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易鑫
上海又有校服被查出致癌物!10月15日,上海质监部门公布了第二批上海市学生服产品质量专项监督抽查结果。在抽检的30批次产品中有7批次不合格,更有一款学生服被检出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
今年2月17日,上海市的“问题校服”事件曾引发各界关注,而后上海市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加强监管。然而,时隔仅半年,上海校服抽检再次曝出“问题校服”,这让家长及社会的神经再次紧绷——三令五申之下,“问题校服”屡禁不止的原因何在?在加大了监管力度的情况下,为何染毒面料还能用于制校服?又该如何从根本上杜绝“问题校服”的流通?
屡屡检出“问题校服”
今年2月,上海市质监局在对上海市生产销售的学生服产品进行质量专项监督抽查中发现,22批次校服产品中有6批次产品存在质量问题。该消息曝出后,上海市教委、质监局、工商局等六部门迅速出台了《关于加强本市中小学生校服管理的若干意见》,对校服的采购、定价、送检、退赔以及惩处机制等方面都做了具体规定。
然而,在上海质监局10月中旬公布的第二批学生服质量抽查结果中,同样的问题再次出现,服装面料再次被检出致癌物。
对于屡屡检出的“问题校服”,家长及社会有多重质疑。“染毒面料为何能被制成校服?”“欧霞时装厂这样一个被质监局通报多次有质量问题的厂家,为何仍能获得学校的大量订单?”“学校是如何选择厂家的,采购环节是否透明?”……类似的问题在微博和贴吧里处处可见。
上海的部分家长对孩子穿校服开始表示抵触。第一次“问题校服”曝出时,上海女作家六六就在微博上公开称:“在无法确定我儿子所穿校服是否安全之前,我拒绝让我的孩子穿校服上学。”
校本采购易出现质量问题
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学校后勤装备管理分会学生装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李保旗认为,上海校服实行校本采购模式,校本采购一校一款,形不成同一款式批量生产的概念。“小企业做校服要考虑成本,容易出现质量问题,出现问题也不好监管。”李保旗说。
另一名不愿具名的专家则表示,校本采购不仅容易出现产品质量问题,采购队伍也容易滋生问题。据了解,目前我国校服采购有区域相对统一采购管理模式、地市集中管理采购模式及校本采购模式。“从企业管理的角度看,区域和地市集中采购管理的模式对企业的准入门槛要相对高一些,标准和管理政策要专业和集中一些。以山东为例,其校服面料由全省集中采购,出现问题的几率就很小。”李保旗说。
国内学生装研究专家陈桂林认为,校本采购模式的前提是必须建立校服生产企业的准入制度和问责制度,必须要提高企业的准入门槛,符合标准的企业才能够自由地参加各学校的采购招标。然而上海校服没有具体准入制度标准可依且存在准入门槛太低、没有建立区域性校服采购准入制度和标准、存在恶性竞争等多种问题。陈桂林说:“大部分校服生产企业在面料采购入库前,没有把面料提供给质监部门送检。这样企业怎么能生产出高品质的校服呢?”
李保旗认为,上海“问题校服”频出,质监部门也有很大的责任。“为什么会在校服发到学生手中之后抽查出有问题?还是前期把关环节做得不够,质监部门应该力求在学生装发到学生手中之前查出问题。”
“上海‘问题校服’频出,也给全国校服行业敲响了警钟。从国家层面上讲,到目前为止,缺乏全国性学生装流通规范标准和学生装管理办法,造成各地教育主管部门没有政策和标准可依,加大了管理的难度。正是因为缺乏有效的流通标准和监管机制,企业的违法成本低,才造成学生装管理工作无所适从。”陈桂林说。
应由定标向下竞价转向定价向上竞质
质量监督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到位?李保旗认为,至少要在四个关口做到位。第一关是面料关:校服开工前,中标企业需要主动将面料送到质监部门,拿到检验报告合格后才能开工制作;第二关是成衣关:成衣后,中标企业需将成衣送至质监部门进行检验;第三关是抽查关:成衣检验后,质监部门应对校服进行抽查,抽查合格后出具成衣检验报告;第四关是学校准入关:中标企业到学校发放校服时,质监部门要有专门人员检查成衣检验报告,如企业不提供或提供不合格检验报告,学校不得接收校服。
这几关不仅对质监部门的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加大了对中标企业的服务需求。据李保旗介绍,青岛市教育局近日出台政策,将探索和实施未来学生用品招标由定标准向下竞价转向定价格向上竞质的模式。对此,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秘书长夏国明表示,这样可以通过加大服务模式的研究和创新,把不具备生产条件的企业用制度过滤掉。
如今,被查出问题的校服已经都被勒令退回厂家,违规企业也被立案查处,各有关单位也在为提高校服质量做各种努力。然而,下次抽检是否仍会发现“问题校服”?学生何时能穿上放心校服?这些都将继续考验有关部门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