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对此,我总是给予补充说,爱学习也是孩子的天性。为什么呢?因为孩子一出生,脑子一片空白,空白的大脑见了知识,就像海绵见了水一样,会主动吸收。 婴儿从呱呱落地的那一天起,这种天性就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比如说,大人找东西,孩子很多时候也会跟着找东西,大人做饭,他也跟着学做饭。而且,我们还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孩子学会做一个动作或说一个词语,往往会重复这个动作或词语,时不时地还会伴随着向你洋洋得意地傻笑。难怪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灵魂深处,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更为强烈。 儿童的天性,首先表现为好奇心,若学习的过程成为满足孩子好奇心的过程,就顺应了孩子的天性。大家更相信这样一个事实:每个母亲都是天生的教育家。因为,主体性教育和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是一脉相承的。 比如说,孩子从不会说话到会说话,从不会走路到会走路,等等。母亲们的教育都很成功。孩子会“啊”的时候,会摇晃小脑袋的时候,妈妈都会竭力表扬他,而没有听说妈妈去强迫孩子学这些。这时候妈妈是幸福的,孩子是快乐的。这里的主体性教育虽然不是自觉的,但却是天然的,这正说明了主体性教育的正确性。 然而,孩子上学后,面对高考压力,家长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5岁的“莫扎特”、6岁的“达·芬奇”、7岁的“托尔斯泰”。他们总认为,学习成绩和学习时间成正比。最后,却只会使孩子讨厌学习。 所以说,必须尊重和引导孩子的好奇心。 我们的“主体多元”教育改革,变老师的教案为导学案,引导孩子学习;大力加强社团建设,让孩子在结社中学习;积极推进社会实践大课堂,让孩子在实践动手中学习,激发了孩子学习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其实质就是发展了学生的主体性,进而转化为一种内驱:“我要学,不是要我学”。这种“内化”是主体性教育的最高境界。 在区实验小学,某调研组询问学生,现在上课方式跟过去比有什么好处,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这种方法好玩!”“不用死记硬背!”“可以展示自己!” 我想,这些回答是对“要我学”还是“我要学”的最好回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