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合作,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状态,随着合作学习的深入与实践,教师会发现,影响学习进度、合作方向不清晰等问题逐渐暴露,这便引起我们进一步思考,成就学生合作力的因素还包含着教师与学生的隐性“合作”,这里的合作意味着教师对课堂的适当调剂和及时引领,让课堂“动静相宜”、“活实相辅”,让合作真正成为机制,可持续循环。 【问题导引】 分组不合理影响学习进度 我尝试过合作学习,先是前后左右4人一组,没有特别照顾好中差。当学生按照自学提示先自学后合作时,我发现学生所谓的合作就是相互对答案。后来,借鉴同事的做法,组员好中差搭配。但我又发现,这种分法基本上都是优生唱独角戏,中等生和学困生成了听众。鉴于以上两个问题,我重新分组,优生和优生组合,中等生和中等生组合,学困生和学困生组合。在自主学习阶段,强调每个同学都必须先自学,等学困生自学得差不多的时候,我才开始让他们合作学习。这时问题又来了:因为照顾学困生,时间浪费多了,一节课的任务完不成。到底如何分组?如何预设问题进行合作?如何保障教学进度?(来自:网友“顺其自然”) 【嘉宾解答】 传统课堂信奉教师“一言堂”能解决所有问题是错误的,新课堂迷信合作学习能撂倒一切难题也是不理智的。合作是解决课堂低效的良药,但不是万能药,研究合作学习的效度任重道远。 怎样分组? 合理分组是进行有效合作的前提。分组的原则除了通常意义上所讲的“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以外,最关键的是要做到小组内部“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人人能做事,事事能做好”,这是4个循序渐进的层面。分组何不借鉴足球排兵布阵的分配原则呢?不一定人人都能当前锋,也不必人人都得射门,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老师有责任让每一个学生在组内无可替代,否则,合作就只会“合而不作”,小组成员也就是“乌合之众”了。 合作是学习的一种形式,根据合作目的的不同,还可以细化分类。以解决问题为指向的合作——此类合作学习要求小组成员集思广益,各抒己见,解决学生个体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成员之间的机会是均等的,发展是均衡的;以辅优补差为指向的合作——此类合作学习相当于把教师辅优补差的责任下移,形式上表现为优生讲、析,基础差的学生听、问,小组成员之间存在明显的帮扶性质;以表达交流为指向的合作——此类合作学习旨在为更多学生提供表达和展示的机会,克服大班额教学展示空间不足的弊端,每个人既是表演者,又是观众。 厘清合作学习的指向和形式,也许有助于我们理性地评价小组合作的成效,不至于因为优生机会多一点而质疑,也不至于因为潜能生表现差一点而担忧。新课堂强调“人人参与,机会均等”,变“精英教育”为“平民教育”,但也要防止矫枉过正,间接造成优生的平庸。 合作学习如何保证课堂进度? 费时耗力是教师不愿让学生合作学习的主要原因。其实,课堂即情感,学习即成长,珍贵的林木是慢慢长成的,学生在课堂上的成长需要教师的耐心和慧心。保证课堂进度与充分有效合作并不矛盾,关键是问题设计应该科学合理。 单篇预设应该抓住主问题。从一篇文章来说,问题设计应去芜存菁,施行“主问题”教学。例如教学《紫藤萝瀑布》时,设计一个主问题“紫藤萝瀑布美在哪里”足矣。“主问题”设计的原则是好钢用在刀刃上,集中精力解决重点问题。一个教师在设计《理想》导学案时设计了8个问题,手法如出一辙,都是从诗歌中挑出一句前面加上“为什么说”,例如“为什么说有理想的人就是一个大写的人”、“为什么说理想是罗盘”。倘都如此,语文课堂就要变成十万个为什么了,能不低效? 单元预设要有广度与深度。教材的编写多采用“主题单元”的方式,这为教师整合课程资源提供了可能。整合使合作学习由“挖池塘式”变成了“掘水井式”。从纵向上,每篇课文集中精力解决一个问题,保证了合作的深度;从横向上,无数次有效合作的叠加,又促成了合作的广度。 教师预设要为合作生成留白。重预设还是重生成是传统课堂与新课堂的显著区别。有些导学案异化为“问题库”,学生疲于应付,何谈生成与发展!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合作来解决课堂上学生生成的共性问题,这才是真正的“以学定教”。学会留白要求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合作研讨其中最有价值的问题。