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深化改革谋发展 提升内涵育英才

[db:作者]  2013-12-03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是上海市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中国现代会计教育的发源地之一。学校由“中国现代会计之父”潘序伦始创于1928年,2003年升格为本科院校,2011年接受国家教育部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3年9月学校被认定通过合格评估。10年来,学校锐意深化改革,提升办学内涵,致力于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财经大学,步履坚实,硕果累累。

    理念引领 步步为营——升本10年来开展的主要工作              

    学校10年发展之路自然而扎实,每一个阶段、每一次跨越均以理念为引领,以规划为先导,突出发展的工作重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确保了学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10年来,学校以“建设合格本科院校”为目标,每年突出一个主题,先后开展了办学特色大讨论、教育质量年、学科建设年、人才建设年、校园文化建设年等系列活动,各项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

    (一)开展办学特色大讨论,明确办学定位、发展目标,不断完善办学思想(2003-2005年)

    2003年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在由专科向本科教育转轨的过程中,立信将在原来的基础上建设一所什么样的大学、如何建设这样的大学,是学校领导和全体教职员工首先必须考虑的问题。为此,学校在2005年组织开展了办学特色大讨论,全校师生就学校如何定位、如何发展、如何办出特色、如何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等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以期在新的办学层次上找准位置、明确特色、厘清思路、达成共识。在充分了解、继承办学历史和办学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在改革发展中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通过分析学校在全国和上海本科院校中的坐标位置,经过多次研究和论证,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办学目标、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办学定位。

    (二)强化制度建设,夯实合格本科院校基础(2005-2008年)

    学校在明确目标和基本办学思想的基础上,摸排出专科学校与合格本科学校的主要差距,在建设合格本科院校的进程中,每年突出一个工作主题,先后开展了一系列建设年活动,逐年确立工作重点,强化本科基础建设,重在建章立制,分阶段、分步骤地来推进本科建设工作。

    2005年开展“教育质量年”。确立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通过制定本科教学规范,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办学水平;2006年开展“学科建设年”。提出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带动专业建设,推动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促进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快速发展;2007年开展“人才建设年”。明确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关键,提出了人才强校战略,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提高人才队伍的建设水平;2008年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年”。初步形成理念、行为、环境、视觉识别等一整套相对完善的文化建设体系,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多彩的文化生活、高雅的艺术情趣、浓厚的学术氛围、科学的人文精神,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三)深化校内改革,强化内涵建设(2009-2011年)

    经过几年的夯实基础,学校在建设合格本科院校的进程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随着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困扰学校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凸现。表现最为突出的矛盾就是学校的快速发展和体制机制的不适应性。学校深刻认识到只有不断推进校内体制机制改革,逐步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才能在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脱颖而出。为此,学校在2004年至2005年本科建设起步阶段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和出台引导两级管理制度文件等校内体制机制改革的基础上,谋划实质性校内体制机制改革。

    1.推进体制机制改革

    2009年,学校启动两级管理体制改革、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管理机构改革。2010年3月,学校启动制度建设工作,对2003年以来的各项管理制度进行了梳理和完善,对部门职责进行了清理,各常设机构也相继建立了机构章程或议事规则。

    2.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010年,围绕诚信品质、国际视野、复合适用的人才培养要求,以“双语、双证、双师”为抓手,分级教学为路径,国际化专业能力培养为方向,积极探索大口径招生、大平台培养、特色班建设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开展优良校风建设

    2011年,学校提出建设“守诚信、重规范、负责任、讲包容、顾大局、促和谐”的优良校风,努力营造培养知识丰富、情趣高尚和有道德选择能力的优秀人才的学校氛围。

    (四)抢抓机遇,切实落实重点工作(2011-2013年)

    1.接受国家教育部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学校坚持强化优势,弥补差距,扎扎实实做好教学评估前期的各项准备工作。坚持贯彻“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指导思想,确保迎评各项工作有序开展。2011年,经过各方通力合作,学校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工作顺利完成,专家组对学校升本8年来围绕如何建设合格本科院校的工作整体上给予肯定,学校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2.积极争取审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资格

    学校紧紧抓住国家开展“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这一难得机遇,针对上海社会经济发展高端应用型审计人才紧缺的现状,结合学校审计人才培养的基础与优势,2011年,学校申报的“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审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项目获批,成为首批开展审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高校之一。审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资格的获得,是学校研究生教育的重大突破,对提升立信教育品牌,实现把学校建设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财经类大学的发展目标有着重要意义,也为学校服务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战略和四个中心建设提供了更大的平台。

    3.努力在学科、科研能力上实现升华

    学校以“085工程”建设为契机,群策群力,进一步加强学校资源的配置和统筹工作,促进学校内涵提升。2011年,“以会计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平台建设”被列为上海市“085工程”建设项目。第二期知识服务平台建设项目“高级战略研究中心——上海经济运行风险预警和管理研究中心”获批上海市教育部门“市高校知识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项目,是同类项目中资助强度较大的。

    4.彰显办学特色,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学校聚焦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和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需要,按照“分类培养,因材施教,突出特色”的思路,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突出通识教育,强化专业基础,提升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提升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针对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学校采取有力措施,扎实工作,构建了“以课程教学为基础、导师团队为支撑、学生社团为抓手、生涯活动为载体、创业教育为突破”的五位一体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培养出的立信毕业生,因其具有诚信品质、社会适应性好、实务能力强、职业素养高而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和广泛认可。

    精耕细作 硕果累累——升本10年来取得的主要成绩              

    升本10年来,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

    (一)人才培养

    1.师资队伍

    学校始终把人才强校战略放在学校事业发展的首要位置,坚持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坚持“外引内培”、机制创新,加大力度,有计划、有重点地从海内外引进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并加强教师队伍的自身培养,有效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目前学校有一支结构合理、特色明显、具有较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

