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解读“段村教育现象”(一) 赵新芳

[db:作者]  2011-11-30 00:00:00  互联网

  按语:段村学校的孩子们写日记已成为多年沿袭下来的习惯,那一篇篇浓缩着孩子们的心声、带着稚气的日记,不仅散发着农村孩子们的质朴气息,还隐含着教师们的一切教育行为。在这些日记中,我似乎找到了那久违了的、正在急剧消失的农村教育“原生态”。

  “今天下午上语文课,我很伤心,因为白老师生病了,咳嗽得很厉害,每一声都像一把剑扎进我的心,好难受!可是白老师为了让同学们学到知识,没有向校长请假,坚持给我们上课,我多想告诉白老师:‘白老师,你辛苦了,我爱您!’白老师,您是我们的另一位母亲,您的笑容让我们多快乐,您难过的脸让我们难过伤心,我爱您——我的母亲……”

  类似的内容在孩子们的日记里屡屡出现,由此不难看到段村小学老师们的敬业精神和那种农村特有的师生情谊。

  段村小学现有包含校长在内的教师14名,其中男教师5名,女教师9名,平均年龄42岁;教师们的初始学历很低,正规中师毕业的只有3名,其余大多数为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农村初高中毕业(其中初中毕业5名,高中毕业6名),之后又通过“捐资助教”(大约都在1万元之上)到县职教中心或教师进修学校脱产学习1~2年转为公办教师的,还有3名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直转公”民办教师;在这14名教师中,本村教师又占绝大多数,多达10名。

  本村的10名教师还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就是全部为“一头沉”,即没有所谓的“双职工”,其丈夫或妻子又全部在本村务农。

  固定的工资收入、稳定的家庭生活以及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浓郁乡情,成了每一位教师献身教育的客观因素和强大的精神支撑。

  “男耕女教”或“男教女耕”成了段村的一大亮丽风景,也成了人们敬仰和羡慕的美满家庭。在令人敬仰和羡慕中,教师的幸福指数自然也得到了提升。幸福的教师必然带来幸福的学生,幸福的学生也必然是阳光的、积极向上的,是勤奋好学的。

  在段村,每一位家长把孩子送给老师都是一种“托付”,这里绝对没有利益之交,是纯纯洁洁的,尤其是国家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之后,家长们不仅不负担教师的工资,还不用为孩子缴纳任何费用,就能享受到比其他村镇好得多的优质教育,家长们是放心的、满意的。教师接受孩子就是接受一种“责任”,这种责任也是责无旁贷的,是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再者,挣工资的教师们在以农业为主的村中,其收入也算上乘,他们没有那么多的物质欲望,他们唯一的愿望是不负乡情们的“重托”,把孩子们培养成人、成才。毋庸置疑,这就形成了一种淳朴的家校合作关系。

  稳定、朴实、勤奋、向上的教学风气一旦形成,就会影响教师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包括公派来的一些外村教师。其中李玲老师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她2002年师范学校毕业后分到段村学校,一干就是10年,从没提过调动工作一事。按说她是最有理由、也是最有条件调往县城的,因为她的婆家、娘家都在县城周边居住,丈夫也是县城一个大企业的技术骨干,很早就在县城买了房子,但她自始至终都没有产生过向县城调动的念头。为了向大家证明自己,她把她的孩子从学前班开始就放到段村,并一直陪伴着她读到现在的六年级。她十年如一日,扎根偏僻农村干教育的事迹感动了许多人。今年教师节,县里破例把她评为“南和县首批十佳教师”,受到县委、县政府的隆重表彰。

  我多次问李玲老师是什么原因让她留在段村的,她总是说:“真的没别的,就是舍不得离开这帮姊妹们!”



/jiaoyu/zatan/2019-08-31/21224.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