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可以这样上” 一元二次方程式,是初一第二学期数学的一个知识点,可在浙江省教科院附属小学的课堂上,四年级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拿着大大小小的长方形、正方形玩拼图,居然成功推导出了“一元二次方程式”。临下课时,老师一语点破“这个公式可是初中数学课本的内容哟”,同学们发出了一片“哇”的惊叹,小脸上满是成功的喜悦,“让人难以相信!”“初中的数学怎么会这么简单呀?” 看到同学们高度兴奋的神情,执教老师王红缨对自己探索的“玩转数学”教学似乎找到了一丝感觉:原来,数学可以这样玩着来学。 “玩转数学”是培养学生兴趣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它以概念形象化、情境具体化以及人人动手参与分层教导等策略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乐学之中学会知识,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使整个课堂兴趣盎然。 该校研发的“玩转数学”课程,创意最初源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的认知教育理论,旨在打破原有学科的“知识点”体系,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在“做”中学,在“玩”中学,用拼图来推导数学方程式。 该校校长周德勇说,这种基于学生动手操作、快乐学习的减负模式,是对教师传统思维的挑战。“玩转数学”课一开始设计时,很多老师都觉得不可行,“数学怎么能这么上”,结果,有位数学老师先在自己四年级儿子身上做了个小实验,他在和儿子一对一的互动游戏中,儿子20多分钟就推理出了方程式,这给他很大信心。随后,老师们的观念开始改变。 如今,在浙江省教科院附属小学,学生们不仅可以玩转“初中数学”,还把数学课放到信息技术课上学习,把数学课与信息技术课相结合。 浙江省教科院院长方展画在考察了学校后说,当前中小学减负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减”的是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被教育”、“被学习”的错误做法,同时要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觉得“我能行”。他说,学生的学习过程有一条“微笑曲线”,其中曲线的两端是兴趣和信心,中间是作业,减负当务之急要把曲线的两端重塑起来。“玩转数学”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探索。 从儿童立场出发 浙江省教科院附属小学近年来致力于建设高效课堂,“玩转数学”就是该校高效课堂建设过程中产生的一大成果。周德勇说,高效课堂是以适应并尊重儿童天性为基础,以儿童的天性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来构建的新型课堂,这样的课堂教学从儿童的立场出发,适合并引导儿童的发展,帮助儿童完善自己的成长过程。 传统课堂片面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儿童的情感、意志、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因此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往往局限于教材本身,较少考虑儿童自身发展特点及其真正的需要。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更置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于不顾,学生不仅“厌”学,而且要“逃”学,学校成了学生的精神牢狱。学生越学越兴趣索然,越学越没有信心。 数学的发展与人类发展的实践活动息息相关,它或来自于人类对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或来源于解决人类生产劳动问题的“需要”。但反观今天的数学教育,好像既缺乏“兴趣”,又缺少“需要”。严谨的学科体系已经让数学远离了孩子的生活中心和兴趣中心,让数学成为一个高高在上的学术殿堂。如何让数学回归到我们的生活中来,回归孩子的心灵,恐怕是现在小学数学最需要思考的问题。 “玩转数学”课正是理想的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有益探索。依据“玩转数学”的理念,教师把教材从抽象的、静态的的数学知识经验,设计成有趣的、形象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探索,体验挫折与成功,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获得情感、智力、能力的全面发展。 “玩转数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数学兴趣为出发点,探索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由“打基础”转向“育兴趣”,由“讲和授”转向“玩中学”,由“学科教学”转向活动体验,以此实现育人模式的转变,实现高效率的课堂。 经过一个学年的学习探索,教学效果非常显著。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老师们的观念已在悄悄改变。通过“玩转数学”教学,师生体会到学习数学是快乐的,快乐来自对数学无穷奥妙的探索;游戏数学是快乐的,快乐来自游戏过程中对数学知识的巧妙运用;传授数学是快乐的,快乐来自对无穷数学文化的分享。 “玩转数学”的课堂价值 “玩转数学”课有什么样的特征呢?王红缨对此作了梳理。首先学生的心理感受是安全的。在“玩转数学”课中,教师给予充分的尊重。教师营造民主、宽松、和谐、愉快、竞争、互助协作的教学氛围,充分相信学生,使他们在坚信“我能行”中发展自我,每个学生都消除了畏惧的心理障碍,具有了心理上的安全感。学生感受到老师能够容忍或尊重他的异常想法时,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安全感。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自由地塑造自我,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其次过程体现了探究性。“玩转数学”课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实践、归纳、分析和整理,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和探索机会。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用眼观察、用口讲述、用手操作、用脑思考,学会分析、学会思考、学会实践、学会创造,在轻松活泼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 再其次,让方法充满灵性。“玩转数学”课从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到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中,以教师倡导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索性”的学习方式为主,把思考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个性飞扬的天空。课堂充满灵性和活力,课堂中真正关注学生的需要,用心去感受学生身上的每一点变化,不断地找到灵感,课堂不断地焕发出新的“活”力!一个充满童心、灵性的课堂让学生学得更快、更轻松! 与此同时,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课的乐趣,收获了信心。 有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当孩子们在摆摆拼拼中拼出一个又一个新图形,在观察、实验、猜想、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发现一个又一个新等式时,人们充分领略了他们指尖的智慧。动手操作使孩子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不再那么抽象,也不再那么空洞。 周德勇说,在教学活动中,关注孩子的直接经验,让孩子们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让他们如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用兴趣来点燃智慧的火花,用体验来推动学习的动力,在玩中学数学,在做中学数学,使每个孩子都能快乐地玩转数学。 构建特色课程链条 近年来,浙江省教科院附属小学构建素质教育特色课程“玩转数学”、“魔方科学”,将学科知识与生活情境中的游戏或趣味活动融为一体,让儿童“玩中学”、“做中学”,实现发现学习和体验学习;不断转换教学方式,倡导自由学习、项目学习、选择学习、契约学习等,以“绘本阅读”、“动漫教学”激活童年想象的翅膀,唤醒沉睡的创造力,放飞童心、憧憬未来。 以“玩转数学”、“创意语文”、“魔方科学”、“情趣英语”为代表的4门课程是该校国家课程校本化开发的重要成果,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链条。 “创意语文”最初是以该校市级课题为依托,将“绘本阅读”融入小学低段语文教学,让孩子充分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之后经过一系列的探索发展,抓住文本的“场景、人物、行为、对话”等方面,放低起点,与孩子一起同步走进课堂,并从本学科的特点出发,在课堂中有效利用音乐、图片、视频等方式,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和触觉,从而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 “魔方科学”是借用魔方多元变化的原理而命名的,以激发学生科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利用具有学科背景和地方特色的学习主题,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体验科学学习的愉悦、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形成对科学的认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目的。 “情趣英语”教学过程不但是一种语音、语调、词句的传授和训练,而且是一种温馨的情感交流、智慧潜能的开发和社会交往能力的早期培养。情趣英语教学法注重让学生在形式多变的教学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鼓励学生增强学习英语的成功志趣,引领学生探讨学习英语的创新奇趣。 记者了解到,浙江省教科院附属小学采用科学实用、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从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入手,开设了56门选修课程,使得学生不仅能在个性的课堂中寻找快乐,还能在个性的课堂中寻求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