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如约而至。新年伊始,作为教育人,我们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回望过去的一年,迎接新的一年。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来形容和总结过往,则“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当之无愧。作为2011年全国教育工作的关键词、核心词,如何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 2011年1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会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情况,袁贵仁表示,纲要贯彻落实工作开局良好、进展顺利。 在这次会议上,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学生安全依然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公平与均衡,正如袁贵仁所介绍的,有的大城市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依然突出,一些地方城镇“大班额”问题比较严重。在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问题上还没有形成系统推进解决的合力。 如何解决择校问题,如何解决减负问题,这或许可以解释本报为什么特别重视区域课改的原因。众所周知,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那么一位区域教育主政者的作用呢?他的作用可能更大,带动一批学校,振兴一方教育。尤其是在新课改背景下,作为一个区域教育发展的领军人物,担当着重要使命,承载着重大责任。是否支持课改,是否敢于课改,是否有课改行动力,越来越考量着每一位区域教育主政者的施政智慧和管理思想。 正是基于此,中国教师报在关注学校课改的同时,也把目光投向了区域课改。继《郑州变法》、《区域课改的“殷都试卷”》后,我们特别推出河北省邯郸市大力创建新课堂的大型报道。还记得两年前,邯郸由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的典型经验和典型做法,获得“无择校城市”的赞誉,而今,这个千年古城并没有耽于过往的成绩,而是更深入一步,动起了“课堂”的脑筋,提出了“新课堂”的概念。 何谓“新课堂”?在邯郸的“1号文件”里我们看到,新课堂是区别于传统课堂的一个新概念。它是以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为遵循,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为引领,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为导向,以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科学引领为手段,以实现教学效益和学生发展最大化为目标的课堂。 这是一种观念的转变,这是一个巨大的跨越。当区域教育均衡进入到课堂领域,从某种意义上,就是从“硬均衡”到“软均衡”的转变,是课改向纵深处发展的体现。因为,只有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收获成长,收获幸福,区域教育均衡才能真正直抵人心。 愿更多的区域行动起来,愿更多的区域把目光投向课堂。它昭示着人们对教育公平、教育均衡的希冀与期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