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关的教育是美丽的。大关教育的美丽不仅表现在已有的丰硕成果,而且表现在大关校园每一天的鲜活与精彩。换句话说,大关教育最可贵之处在于:学校不仅为孩子的美好未来奠定了厚积薄发的基础,而且为儿童的当下幸福创设了阳光灿烂的乐园。 ——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教授 教育是美丽的事业,其美丽的内涵是人类文化的传承和滋养人格的完善。拥有百年历史文化传承的浙江省杭州市大关小学,南涵西子湖的灵韵,北倚古运河的沧桑,素有“艺术的摇篮”、“西子湖畔的艺术教育奇葩”的美誉。近年来,大关小学在追求美丽教育中,坚持让师生寻找美,体验美,创造美,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教育品质得到极大提升,使美育的独立价值得到充分的展现。而今,以“美丽德育”和“艺术特色”为核心的“美善文化”,“以美育人”的素质教育模式为业界所广泛关注。 经营“美善文化” 对于大关教育人而言,美丽是一种信仰,是发自内心的神往和寻求。大关小学在管理中提出“四个善待、四个成长”,即善待学生、善待教师、善待家长、善待自己;让学生成长、让教师成长、让家长成长、让自己成长。 大关小学一直倡导“美善相谐”的办学理念,让每个孩子都有艺术特长,一直追求6年影响一生的至高境界。“学校最希望孩子拥有的,是一个快乐的童年、一个美好的未来、一个有品位的人生。”校长金英说。 “美善文化”的含义:一是在学校里积极地沟通和协调道德教育和美育,就是把美育融入到学校的道德教育、学校管理、学科教学,让整个学校充满美的色彩。二是要为孩子们奠定真善美的人生基础。 基于对“美善文化”的理解,大关小学提出打造美善平台、美善特色、美善文化。所谓美善,即求美向善。求美,就是让学校生活美丽而丰富多彩;向善,是大关教育的目标。 “我们对美的关注不是吹拉弹唱,也不仅仅停留在艺术教育上,而是把孩子的人生意义建立在美的境界上。”金英解释说。大关小学通过课堂教学,让孩子具有美善的底蕴;通过丰富的艺术活动,让孩子们在美的熏陶下向善,然后通过先进的德育模式进行行动研究,让孩子们在善的养成中丰满美的内涵。 大关小学的教师们用爱心与智慧让学生们体验到了快乐学习的滋味,但他们并不满足于此。金英说,要让孩子们感到学习只是学校生活的一部分,学校还有更多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校园生活成为孩子们成长中一段终身难忘的快乐记忆,要让每个孩子“会唱、会跳、会奏、会画”,每个学生在校期间都要接受演唱、演奏、欣赏等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训练。 学校还开发了“德艺双馨”校本课程,开辟了“中国民乐馆”等艺术鉴赏场所,安排了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戏剧节、环保节、读书节等校园节日,一个接着一个的节日成了孩子们的“狂欢节”。 践行“美丽德育” “美丽德育”是大关小学提出的一个全新的德育概念,在这个概念背后到底蕴含着怎样的教育深意?在金英看来,“美丽德育”是不留痕迹的德育,是生活的德育。“作为以艺术见长、进行审美研究的学校,我们思考的是,怎样建立审美的磁场、意境,用美的事物吸引人,用美的心灵感动人”。在建设“美善相谐”学校文化的基础上,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学校探索出了具有本校特色的“美丽德育”模式。 走进大关小学,只要你细细留心,从一堂班会课、一次广场音乐会、一次家校活动中,都可品味出“美丽德育”的文化元素。 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在大关小学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感动星期一”。哪位学生感动了你?为什么感动了你?每周由一位教师上台讲述学生发生在校园内的感动细节,然后请当事人上台领奖。 翻开每周的感动记录,几乎都是身边的小事,如捡起楼道口的纸片、把一块西瓜让给同学吃、校门口劝说同学别买油炸食品、为班级带来一颗小螺丝钉……然而,就是这些故事的主角,成为了学校本周小明星。在身边榜样的带动下,孩子们内心最善的一面被激发了出来,文明礼仪、低碳环保、合作谦让,等等,在大关孩子的身上,随处可感受到这样的气质。“感动星期一”目前已成为学校德育活动的一个良好载体。 金英对“感动星期一”活动总结如下:美在这一天流淌,善在这一天孕育,美善的种子在这一天播种,逐渐造就了校园成家园、同事成亲人、职业变事业的“大关现象”。 每月一次的“广场音乐会”,是大关小学最大众的欢乐派对。音乐会的地点就在学校的小广场,与众不同的是,这是一场学生“全权承包”的活动:高年级各个班轮流承办,从编排节目到撰写主持词,从绘制海报到全校宣传,都是孩子们一手负责;而所有的节目,则是由这个班发出邀请海报,请全校同学报名参加。全校孩子,只要自己愿意,都可以在这个舞台上亮相。 