学生对自己想知道的东西感兴趣,更喜欢探究自己的问题。 预设共生成一色,深度与广度齐飞,有了合理的问题设计,合作学习才会魅力十足。 (嘉宾系湖南省岳阳县第八中学 胡志锋) 【问题导引】 组长作用发挥不到位 在课堂上,小组合作呈现的状态优劣不一,有的小组全员参与,讨论热烈而有深度,展示分工明确;有的小组只是对对答案,流于形式;还有的小组各行其是,不见交流。合作效果的好坏其实是由组长的筹划组织决定的,作为小组的核心,组长作用发挥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小组交流合作的成果。组长分工合理,责任到位,组织有力,整个组的合作交流就会呈现一种朴素务实的良好状态,如果组长领导不力,调动不起组员的交流热情,小组合作就无从谈起。如何最大效度发挥学习小组组长的作用呢?(来自:网友“劲草”) 【嘉宾解答】 学习小组作为课堂上相对独立的团体,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带动性,才能推动整个课堂在合作探究中实现知识获得的广度和深度,成为课堂的重要资源。做到这一点,小组长的作用至关重要。 在选拔小组长的时候,应当考虑到学科性,让各学科表现出色的学生在不同的学科课堂上担任小组长的工作,这样可以既可以发挥学生的优势,又可以让更多的学生“负责”。教师要相信,给学生一份责任,学生会还教师一份惊喜。此外,教师要培养和强化好小组长的3种能力: 一是提升学习力。身处知识爆炸、信息多变的时代,学生也都各有所长,个性十足。如果不能在同伴中显示出优于他人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很难得到同伴的信服和认同,所以,小组长要在学习中主动发挥个人的知识优势,才能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在任务分配、交流思路、展示重点、知识总结等方面为小组成员提供好的建议和引领,才能更好地发挥组长的榜样示范作用。 二是培养领导力。合作是一种团队行为,只有每个人都参与其中,各司其职,才能提高小组合作交流的效果。为了避免出现“优等生占据中心,学困生旁听甚至游离于小组讨论交流之外”的现象,小组长必须具备较高的组织协调能力,调动每一位成员参与的主动性。当组员不能融入小组讨论时,组长的引导和调动就显得尤为重要。小组长要多动脑筋,多想方法,甚至带动多数组员做好个别人的工作,才能发挥好组织协调作用。 三是注重亲和力。组长身为小组的核心,必须要有亲和力,在组织小组成员交流时,对于不配合、不积极的组员不能以势压人,也不能弃之不顾,而要通过温和恰当的方式,在集体的荣誉意识、学习的成就收获、组内成员的认同等方面给予正面的引导,将其吸引到组内交流讨论中,发挥组长的辐射带动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小组长的积极性和组织帮扶热情也很关键。在学习过程中,由于会遇到各种不可知、不可控的因素,组员的种种表现和反应不会总沿着组长的预期呈现。所以,组长的情绪对整个小组合作交流效果会有一定影响。优秀小组长的积极性是维系组员情绪的风向标。作为组长,做好自我调控也是维持组内合作交流的基本保障。 (嘉宾系河南省郑州市第102中学 王卓颖) 【问题导引】 合作浅尝辄止 在合作学习中,由于学生基础差,自主学习需要的时间很长。特别是做题,运算能力差,速度慢,要花过长时间,往往完不成教学任务,导致在合作阶段,只好草草对答案了事。思维得不到合理提升,知识构建难成系统。有时为了赶进度,又只好“返祖”成老师讲授。(来自:网友“第三只眼”) 【嘉宾解答】 我们应该明白“合作”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它呈现的态势应该是多样的:交流、讨论、探究、讲解、帮扶、互评、互测、互记、互背……我们要根据学生学习内容的需要,再确定选取哪种具体的合作方式,切不可教师一声令下,“讨论吧!”或者是“合作学习现在开始!”孩子们乱成一团,喧哗有余,效率不足。更糟糕的是,孩子们有的谨言慎语,有的不言不语,分神在合作之中,游离于课堂之外。虚假的繁荣掩盖了知识的生成,沉静如水压抑了课堂的狂欢。 我们要看合作学习的效度与探究的深度。