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让校园“评优”实际一些 □ 单熙洪

[db:作者]  1970-01-01 08:00:00  互联网

  学校新学期开学典礼大凡都有一项内容:隆重表彰上学期学校教学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典型。譬如:“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德育标兵”、“学习标兵”、“优秀课代表”、“优秀团员”、“艺体标兵”,等等。于是,人们经常见到这样的场景:欢快的乐曲声中,获奖者依次登场。他们或因过于庄重而一脸严肃,或因兴奋激动而满面绯红。当然,其中不乏很多“熟面孔”!再瞧台下的“观众们”,他们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应景式地鼓几下掌而已。因为快乐和激动永远属于少数“精英”,与“平民”没有丝毫关系。当然,开展上述评优活动的初衷是好的——为班级为校园树立楷模,弘扬正气,营造人人追求卓越的良好氛围。但是,评优活动果真能激励起每个学生的上进心吗?如今看来,未必。

  早在2004年8月,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就提出,“三好学生”评选制度有很多弊端,这种评选违背了让每一个学生都均衡发展的教育方针。同时,少数人评上“三好学生”,不但没有起到激励作用,反而使大多数人的心理受到了伤害,甚至在许多学校的实际操作中,“三好”标准变成了“一好”,即学习成绩好。因此,他倡议废除“三好学生”评选制度。

  一晃7年过去了。诸如此类的评优评先活动并没有因为学者的反对而销声匿迹,仍然在校园内轰轰烈烈地开展着,而且愈演愈烈。

  不独学生这样评选,在人的一生中,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再到不同的工作岗位,几乎贯穿着一系列似曾相识的“评优”活动。学生评优如此,教师评优亦如此。长期以来,国人对“评优”有些麻木了,也似乎习惯性地接受了这一套制度,形成了“从来如此”的思维定式。

  而在美国,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的评优,其标准都侧重于“过程”而不是“结果”。以教师评价为例,优秀教师要是一个用心工作、富有热情与感召力的人,他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教育信仰。更重要的是,他们并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课堂与社会、学习与生活的连接者,是给予学生社会、生活经验的人。

  是到了摒弃陈旧的评价方式的时候了。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无论是学校还是任课教师都应该努力掌握和运用科学的评价手段,注重评价的全面性、客观性、发展性和激励性。不要忘了,评价的最终目的不是让一小部分人“脱颖而出”,而是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乳山市白沙滩初中)



/jiaoyu/zatan/2019-09-01/21535.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