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中独学有多重要?独学不足的弊端是什么?独学的时间与对学、群学的比例如何分配?学生学习的时候,教师是否可以置身事外?请关注本期主题—— 现象 观察员:郭瑞 新课堂特别强调学生自学,这里所说的自学(原称预习,现为自主学习的简称)又包含独学、对学、群学。我们通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老师一声令下,自学开始,学生们便在对子间、小组中讨论起来,如果独学时间过短,学生个体充分的静思静悟不足,便难以保证学的质量。本刊曾多次强调,个体独立学习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前提,但在一线课堂中,没有经过充分的、足够的独立学习便进入对学和群学流程,仍旧是有碍学习高效、导致展示肤浅、生成层次低甚至无生成的症结所在。 这里所说的独立,再具体一点说,即不依赖教辅参考答案和学习伙伴的思维独立、观点独立,学习成果独家。没有个体的真正独立,就没有群体讨论的价值基础和思维的发展。新课堂与“传统”课堂最主要的分水岭在于前者尊重学生主体,主体的内涵是自主,自主的核心是思维的自立,它是自我建构和运用的过程。千万不要让学生产生教辅依赖、合作依赖。如果学生出现不会的问题,不经过独立解决的过程就急于向同伴寻求帮助,这样的自主不是“真自主”,还只是“传统”下依赖接受和灌输的旧课堂。因此,无论是课前、课中还是课后,都要把个体独立学习放在首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必须要通过个体独立学习来培养,小组合作学习是个体独立学习的补充、深化和提高。 观点 @张申:只有独学的深入,才有群学的高效 学生在课堂上不合拍,跟不上课堂节奏,不能成为高效课堂的贡献者和享受者,都是自主探究学习不充分惹的祸。 自主探究是合作探究的前提和保障,只有独学的深入,才有群学的高效。 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是高效课堂的起点,绝对不能与高效课堂割裂开来,起点不好,就不会到达终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不充分,就不能进入合作探究阶段。学生在课堂上不合拍,跟不上课堂节奏,不能成为高效课堂的贡献者和享受者,都是自主探究学习不充分惹的祸。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不积极、不深入,导致学生不能对所学知识形成初步的判断,发现不了问题,更重要的是没有进行初步解决问题的思考,学生成为课堂上的倾听者和旁观者,游离在课堂之外。 在自主学习探究上我们应把握两个基本原则:一是把预习作为育人的重要途径,而不是简单的认知过程。自学能力是学习其他能力的核心和基础,自主学习能力不仅是学生现在学习、成长的关键,更是学生终生学习发展的关键。因此要站在育人的高度来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二是深刻的教育来自学生深刻的体验。对学生而言,学习活动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过程。传统课堂最大的弊端就是教师包办代替,学生被束缚、被压抑,最终导致学习效益低下。只有让学生首先对即将学习的知识自主探究,具备深入、深刻的学习体验,让学生从根本上感知知识,带着理解、带着问题走向课堂,才能真正把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人。 教师要发挥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引领作用。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学习的平台。完善学习小组建设,在小组内形成良好的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文化,同时在班内适时召开自主学习探究论坛,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融入到全班同学的自主探究氛围中,互相竞争,互相学习,引领学生的自主探究走向深入。其次,教师要搞好自主探究学习的评价工作。不仅对个人自主探究情况进行评价,还要评价学习小组,同时,要通过评价课堂学习小组的高效学习活动,反过来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再其次,教师要重视导学案的作用,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培训,引领思想,指导方法,保证效果。在具体实践中,学生预习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学生自主探究教材文本。第二步,教师下发“预习导学案”帮助学生深入学习,“预习导学案”要设计有探究价值的题目引领学生深入思考,体现育人价值和能力培养,严禁以知识立意,保证自主探究学习更加深入,为课堂的高效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系山东省昌乐二中业务校长) @齐刚:自主需要静默与互动 我们在教学中往往追求形式的热闹,注重语言的表达而忽视了思维的主动。 自主学习需要积极的静默 自主学习需要积极的静默,静默是学生调动所学知识去完成自学提纲所提示的问题以及在对学和群学之后的一种反思。独学开始后,学生沉浸在教师设计的问题情境中,运用圈、点、勾、画等方法去解读文本,理清逻辑关系,掌握基础知识。这个阶段的静默能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对学和群学,更好地进行展示。我们在教学中往往追求形式的热闹,注重语言的表达而忽视了思维的主动。学生在独学的基础上进行完对学和群学之后,还需要一个积极的静默阶段,这个阶段可以称之为静悟。这个阶段的静默能让学生反思答案的优缺点,借鉴他人思想,生成更加有效的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教材等文本的理解。独学的静默是学生吃透教师所提出问题以及掌握教材等文本的基础,也是对学、群学以及展示的基础,在教学中切不可只动不静或者动多静少。 自主学习需要处理好独学、对学、群学之间的关系 新课堂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既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让学生形成自己独立的观点。自主学习阶段必须要处理好独学、对学和群学的关系。富兰克林说过:“告诉我,我会忘记;教给我,我可能记住;让我参与,我才能学会。”