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曾被认为是“县中”不能承受之重。 “县中教育”一直遭人讥讽为异化的“应试”代名词。近年来,伴随着新课改的广泛实施,“县中”再度被人提及,这座顽固的“课改堡垒”,何时能被击破,“县中”如何才能被拯救? 其实,能救赎“县中”的,只有“县中”自己! “县中”要寻求突破,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思想? “县中”课改会牺牲“县中”的升学率吗? “县中”,除了升学,还能为孩子的生命底色铸就什么? 让我们走进这样一所“宜学”的学校,了解他们不一样的教育。 陕北有座仅有12万人口的小城,叫宜川。 这里有壶口瀑布,有黄土文明,当然还有令当地人倍感骄傲的宜川中学。 这所学校不搞“应试”,却在高考上创造了许多“应试名校”也未能企及的升学神话: ——2010年宜川中学本科上线率达90.4%,2011年本科上线率达98%,高分段考生增幅达73%。 宜川中学被简称为“宜中”,“宜”者“适宜”也,有人这样解释“宜中”,说是一所适宜学生学习、成长的不一样的中学。那么,宜中是如何实现这样的升学神话的?个中秘密是因为他们善抓高考,或者考什么教什么吗? 校长孙明贤回应说,那是因为“宜中”坚决抵制原始、低级、功利、目中无“人”的教育。 那么,什么才是先进、高级、能使人成为人的教育呢? 宜中除了升学,还带给了学生什么样的发展? 宜中的不一样在哪里? 宜中的秘诀在“改” 在陕西,宜中是因为课改而出名的。 宜中改什么? 孙明贤说,首先是改课堂,然后是改思想、改文化。 宜中为什么要改课堂?考什么教什么岂不是针对性更强、效果更好? 孙明贤回答说,那样的升学率不干净,我们不要。 他说,宜中就是要成为“适宜”学生的学校。 曾几何时,宜中的课堂与众多“县中”别无二致,“教师讲、学生记”,然后是一轮又一轮的训练、点评,学生苦不堪言,课堂沉闷压抑。孙明贤说,课堂应该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地方呀。我们不总是说,学校要成为学生的乐园、花园、芳草地什么的吗,可这样的教育,这样的课堂教学能满足学生的天性和需求吗? 改课! 可对于像他们这样承担着繁重升学任务的“重点”中学,如果不下定决心,想改真的很难。这不仅是在挑战传统教育势力,挑战社会庸俗的价值观,也是在挑战自己的胆识和气魄。 一声令下就真的改了。可慢慢地,他发现遇到了难题,比如学生不会学,比如班级学习氛围不浓厚,比如教师改得不坚决。这是怎么一回事? 孙明贤开始认识到,课改不仅是“改课”,还要触及到更深层的东西,那么,这个更深层次的东西是什么? 宜中的“明校”选择 如今,宜中已经成为被擦亮的一张教育名片。宜川这座小城常常因为那些远道而来的“取经者”而被打破往日的宁静。在慕名学习者眼中,宜中是所名副其实的“名校”了。 但在孙明贤看来,这样的“名校”效应并非是他所追求的。在他的教育世界里,对“名校”有着全新的解读。孙明贤把办学的追求定位于“明校”而非“名校”。“名校”是一时的,而“明校”则是恒久的,是教育人永恒的追求。 所谓“明校”,孙明贤解释说,“一所学校首先要明白要做什么样的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要思考是对学生的一时负责,还是对学生的终身负责。当学生离开学校的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分数,还有比分数更重要的——幸福的能力和美好的记忆”。 “明校”,不只为学生的当下负责,更要为学生的明天负责,做面向明天的教育。“明校”,需要的不是名师,首先是“明师”,做明白的教育,上明白的课。正是源于这样的思考,“打造自主明校,引领教育方向”这一追求被置于学校教学楼最醒目的位置。孙明贤希望每一位关注宜川中学的人都能真正读懂,“名校”首先应该是“明校”。 孙明贤自称是学校学历最低、最没文化的人。但是这位从乡镇初中走上县中领导岗位的校长却有着丰富的实践智慧。 6年前,当市属高中、周边经济强县的高中以及一些民办高中办学条件、教师待遇和教学质量明显优于宜川中学的时候,一部分优秀生源和优秀教师纷纷外流,宜川中学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在办学条件落后的情况下,有没有一种方式,让学校摆脱困境,寻求突破?”孙明贤的变革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他选择的切入点是学校内部管理机制的重塑。 4年前,当管理改革使学校教学质量实现大幅提升的时候,孙明贤又产生了一连串新的思考:有没有比现有方式更高效、更环保的方式来赢得教学质量?有没有让学生学得不再那么辛苦,让学生走得更远的学习通道?宜中人开始对备受诟病的应试教育发起挑战。 “宜学的学校”是宜中人确立的新的办学理念。宜中人把学校所有的工作都基于这一理念而展开,便显得弥足珍贵。孙明贤说,“宜学”的核心是“人”。离开了对“人”的研究、尊重、接纳,哪里会有学?学校坚决不可以“专门与学生作对”! 宜中围绕着“人学”来构建与众不同的“宜中文化”,围绕“人学”来研究教育的对象。 孙明贤说:“作为学校,首先应该回答的问题是,教育教学的主要对象到底是谁?是书还是学生?如果是学生,学生是一个生命个体,是人。所以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符合人的发展规律。基于这种理解,我们在实践中得出的办学理念就是,学校为学生的发展而存在。如果没有学生的发展,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将毫无意义。学校的一切工作就应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服务。”(下转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