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盲目维护不利基础教育转型

[db:作者]  2013-11-13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顾骏

    基础教育改革一定会在新一轮综合改革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在中国,教育始终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这不,在日前举行的“2013中国杭州名师名校长论坛”上,华东师范大学某知名教授大力维护“中国基础教育的成功”,又引起各方争议。该教授认为,评价教育体系最重要的准则是该体系是否有效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若按此准则来界定的话,那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基础教育是成功的,而且相当成功。”

    要评价一个事物,首先必须搞清楚评价的标准是什么。该教授具有很强的方法论意识,一点没错,教育怎么可以不考虑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不过,尽管标准没错,方法论还是错了。因为评价教育这么重要的人类制度,从来不能仅仅使用一项指标,更不能笼而统之地谈“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

    无论哪家哪派,谈到教育评价的标准至少会选取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的指标。微观上说,学生的个人成长,首先是人格和认知的成长不可缺少。在该教授的评价标准中,这些微观指标又体现在哪里呢?

    如该教授认为,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靠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发展起来,而基础教育培养的学生,正适应流水线生产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需要——“若改革开放之初,培养的学生都是质疑、不服从的态度,那在今天的中国还有何本钱说经济的转型?”如此论证,难道不怕被批评为“血汗工厂”的吹鼓手?教育规划纲要明确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目标,但恐怕不是培养不会“质疑”,只会“服从”的机器人吧? 

    又如该教授好像直接在回答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即中国60多年里为什么没有培养出一流的大师——“中国的现代科学技术是从西方移植而来,现在‘学艺未精’,若这时冒出个自然科学的诺贝尔奖,我还认为不正常呢。”该教授对中国科技界如此宽容,令人既感动又绝望,还特别“伤自尊”。同样是东方国家,同样向西方学习科技,为什么日本等邻国就可以走在中国前头,而我们就该自暴自弃?难道是该教授知道,不会“质疑”只会“服从”的机器人永远不可能登顶人类创造发明的高峰?

    论坛发言的最后,该教授总算承认,中国教育曾成功奠基了中国制造,但如今时代得从制造走到创造,基础教育非改不可。但他仍强调,“教育应该适应中国创造去改革,教育改革不能仅仅站在往回头看的立场,站在昨天指责谁,批评谁,而应该面向未来找问题与不足。”

    其实,不用该教授挡着拦着,也不会有太多人去追究中国基础教育的不是。在积重难返的当下,关心中国创造的人没有太多时间了。努力探索一条新路而不是翻历史旧账,是大家共同的抉择。只是因为中国人口众多,一时半会还走不出“劳动密集型产业主导”的阶段,因此主张“培养听话的劳动者仍有必要”,并以此论证基础教育不改革也能体现自己价值并赢得延续空间的专家暂时不会销声匿迹。

    中华民族不会接受在世界科技和文化舞台上无所作为的命运。在中国面临深刻转型的背景下,基础教育体制改革一定会在新一轮综合改革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在批评现行教育体制的基础上,创新突破,找到真正具有中国特色,能让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础教育新路。(作者系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jiaoyu/zatan/2019-09-07/22130.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