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郭瑞对话杜金山:认识教师的“相”

[db:作者]  1970-01-01 08:00:00  互联网

  郭瑞:对于本报“预言”的“教师角色年”,您怎么看?您如何理解新课堂中的教师角色和作用?

  杜金山:课改千难万难,改变教师身份是第一难!考量课改是否成功,其实很简单,就看我们的教师在课改中是否实现了身份转变。《中国教师报》瞄向教师角色,不仅按住了课改的任督二脉,也揪住了中国文化的命根子。推动课改这些年,我逐渐意识到,中国课改其实就是改文化,而改文化,首先必须明确中国文化的特征。关于中国文化,我非常赞同一位大家的说法,他说,如果用一个字描述中国文化,这个字应该是“相”。相与人的身份、地位和作用息息相关,身份、地位又形成了决定大千世界林林总总矛盾统一体的最基本关系。身份、角色转变,推动的是文化转变,所以,这是根本性的。

  转就是变,可要转到哪里去呢?我以为,第一是转到师生平等上去,即教师蹲下来、学生立起来,有了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才会有现代课堂所需要的融洽的教学关系。第二是师生都要从角色(相)中走出来,以教师之真我与学生之真我直接面对。真人教(学),教(学)真人,师生共同做真人、成真人,这才是千教(学)万教(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关于新教师在新课堂中的作用,我曾这样描述:点燃、激励、启蒙、传道、授业、解惑。当时我意识到,造成中国课堂效益低、监狱化的根本原因是我们把成人世界的东西简单地移植到了未成年人世界中,我们天真地认为,对理想的追求,对父母、老师的感恩,对未来成功的渴望和对失败的恐惧等,这就足以解决学生发展的内动力问题了。其实,我们的学生很少有人能成为周恩来那样的伟人,必须承认:学生发展内动力不足是常态的,必须成为所有教师关注和解决的第一课题。内动力如何持续地产生,更需要遵循学生的天性,更需要真正把学生当作当下的人来看待,而不能靠成人世界极其功利的价值观来解决。

  关注课改的“人到四十”现象

  郭瑞:如何突破一些传统名师仍旧用思维和语言霸占课堂的现象?

  杜金山:在课改中,我深刻体会和遭遇了“人到四十”这一奇特现象。借用最近热播的这部电视剧中人生阅历极其丰富却又常常被生活搞得焦头烂额的李长江的一句台词:我现在是明白了,所谓四十不惑,就是到了四十,什么都搞不明白了!这搞不明白的人,是可能自动改革的人,可惜是少数人,而那些真的感觉自己“不惑”的人,则可能成为改革的最大阻力。所以,我曾大声呼吁,一定要关注课改的四十岁现象。

  如何突破?第一是想办法唤醒“不惑人”,想办法给他安上“第三只眼”,让他们能够以纯粹理性之眼光站在自己的外面,去审视自己的教学,用事实证明,他们的“不惑”其实是不明,让这些所谓的名师先成为“明师”。为此,我搞过“三率”调查,用事实告诉“不惑”人,你做的效果与你以为的相去甚远。第二是建立新的标准,用新标准去引领这些“不惑”人。新标准是基于学生和学习的,正像李炳亭所谈的,今天的教师必须要搞清楚:什么是学生?什么是同学?什么是学习?什么是资源?什么是好课?怎样的老师才是真正的好老师?第三是对传统课堂进行理性剖析,这是对迷局中人的启蒙。第四是告诉他们课改的不二法门在哪里,带入、体验……慢慢自动自发……

  教师主导走向何处

  郭瑞:新课改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有的人认为,未来课堂教学的趋势应当是教师研究学生如何学好,教师以帮助学生总结提炼学习方法为主,教师主导的概念将越来越淡化。打个比方,课堂就像图书馆,那里没有老师在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您对此怎么看?

  杜金山:传统上,我们把学习分成两种状态,即第一学习态和第二学习态。第一学习态是目的性极强,有组织、有纪律、有控制、有检测、有奖惩的,传统课堂、传统学校,是比较典型的第一学习态;第二学习态虽也有目的,但不是很聚焦,主要是为了丰富自己,发展自己,他没有组织、控制、检测、奖惩,完全是一种自发行为。真正的学习型人才,是具有强大的第二学习态习惯和能力的人。其实,我创立的循环大课堂,就是试图把两种学习态统一起来,在第一学习态中尽可能引进第二学习态,而在传统的第二学习态中,又让部分学生充当教师,借鉴第一学习态,最后,慢慢实现两态的高度统一——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提高学习的兴趣;善于独学、对学和群学,借助团队动力,给自己的学习注入力量,这样的学生,才会真正成为学习型人才。(下转7版)



/jiaoyu/zatan/2019-09-06/21998.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