入。”韩平告诉记者。

    浙江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行动目前还在进行之中,尽管改革还面临着不少困难,但是,改革带来的变化十分明显。

    陈建国告诉我们,最突出的变化在校园,主要有三点:一是学生脸上的笑容多了,面对五花八门的选修课,学生们真的很兴奋;二是师生关系更融洽了,相互欣赏更多了,学生和教师身上的亮点都被激发了出来;三是校园更加充满活力,一到下午,各种选修课开起来后,校园到处可见师生活跃的身影。

    不过,浙江在深化高中课改的行动中,也不是没有发现问题。今年4月,省教育厅在巡查中发现,目前的高中课改至少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一些学校的课程建设缺乏整体设计,存在“碎片化”倾向;二是不少学校在落实课改时与改革尚有一定差距,开设的选修课水平还比较低;三是深化课改的配套改革有待跟进,如选课走班后,不少学校都存在教室不够用的情况。

    开弓没有回头箭。展望未来,刘希平说:“下一步我们还将在高中课改与高考改革的结合上做文章,将来的高考改革也应当增加选择性,利用高考的指挥棒来巩固高中课改得来不易的成果。”

    □改革者说

教育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浙江省教育厅厅长 刘希平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接受教育的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基础教育全面普及后,教育的功能不再是筛选人才,而是要求人人成才。在解决了“有书读”之后,如何“读好书”已日益成为浙江在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中新的亟待破解的社会热点问题。2012年秋季全面启动的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开展的一项探索。

    改革是解决所有中国教育问题的关键,教育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次浙江推出的深化普通高中课改方案,不是另起炉灶,而是2006年高中课程改革的继续和深化,是一个系统性改造和完善高中课程的方案,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选择性。通过有效减少必修,全面加强选修,把更多的课程学习选择权交给学生,把更多的课程开发选择权交给老师,把更多的课程设置选择权交给学校。我们希望通过课程的创新性变革,为学生开辟尽可能多的自主选择空间,让学生在自主选择中成长成才。

    我们深知,任何有意义的改革都不可能等到条件完全具备时再去推进,改革本身也是一个不断创造改革条件的过程。教改之路从无坦途,改革不进则退,但唯其艰难,才更显勇毅;唯其笃行,才弥足珍贵。我们希望通过深化课程改革,逐步建立起浙江省普通高中内容丰富、特色迥异、形式开放的多样化选修课程体系,并且努力做到走班走校,自由选课,让学生能多学些自己想学、有能力学、学得好且对实现自己志向有用的东西,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多品尝一些学习和成功的快乐。进而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向全面而有个性的方向发展,推动教育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多样化人才。

    我们深信,这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改革,也是一场以追求人的成功与幸福为终极价值的教育改革。历史将证明,在浙江,今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校的特色化发展、教育的多样化发展将不再是空洞的口号。



/jiaoyu/zatan/2019-08-31/21098.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