合作学习一定是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才能进行的,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已经对学习的内容有了全面的了解,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有共同语言,才能互通有无,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我们同时还应认识到,学生的个性差异、知识差异,不可能达到对学习目标的全面掌握。自主学习时一定会出现差异,有了差异,才会有合作的必要,才能发挥合作的魅力,从而体现合作的价值,最终达到“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目的。 老生常谈:小组建设是合作学习的命脉,培养习惯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小组学习决定着高效课堂的成败。小组建设是一个永远值得我们探究的命题。如何分组、怎样结对?组与组什么关系?组内对子什么关系?怎样组织对子测评?对子与对子什么关系?这些基本的东西我们明白了,小组合作的效度就提高了。我还要突出强调的是,要注重对子学习,帮扶对子,交流探究对子都不可忽视,评价也要从对子开始。对子的合作应该占合作学习的70%。 培养孩子新的学习习惯是合作学习的前提,那么孩子在高效课堂里应有哪些新习惯呢?学会倾听,有目的的发问,交流时的目的性要明确,学会欣赏别人,给别人讲解要耐心,质疑补充时要积极,能承受别人的批评和建议,等等。我们要一点一滴、持之以恒地培养,切不可操之过急。孩子新的学习习惯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养成。学生的新习惯培养好了,合作学习就顺利了,合作的效度就高了。 当然,我们老师在学生合作学习方面发现问题时,说明我们正在思考,应想办法积极解决,坚决不能“返祖”。我们要相信学生、解放学生,但我们同时更要相信自己、难为自己,那样我们才能化蛹成蝶,涅槃重生。 (嘉宾系河北省围场县天卉中学 富廷阁) 【问题导引】 不愿意合作 我校在课堂合作学习中发现:大部分同学们都很喜欢合作式学习,但也有小部分同学随大溜“浑水摸鱼”般合作,而且,一个班级总要遇到几个学生不愿参与合作学习,问其原因,其中一个竟然说:“自己从小学起就喜欢独立思考和听老师讲解,合作学习只不过是大家闹哄哄地在玩,没有什么意义。”其中一个宁可自己一人一个小组也不愿参与合作学习。(来自:网友“一凡”) 【嘉宾解答】 前期有嘉宾提到“合而不作”的问题,今天这个“浑水摸鱼”般合作和“学生不愿参与”却是典型的“不合不作”问题,相信只要有合作学习的地方,就有这样的学生。学生不愿参加合作,并非不愿意参加学习,只是学习的观念和习惯有问题,或者说对新鲜事物缺少正确的接受态度。 因此,只要是愿意学习就可能接受合作学习,只不过需要一个师生一起帮助他们接纳的过程。解决这个问题的切入点,就是让学生体验合作的成功感,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合作环境,慢慢改变学生的观念。 首先,倾听诉说寻找根源,告知学生合作优势。教师必须倾听孩子的想法,了解问题的症结所在。遇到这类问题,教师万不可简单批评或强制参加小组合作,这样只会把学生逼入“死路”。更不可以认为只是个别问题而采取“搁置”的态度。凡是优质的教育都是“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教师不妨做一回听客,相机诱导,并适时点拨,让孩子知道合作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明白合作的意义和未来趋势。 其次,创造良好合作环境,帮助学生适应合作。学生不愿参加合作,一定是小团体里没有自己欣赏和乐于交往的人。记得我当时让教师跟学生交流,教师反馈:学生认为组里那几个人在干什么都不知道,不像是要合作的人,而且讨论问题那么肤浅。显然,这个学生是没有选到中意的团队。学生本不愿意参加合作学习,再加上没有自己满意的合作对象,才可能发生宁可一人一组也不参加合作的情况。我指导教师让学生自己重新选择一个团队,教师出面协商略微调整团队组合。 再其次,增强合作成功体验,激励学生喜欢合作。对于“思想掉队”的学生,学校应该秉承“启智正德”的理念,想方设法让学生喜欢合作学习,学会合作。教育的宗旨应该是教人做人,合作学习在今后的就业道路和社会生活上都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行为观念,学校有责任教会学生学会合作。如果成绩优异的学生有这种情况,则可以指导其担任主要角色,培养其做教师的得力助手——小老师。