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益众
以前,全校学生的剩饭剩菜接近100斤,如果加上汤汤水水大约有200斤;现在,纯粹的剩饭剩菜只有大约40斤,加上汤汤水水也只有近100斤。从今年9月1日推行“剩饭称重”规定以来,成都市东城根街小学学生用餐时的浪费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慢慢养成了节约的好习惯。
东城根街小学实行“剩饭称重”的规定,源于该校几名教师今年暑期到英国“友好学校”交流的见闻和思考。该校校长赖晗梅告诉记者:“我们在那里看到,最小的孩子都是自己端盘子,自己排队,餐后学生自己收捡餐具,餐桌和地上没有任何残渣。食堂垃圾桶里,只有一些包三明治的玻璃纸,以及酸奶的空盒,几乎看不到剩余的食物。”
“这样的习惯真好。”赖晗梅当过3所小学的校长,每所学校的“倒饭现象”都很严重。她感慨地说:“我们常常找借口说我们学生多。我想,这样的习惯,大概与人多人少无关吧!”于是,一回到学校,她就与全校教师分享了她的见闻和感受,并动员实行“剩饭称重”。
在东城根街小学,每天给学生打饭的教师相对固定。一年级(2)班班主任陶老师说,每天给学生打饭时,会对学生的饭量进行为期一周的观察统计,之后会根据学生的饭量来盛饭。如果饭菜不够,学生可反复添加。“我们班上有个身材小巧的女生,饭量却特别大,每次打饭时,我都会酌情增加饭量。”
中午饭后,学生们将装满碗筷的铁桶提到学校食堂,并由专人对每个桶内有无剩饭的情况进行查看。与此同时,教师们将剩饭盆放在秤上,对剩饭进行称重,称重后再将剩饭倒入约1.5米深的蓝色塑料桶内。
“自从出了这个校规后,剩饭情况好多了。以前,几乎每个班都会有剩饭,现在,全校大约2/3的班级都没有剩饭了。”东城根街小学德育处主任黄艳介绍说。
“剩饭称重”的规定得到教师及多数家长的认可。一方面,这是践行“光盘行动”,响应中央厉行节约的号召,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资源保护意识,学会珍惜地球上有限的资源。
此前,有媒体报道说东城根街小学“全市首推‘剩饭称重’校规,并将学生剩饭的重量纳入班级和教师的绩效考评”。这引起了部分学生家长的质疑。他们担心:孩子会不会因为考虑到班级荣誉而故意减少饭量导致吃不饱?又会不会明明吃不下却硬塞?也有人担心,如果学生的剩饭重量也纳入对教师的绩效考评,会不会过于严苛,给教师太大的压力?
对此,赖晗梅回应说:“家长的这种担心,我们非常理解。但这样的情况在我们学校应该不会出现。”接着,她澄清说,学校没有将剩饭剩菜的重量纳入“班级积分账户”加以考核,更没有纳入对教师的绩效考评。这条“剩饭称重”规定是柔性的而非强势的,只是引导师生而非硬性规定。只在校园QQ群中公布那些没有剩饭剩菜的班级以示表扬,并没有公布剩菜剩饭较多的班级名称,更没有公布这些班级教师的名字。只表扬做得好的,不直接批评那些暂时做得不够好的。“以后,学生的良好习惯慢慢形成了,没有恶意浪费了,就可以不称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