这个小小的舞台,不仅锻炼和展示了孩子的各项才艺,更重要的是,给了全校孩子一个展示快乐和进步的平台。高年级的孩子在这里收获工作中的合作团结,有了“独挡一面”的能力,而对全体学生来说,他们在这里得到了锻炼,勇气和自信不断增加。 打造“美丽课堂” 基于传统的美善文化优势,大关小学把美学引进课堂,寻找每一个教育主体生命与学科之美的学习活动共鸣点,通过艺术特有的感染力,审美化改造课堂;通过知识之美挖掘,智慧化课堂;通过人文之美营造,情感化课堂;进而焕发师生的生命活力,醉心其中,达到课堂参与期待,学习过程体验和目标生成的美丽,实现教学活动最优化。 大关人认为,课堂是师生“生命成长”的源泉,现代课堂应该是一个“思维源”,它能催开智慧之花,高效地促进教师和学生智慧的形成与发展;现代课堂应该是一个“情感源”,它能绽放情感之花,让学生和教师的情感世界在一种自由、和谐的氛围中不断得以陶冶与美化;课堂是一个“生活源”,生长品位生活之花,从小课堂走向生活大课堂,让师生在绚丽的活动中体验,使生命得到不断成长。 在大关小学,很多老师都有各自教育教学上的“独门秘笈”。高年级数学课中有一堂关于“直线”的课,要让学生死记硬背“直线是没有端点的无限延伸的一条线”这个概念太枯躁。数学教师蒋枚禾就想了一个办法,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驾驶着一列开往遥远地方的火车,学生在想象中很快地理解了直线无限延伸的含义。蒋枚禾接着又一个转身,在黑板上画了一条从左上角一直连到右下角的直线,学生们连忙喊:“老师,你怎么画了条斜线?”蒋枚禾微笑着不答,却走到第一排一位同学的前面,叫道“王同学”,然后蹲下来从左边斜着看这名同学,又换到右边接着斜着看,然后故意问其他学生:“老师应该叫他什么呢?”学生们哄堂大笑:“还是叫王同学啊。”“噢,是吗,那黑板上的这条应该叫……”教师话音未落,下面学生已经齐声说出答案:“直线!”就这样,蒋老师用一种形象的表达方式,让学生们掌握了关于直线的另一个知识点。 语文教师屠侃颖的课堂,也是让学生在一串串的惊喜中悦纳知识。为了让学生们提高预习的效率,她把课堂演变成了学生们展示成果的舞台,比如她让学生搜集课文的相关资料举办小小故事会;参照课文编写课本剧,让学生在预习后自编剧本自排话剧并在课堂上表演;让学生当一回小老师;开个新闻发布会扮一扮小记者;办个辩论会让学生做一个小辩手等,通过各种新颖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对课堂始终保持着新鲜与好奇。 教师们的教育智慧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更多的还体现在课堂外,比如作业的批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等。李启林的菜单式课后分层作业、包天英的趣味作业、汪水英的“典型作业积累”和“草稿回收”、陆军裔的数学“错题小医院”、杨俊文的滚动批改法,还有周华的作业“幸福体验免做卡”等特色作业,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同时更提高了作业的效率。 在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上,数学教师汪水英的做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她告诉记者,每次考试之前,教师大多要苦口婆心地说一句“考完了要认真检查”。事实上,大部分学生考完后,都拿着试卷翻来翻去美其名曰检查,其实是在等待结束的铃声。这是因为学生压根儿不知道如何检查。教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认真检查的习惯呢?在一次数学课上,汪水英把没批改的卷子发还给了学生,他们都很诧异,怎么今天连试卷也没批?看着一张张写满问号的脸,她说:“这次单元考试,没有一个全对,但老师想再给你们一次机会,老师和你一起来检查,只要你检查出错误可以马上订正,订正完老师再评分。”一说完,学生们就积极地响应了。于是她从填空题一直到应用题一题一题地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检查。果然,孩子们陆续找出了许多错误。那次考试,成绩相当不错。大部分学生都在90分以上,还有几位得了满分。就这样,学生们亲身感受到了检查的重要性,以后也打心底里乐意去检查了。 “事实证明,减负并不会减质,轻负是可以实现高质的。”金英解释说,轻负不是单纯地减轻学生的作业量、书包的重量,而是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教师们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优化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减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