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材生”的人生 可以精彩亦可平淡
11月18日 重庆晨报 作者:邓海建
从外企白领到地产公司,再到小区保安,与其说是清华高材生张晓勇在选择命运,不如说是命运无时无刻不在对高材生的能力与际遇作出选择。高材生的人生未必就不能平铺直叙,往深处说,这不是缺憾,恰恰是进步。开放而多元的人生通道,不会为你安排按部就班的生活,能力与学历、常识与素养、情商与实践,随时可能跳出来考验你、折腾你———至于纸面上的分数,固然有“成王败寇”的逻辑,但终究不再是人生“最后一役”。
【点评】名校毕业生从事“跌份儿”职业的事总能成热点话题,归根结底,是人们对名校有“神话”情结,给名校赋予了远远超出教育价值以外的意义。教育为个人提供的是社会竞争力的保障,却无法保证其必然迈入所谓的精英阶层。而个人如果从这样的落差中还能咂摸出幸福,那才是教育的成功。教育追求的、塑造的,不就是具有完整人格的人吗?
弟子举报院士:事实胜于立场
11月15日 中国青年报 作者:王石川
弟子举报曾经数年授业解惑的导师,确显绝情。但现代社会中的师生关系,毕竟不是古典意义上的师徒关系,更没有父子关系中的血缘纽带,因此不存在所谓“亲亲相隐”。即便事起利益纠葛甚至是“分赃”不均,也无碍于举报行为本身的正当性。就事论事,最需厘清的问题是,举报的内容究竟属不属实?某院士在参评院士时究竟有没有问题?
【点评】如果没有弟子反目,申报院士材料中那些明显的漏洞,还能够为人所知吗?都说院士申报对待学术造假零容忍,那为何评价检测体系却没起作用?当前,复旦大学对举报给出的认定结论是,不存在学术不端,但确有学术不规范之处。然而这一结论并没有拉直人们心中的问号。学术界的公信力,还能经得起几次折腾?
复旦研究曹操DNA怎样才有意义
11月15日 新浪评论专栏 作者:单士兵
复旦偏爱古人DNA这件事,有争议不是坏事。越是别人说不清的东西,当事人以及参与争议的主体,越应该获得最大的自由表达空间,越应该坚守自己的独立性。那样,真理才会越辩越明,才会在争辩中重新发现事情的意义。关键是各种主体都能从争议中检阅自身是否存在有悖科学与理性的东西,最终释放出应有的公共价值。让科学的归科学,价值观的归价值观,公共监督的归公共监督,这样,复旦大学摆弄古人DNA的热闹,才会有意义。
【点评】大众缺乏科学素养,甘做学术研究的“标题党”,置研究的科学逻辑于不顾,只图口舌之快——这是学界长期面对的舆论环境。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为何以理性求证和实事求是为标志的科学素养仍是国民软肋?而学界自己,如果科学的评价与纠错体系迟迟未能完善,又何以把公信力赔到这个份上?要弥合学术研究与大众认知的裂痕,很难,却是必须。多年来各种因素累积的欠账,该清理了。(本期点评:高毅哲)
敬请关注本报青年评论员QQ群:218502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