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课堂教学的模式适合每一个学科吗? 李炳亭:要回答这个问题,关键要看教学思想,到底是围绕着什么来建构的。一般情况下,以“教中心”来总结教学模式,往往会受到学科特点的制约,不同的学科可能有不同的规律,很难找到一个通用模式。而围绕“学中心”来构建,体现出来的是学习对象在一般性认知成长中的规律、共性、特点,适合于不同的学科。当然,模式和模式化也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强调的是探索和寻找能承载教和学规律的流程、模式,拒绝一成不变、刻舟求剑的模式化。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管你是否承认,其实好的课堂都有模式。 到底课堂教学需要几步,实在不重要。重要的是服务于教还是服务于学,是尊重儿童还是扼杀儿童。好的课堂一般需要具备基本的三步流程,流程中承载着教师对学生生命成长方式的尊重和对“学规律”的认识,这三步是“自学——展示——反馈”,也就是放手让学生“尝试先学”,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学得如何?展示出来;第三步,教师依据学生展示暴露出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反馈提升。把三步流程扩充一下,就变成了高效课堂普适模式的“五步三查”。 课堂教学模式甚至可以只要两步,即“学”与“导”,先让学生自学,然后教师精讲提升,至于教与学两者的时间分化,可以实行“25+20”或者“20+25”,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教学其实就是教学生去学,放手让学生去学。 12. 为什么一定要突破“课堂形式”?还是“秧田式”的座次不行吗? 于春祥:我们都已经习惯“秧田式”的座次,这是传统课堂的学习形式。新课堂的创建,需要我们突破课堂形式,学会接纳小组面对面的学习形式。 “面对面”的学习形式有其价值所在,即你看着我,我看着你。“看见”是新课堂的密码;看见,是一种温暖,是一种关怀,是一种激励,是一种伙伴,是一种安全。 小组合作学习三种价值不可低估:课改战略、面向全体、合作人格。 课堂形式的突破,必然带来内容的突破。从内容切入是一种策略,而形式的突破也是一种策略,而且从实践来看,这是一种更有效的策略。 (1)实现了面对面,合作就会更快捷更方便; (2)有了合作学习的小组,才能面向全体;小组合作学习是面向全体的实现形式,有了小组合作学习,面向全体就有了通道和平台。 (3)有了合作,更要注意合作的流程;让学生面对面,也不是整节课都让学生这样面对面地学下去,其中还涉及到技术操作问题,课堂操作中要学会定向、变向、转向、朝向、面向。反对背向和侧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