可见学生通过自己努力掌握的知识比教师教或者优生教要好得多,在自主学习阶段没有独学而进入到对学或者群学阶段,往往会把课堂从教师的讲台变成优生的讲台,因此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需要重视个人独学。自主学习阶段教师说明自学方法、时间要求、检查办法后,学生依据自学提纲进行独学,通过各种方法去解决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对于自己解决不了的或拿不准的问题可在两人之间或小组之间探讨交流。这样做,易于养成学生独立看书思考的能力,减少对老师和他人的依赖。对于自学中不能解决的或新发现的问题,在合作小组中进行集体互助攻关。操作的顺序可依照“1-2-4-8-n”进行,即自己能解决的自己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进行“一对一”(2人组)学习;2人组解决不了的,4人组解决;4人组解决不了的,8人组解决;8人组解决不了的,班内合作解决。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独学解决的就不要对学或者群学,那样才是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自主学习过程教师不能缺位 课堂教学实践中,在学生自主学习时往往会出现教师缺位的现象,他们把学案或者问题布置下去之后,仿佛置身事外,既不去指导学生又不去发现学生自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只是作为一个观众去看学生的表现。新课堂更需要教师的参与,没有教师积极参与的课堂是不完整的课堂。教师是自主学习的发动者,教师要想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自主学习中,需要做好学案的编制。学案编制的关键是要设计好问题,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问题,要使问题有张力有层次,启发学生积极、有效、科学的思维。课堂上许多“假问题”和“大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流于形式。教师是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当学生迷失方向时教师要当好“指南针”,当生成新问题或者学生出现共性问题时教师要做好“搜集器”,当学生陷入困境时教师要做好“领头雁”,引导学生一起探讨、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还是自主学习的监督者,当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时或者走神时,教师要把学生“拉”回课堂。 (作者系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教研室教研员) @本报特聘专家于春祥:自主花儿六瓣开 我习惯于把自主、合作、探究、效率、快乐比喻为新课堂的五朵金花,今天,咱们暂且放下后面四朵不表,单表“自主”一朵。全国都在倡导素质教育,有一个问题恳请大家思考:请问,学生的核心素质应该是什么?答曰,自主学习能力。可不是吗?自主学习能力永远是立学之本、立生之本。众位再想:“自主”这朵金花究竟花开几瓣?在下为你一一道来。 第一瓣:目标。自主学习要高效,全靠目标来引导。诸位读者朋友,做个互动。请问,你刚刚上完的那节课,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各是什么?如果你将“过程与方法”分别隐于流程与学法指导,那么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具体“点”的规定吗?我曾经不止一次地在听完课后问及这样的问题,遗憾的是回答多很茫然。纵观面上的新课堂实践,目标不够具体几乎已经成了一种通病。课堂目标不具体,自主就会无压力。那么,如何才能把目标具体化?最起码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见类”;二是“见点”。所谓“见类”,就是当你把“过程与方法”融入流程之后,建议把目标分为“知识、能力、情感”三类。所谓“见点”,就是具体到,知识两三点,能力两三点,情感一两点,总共六七点,课堂准能完。需要特别强调一点,目标具体到点,并不是对教材文本的肢解,而是为了让学更有针对性。分的时候,一定要想到合,要归依到“点线面体”的系统。 第二瓣:流程。“三学”之间的关系是,独学是基础,对学是关键,群学是攻坚。在课堂调研过程中,我经常会这样问学生“你有问题先问谁”。多数回答是“问组长”。这就暴露出“对学”的缺位。更可怕的是“独学”的缺失。新课堂中的合作学习,很容易犯“群学”强势症。群学的强势,看上去很热闹,实际上很低效。所以,自主学习一定要讲流程,讲规范。“三学”时间分配,原则上独学占六,对学、群学占四。并且要特别保障“独学”的不可或缺。 第三瓣:方法。学贵有法,学贵得法,方法比知识更重要。道理大家虽懂,但是忽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已经成为新课堂实践的瓶颈。其具体表现有两点:一是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能给予具体方法指导的普遍少见,多习惯于下达学习任务,至于具体怎么学,便以为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二是教师也很少追问学生“你是用什么方法学会的”,导致学生普遍缺乏学法理性。 第四瓣:分享。自主因分享而精彩。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分享是一个关键环节。换言之,分享也可以叫做组内“小展示”。由于条件所限,在“大展示”不能保障全员参与的情况下,确保组内全员享有“分享权”,就越发显得重要。分享也要注重流程,分享交流顺序一般情况下应提倡依照学习层次由低到高展开,这样有利于差异化生成。 第五瓣:评价。“五步三查”规定,“独学”之后一定要跟上“一查”,这是很有必要的。独学能力的提高靠的是一查——评价的激励。在新课堂实践中配置以双色笔,把独学成果和对学、群学成果加以区分。这几个细节,请大家在自主学习环节的实操中要特别加以重视。 第六瓣:习惯。自主最终是习惯。如果自主不能进入潜意识,那么,自主就会沦为“被自主”。自主作为一种学习习惯,并不是在课堂上凭空产生的。自主学习来源于自主思考,来源于自主生活。判断学生自主习惯有两个试金石,一是看你是否有自立生活的习惯,二是看你是否有课外阅读的习惯。这也让我们进一步明白了一个道理,自主学习的习惯养成,有些功夫在课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