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体育项目“进校热”背后的误区

[db:作者]  1970-01-01 08:00:00  互联网

  刊载媒体:中国青年报

  上榜理由:据悉,国家体育总局已经和教育部联手,将选择6个城市全面开展“武术进校园”活动。中国武协希望从现在开始,在青少年中普及武术。作为中国国粹之一的武术,目前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影响力和普及度日渐式微,让武术走进校园,看起来应该是扭转局面的良策。但武术早已不是第一个打学校主意的运动项目,近些年来,各类试图打开学校大门的体育项目繁多,不过,绝大多数“进校园”活动往往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广大青少年能否通过此类活动真正受益,进而拓宽自身参加体育运动的选择面,却是一个问号。

  有主办方打着推广名义实为营利

  2011年夏天,一项“网球进校园”的活动开进了体育教师刘川所在的北京市某小学。借着当时李娜法网夺冠的网球热,学生对学打网球的兴趣十分高涨。活动的主办方为学校提供了一些网球器材,并派教练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了网球入门培训,“活动的效果非常好。”刘川回忆,短暂的培训课程结束后,那两个班的孩子一直惦记着教练什么时候能再次来到学校。不过,依照主办方的规划,这项“网球进校园”活动每一到两年才能举办一次,对于刘川的很多学生来说,即使学打网球的热情很高,但也只是被吊着胃口而已。

  “这项‘网球进校园’活动还算好,没有谈到费用问题。有些打着公益旗号,最终暴露营利目的的体育项目进校园活动,我们已是见怪不怪了。”刘川说道。

  不少学校开展体育活动仍以锦标为目标

  政府相关部门主导的学校开展足球、篮球、乒乓球等活动,都是以市、区举办相关比赛为最重要的活动平台,“可能上面也知道,大面积开展此类活动对学校也有难处。市里和区里举办的各类体育项目比赛,我们也要参加,学校就会挑选一些学生组建一两支运动队,作为学校开展相关体育活动的代表。”刘川介绍说。

  仅通过校队的成绩很难说明一项体育运动在学校的普及和开展情况,但由学校运动队全权代表某项体育活动进校园的成果,却是很多学校通行的做法,也成了相关政府部门在推动体育项目进校园时最看重的成果之一。

  除了对建立学校运动队极为重视外,一些地方在衡量相关体育项目进校园活动成果时,则把学校输出专业运动员的数量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河北邯郸的一名体育教师表示,这也导致相关体育项目进校园活动从普及性活动变为了精英化活动。

  体育项目进校园也须遵循基本原则

  “各类体育项目‘进校园’活动的本身是没有错的。”学校体育领域专家、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院长毛振明近日向记者表示,“与语文、数学等学科不同,学校体育活动在开展时,确实有一个推陈出新的发展规律。但无论学校体育运动项目如何变,它所承担的教育功能不会变,所有的体育项目都会让学生在体能锻炼、团队精神和意志品质磨炼等方面受益。所以,我们应该支持各类体育项目走进校园。”

  毛振明表示,“问题在于,因为推动这些体育项目走进校园的力量不同,有的是运动项目协会,他们希望自己的运动项目开展得越广泛越好;有些是地方政府或是学校本身,他们希望发展出具有地方特色或学校特色的体育项目;还有一些就是商家,他们有销售产品、开发市场的积极性。无论这些主导力量是什么背景,都应该知道,任何体育项目走进校园都有基准条件,即教育性,宣扬暴力的体育项目肯定不适合走进学校;健身性,电子竞技和棋牌等所谓的体育项目肯定不具有这一功能;可行性,好的体育项目很多,但并不是都能走进校园,学校场地条件和体育师资力量能否跟上都是问题;安全性,进入学校的体育项目应符合青少年的身体生长特点;娱乐性,没有趣味、无法吸引青少年参与的体育项目即使走进校园,也不会取得太好的效果”。



/jiaoyu/zatan/2019-09-06/22069.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