如果个别学生有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安排学生个别帮扶,在合作小组中特意安排“一对一”关照,弥补不足。同时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给其安排合适的岗位,让其在团队中有自己合适的位置,发挥优势。学生一旦在团队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并且慢慢有了成就感,这个学生就会由“不合不作”变得“不合不行”了。 (嘉宾系浙江省杭州启正中学 欧自黎) 【问题导引】 合作“乱起来” 一次三年级科学课的实验环节,我把实验器材分发给每个小组。教室里立刻像捅了马蜂窝,孩子们开始哄抢器材,唯恐捞不着新鲜有趣的玩意儿。抢到物品的孩子一脸的志得意满,没抢到物品的孩子憋屈得泪花在眼睛里闪。此情景完全在我的意料之外,我手忙脚乱,指挥了这组,又去安抚那组,好不容易才安顿下来。孩子们又把兴趣投入到实验中,有的小组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孩子们相视一笑,不约而同地竖起“V”,大喊“耶!”我急忙把手掌往下按,做出“安静”的手势。孩子们缩着肩膀埋着头,捂着嘴偷偷地乐。本想让学生合作学习,没想到“合起来作业”了,学生面对面很容易说话捣乱,让他们“动起来”,反倒成了“乱起来”,局面很难控制,给上课增加了难度。(来自:网友刘克新) 【嘉宾解答】 与执教教师的感觉相反,这是一节让我惊喜的课。从课堂上看到的不再是规规矩矩、唯唯诺诺、诚惶诚恐,随着课程的进展,孩子们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喜怒哀乐不加掩饰地尽情显现,这才是“真实”的课堂。 至于课堂上抢东西这个小插曲,我不觉得是合作扰乱了课堂,这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三年级的孩子尚没有萌生明确的合作意识,需要教师通过具体的合作活动引领学生更好地认识合作、学会合作。学生“抢东西”引起混乱时,我们可以把问题反交给孩子们,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我们把东西都据为己有,还能不能做实验?”“要想做好实验应该怎么做?”不用我们讲大道理,孩子们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自会领悟到:物品是小组的,不是个人的,实验需要大家的谦让、团结才能成功。 课堂“动起来”也“乱起来”,教学秩序难以维持,这是课堂教学改革中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首先,教师要先转变观念。在知识传授的课堂里,教师要保证自己的讲授、学生的倾听,需要努力排除各种干扰,抑制学生的个别需求与随机活动,尽力把他们的注意力与行为统一到计划中的学习要求上,营造一种紧张高效、严肃有序的学习氛围。 但合作学习是师生合作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主张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思维碰撞思维、以情感沟通情感、以智慧点燃智慧,教学信息多向传递,学生敢问敢说,敢爬黑板,敢下桌讨论,形成一种积极主动、争先恐后、紧张活泼的学习气氛,让每个参与者身处其中都感到安全、亲切、有归属感。其次,课堂“动起来”还是“乱起来”,有一定的评价标准。叶澜说:“评价课堂教学乱不乱,要看学生的注意力,如果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形散神不散,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不叫乱;如果学生没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形散神也散,这样的课堂就叫乱。”像案例中学生在课堂上情不自禁地喊“耶”,在我看来并非“搅局”,而是学生享受到智慧生成的成功感、团结合作的愉悦感后的真实情感流露,这不是课堂的败笔,相反是课堂的亮点。再其次,合作课堂更需要教师提高课堂组织和调控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增强对课堂突发事件的应变处理能力,能把突发事件转化为生成的教育资源。 (嘉宾系山东省平阴县教师进修学校 路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