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教师阅读读什么(之一) □ 姜广平

[db:作者]  1970-01-01 08:00:00  互联网

  这么多年来,教师读书的现状,令人堪忧。其实,并不是教师没有怎么读书,而是教师的读书范围太过狭窄,他们不知道该读什么以及为什么需要读这些。

  在我看来,教师首先要读点人文著作。

  现在的教师,阅读中的功利主义是非常明显的。而一些报刊的功利导向,一些不负责任的教育出版社,则让教师在功利主义的泥坑里越陷越深。最后,则非常迷茫,不知今天立足何地,明天将去向何方。从而逐渐丧失人文修养与立场,并进而丧失责任感与道德。

  在震惊世界的《两种文化》(三联书店,1994年版)中,英国学者C·P·斯诺提出了“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划分。这种分类意义重大。科学,其目的是认识世界,而人文则提供我们认识世界的意义与价值取向。人文文化的提出,使我们“重新考虑我们的教育”。对现代人而言,已经很少有人会仰望星空歌颂自然了,这不仅仅是人类诗意的消解,而且也意味着人类精神的匮乏。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要培养人学会仰望星空,又要学会省察心灵。

  有这样一本好书:《人文之维——文化冲突中的人文科学与人文重建》。从这本书的出版角度(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出版)判断,这其实是一本入门级的书,灿若星辰的人文大师显然是这一本薄薄的书所容纳不下的。然而,它却将百年来哲学、历史、美学、神学、伦理学、语言学等的走向脉络作了清晰的描画。对中国上世纪90年代人文精神大讨论也作了分析。这是一本极有价值的书,一本必须置于教师案头的书。这本书,会让我们发现自己,作为一个教师,如果只读教科书,只做一个普通的教书匠是多么可怜。这本书,还会从一个更为广阔的背景下,使我们认识到自己所处的位置,并能够真切地思考一个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使命感。

  我每次出外讲座,都会把这本书推荐给老师们。一个教师,如果想成为真正的人师,真正使教育成为学生生命中重要的奠基,就必须要读一读近百年来重要的人文著作,关注近百年的人文历史,并使之融入我们的课程体系中。

  我之所以向老师们推荐这一本书,还因为书中谈到的从科学走向人文的三种方式会对教师的成才、成功有非常大的启示。这里,我不妨与大家再一次分享:

  “苏格拉底模式”:科学研究的客观条件尚不具备,智力条件也不那么擅长,尽管作出了主观努力却得不出令人满意的结果,并且也意识到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很可能一事无成,即深感与科学无缘;而人文世界的探究却不受这种条件的限制,它为一心想要探索世界而自知不能解开自然之谜的人,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天地,也为富有创造力而无法在科学领域里施展的人提供了舞台,这是一种“理性选择”。

  “帕斯卡尔模式”:人生的特殊经历可以使在科学研究上极有天赋的人,放弃或基本上放弃先前所热衷的事业,转而沉浸于在他看来是更有意义和价值的人文探究。这是一种带有不相容性的选择,或者说是在信念变换的驱使下,所作的看似自觉实则不由自主的选择。

  “爱因斯坦模式”:对科学的探索使学者的眼光引向形而上的疆域,引向人文关怀的终极问题;而对科学局限性和科学家责任感的双重把握,使科学家有可能走向对科学的社会效应的深切关注。这种情况下,科学家将继续追求更新的科学成就,另一方面则同时致力于发掘其人文意义,实现其积极的社会价值。这样,科学事业和人文事业成为可以统一的事业。

  谈起帕斯卡尔,笔者则又感慨良多。一个不通人文的人,即使是一些所谓名师,也会经常犯一些低级错误,同时失却应有的教育创造性。譬如,自从某名师引用“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教育界一夜之间就插遍了这种“芦苇”,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去考究帕斯卡尔是在什么语境下说出这句话的。这实际上是一种可怕的失语与无意识。如果我们是个清醒的读书人,我们既会对自己作出判断,也会对他人——甚至是我们平时须仰视才能见到的人有清醒的认知。前些年,小学语文界一个名师,其《亲情测试》课拙劣地抄袭毕淑敏《我的五样》。如果你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你会发现他至少违背了教育的创造性原则,同时又丧失了教育中的伦理规范。

  (姜广平,教育学者。从事中学语文教学20年。现任中国素养教育网主编。)



/jiaoyu/zatan/2019-09-01/21530.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