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基础学科滋养国家文明的种子

[db:作者]  2013-11-15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大学开办和发展基础学科专业不适用于市场法则和规律。
    ■接受基础学科教育是国家每一个公民提高素质、升华情感、培育人性、陶铸精神的根本路径。
    ■极少有国家将基础学科教育与就业直接挂钩,更没有用就业率、收益率等来衡量其办学价值。

    ■别敦荣

    据《武汉晚报》报道,去年春节后,武汉大学文学院申请转专业的学生多达40余人,占当年新生人数的25%;今年春节后,又有30多人申请转专业,约占新生人数的20%。另据记者调查,今年该院共招收164名新生,162人参与调查,其中第一志愿报考者93人,包括自主招生录取的52人,占57.4%,其他的大部分都是第二志愿录取或者是调剂过来的。不仅如此,文学院各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不太理想。与文学院状况相似的,还有哲学院、历史学院等。

    招生靠调剂、进校转专业、就业不理想,这不只是文学院、哲学院和历史学院各专业办学面临的尴尬局面,数学、物理学、化学和天文学等各基础学科专业的办学在很多大学也如此。这样的局面不但让这些学科专业的学者心寒,而且让很多大学领导者产生疑惑:它们在大学教育中的意义何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在重视消费者导向、看重就业率的今天,学生招不进来、招来了留不住、毕业了就业率不高,这些学科专业还有开办的必要吗?

    要回答这些问题并不容易。如果按照市场法则,上述学科专业受欢迎程度及就业前景大多处于各大学的末位,属于需要淘汰之列。但大学不是企业,高等教育也不依赖市场规律。大学开办学科专业的目的,除了满足市场经济对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还满足人类永续发展和国家文明传承的需要。

    大学开办和发展基础学科专业不适用于市场法则和规律。这是由基础学科专业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基础学科,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也是人类文明进步不可缺少的基础要素。它们的服务对象不是社会特定的人群,也不是社会特定的行业和职业,而是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是整个社会。基础学科所包含的知识和学问是社会每一个人文明化的需要,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每一个人都不可缺少。培根曾经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所以,开办基础学科,是人类的需要,是一个国家保留文明种子的需要。

    接受基础学科教育是国家每一个公民提高素质、升华情感、培育人性、陶铸精神的根本路径。基础学科的重要性不在于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更不在于创造财富的多少,而在于它的非功利性,在于每一个人文明素质的养成。与此同时,基础学科也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因此,从更大的范围讲,离开了基础学科,就不可能有国家的文明。

    大学开办基础学科,发展相关专业,从根本上说,不只是为了就业,不只是为了它们自身的存在与发展,更是为了传承文化,延续文明。因此,极少有国家将基础学科专业的教育与就业直接挂钩,更没有就业率、收益率等来衡量基础学科专业的办学价值。也就是说,即便就业率为零,各基础学科专业仍然有存在的必要,因为这些学科专业并不完全是因其市场需要而存在的。

    基础学科专业在大学的“生存”问题,不仅是中国大学面临的问题,而且是世界高等教育面临的共同难题。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看,尽管基础学科专业意义重大,不可或缺,但并不是所有大学都必须开办,也不一定只有那些著名的世界一流大学才能开办。是否开办基础学科专业,取决于大学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选择。从严格的意义上讲,本科阶段的基础学科专业主要不是直接面向市场需要办学的,因为它们并不着眼于塑造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而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为他们持续发展打下更宽广的基础,使他们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和更多的选择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基础学科专业的本科教育是更高层次专业教育的基础教育,就业率和即时收益率不是其追求的目标。

    保留国家文明的种子,我国大学必须作出选择。科学对待基础学科专业,建立基础学科专业发展的支持机制,是大学负责任的行动。发展基础学科专业,大学不能追求短期效益,不能以就业率为评价标准,不能以市场杠杆作为调控手段,更不能武断地削减办学资源、压缩办学空间。应当根据基础学科专业性质和特点,改革基础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体制,完善不同类型学科专业办学的评价标准,正确协调和处理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关系,营造有利于基础学科专业办学的良好环境,捍卫基础学科专业的生存空间。(作者系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jiaoyu/zatan/2019-09-07/22279.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