    全校现有专任教师569人,其中教授45人,副教授159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比例达到35.9%;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81%,博士占到35.3%;45岁以下青年教师比例达到74.5%;具有海外学习工作经历的教师占到25%,“双师型”教师占到50%。师资队伍正向高学历、高水平、国际化、年轻化的趋势发展。学校有“东方学者”(讲座教授)2人;多位教师荣获全国和上海市的多个奖项。学校还积极聘请百余位来自实务部门的专家学者担任客座教授、兼职教师,通过直接授课、学术讲座、合作研究等方式,促进了校内外高层次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

    2.本专科生源质量

    目前,学校全日制在校生1万余人,随着办学水平的提高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学校生源质量也稳步上升。目前,学校招生范围已覆盖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在山东省、辽宁省实现所有专业本一批次招生,贵州省、安徽省、河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江西省、福建省、黑龙江省部分专业本一批次招生。专科招生生源质量长期稳定在上海市领头羊地位。

    3.专业建设

    目前,学校有本科专业22个,形成了以管理学、经济学为主体,文学、理学、法学为支撑的学科专业布局。学校拥有会计学、金融学2个国家特色专业;审计硕士专业硕士学位点;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会计学”;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学实践教育基地”。

    4.课程建设和教学团队

    在确保优化专业结构的同时,学校将工作重心转向专业内涵建设,成效显著。目前,学校拥有:国家精品课程——“财务会计”;省部级体育和健康精品课程——“跆拳道”;国际税收、财务报告、税务、管理学4门省部级全英语课程;会计专业教学团队、财务管理教学团队2个省部级教学团队;省部级精品课程14门;省部级重点课程39门。

    5.研究生教育

    2007年起,学校先后与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吉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涉及会计学、财务管理等10个专业。

    2011年,学校成为首批开展审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33个单位之一。2012年,学校审计硕士教育中心揭牌。首届招生录取分数名列全国审计硕士培养单位前列。

    6.留学生教育

    国际化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在留学生教育方面,学校立足办学优势,融合“商务”与“汉语”方向,实现多层次建制招生,多专业留学生学历教育。学校自2009年开始招收留学生,目前,有来自9个国家的在校注册生205人。

    7.国际交流

    学校始终坚持开放的办学理念,以国际合作办学为切入点,加强合作、促进交流,稳步推进国际化进程。目前,学校共与境外20多所高校、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拥有国际合作项目3个,校际师生交流项目18个。

    8.学生就业

    近几年,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一直处于上海市高校的领先水平。2009年,获评麦可思“高校毕业生就业力排行榜非211高校组之冠”。2011年,获评“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示范性创新基地”。2012年,荣膺“2011-2012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50强高校”,成为该年度入选的仅有的一所上海市属高校,也成为评选以来仅有的一所上海市新升本院校。

    9.学生各级各类奖励

    升本以来,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共获得国际级、国家、省部级奖项共计176项(不含体育类竞赛奖项),其中获得国际级奖项2项,国家奖项37项,省部级奖项137项。

    10.教师教书育人与教学成果奖励与荣誉

    学校目前拥有国家教学成果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7项。分别为:

    ①国家教学成果奖:会计实验教学的实施及成果项目(国家二等奖)。

    ②省部级教学成果奖:

    A.市级一等奖:会计实验教学的实施及成果项目;教学资源共享,运作机制创新——上海松江大学园区教学资源共享的探索与实践;上海高校第二届思政课教学比赛一等奖。

    B.市级二等奖:会计学原理(教材)、《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建设与改革。

    C.市级三等奖:高等学校课程课堂教学网上评估研究与实践、金融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教学创新。

    (二)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

    1.学科建设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建立了“3+1”学科建设架构,学科建设整体水平在本市新升本院校中居于领先地位。通过学科建设的带动与促进,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学科队伍,工商管理学科建立了七支国际化的学科创新团队;应用经济学科的队伍结构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在新升本院校中,工商管理(会计学)率先进入上海一流学科(B类)建设计划;开放经济与贸易为上海市重点学科,结项验收被评为“优秀”;会计学、国际贸易、金融学为上海市教育部门重点学科,数量在同类高校中较多。

    2.科研项目

    2003-2013年期间,学校科研项目共立项近900项,其中纵向项目480余项,横向项目400余项。2005年,学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实现零的突破。2006年,学校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实现零的突破。

    2003年至今,学校省部级以上项目共立项114项,国家项目立项29项,其中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8项。省部级项目立项85项,其中,国家教育部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8项。

    3.科研成果

    随着学校各方面建设的不断发展,在科研成果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突破,科研论文数量和质量都显著提升,2004—2012年,学校共发表论文3000余篇,出版专著90余部。CSSCI及以上级别论文900余篇,其中SSCI论文、国内A级期刊论文等均实现突破。

    2003年以来,学校提供的多项决策咨询报告得到相关部门和委托单位(包括国家教育部门、交通部门、国家税务部门、国家国资部门、商务部门、上海市政府部门和区县有关部门等)的采纳和肯定。其中,学校积极与上海市政府部门发展研究中心合作,先后承担了《本市高端服务业供给不足的体制制度环境研究》、《服务经济发展对税收制度建设的要求》、《我国和上海信用体系建设的现状、问题与目标模式》、《上海进一步扩大进口的政策研究》、《上海建设开放型经济新高地的政策研究》等多项研究课题,研究成果显著,得到了上海市发展研究中心的肯定和采纳。

    在科研成果奖励方面,升本以来,学校共获得市级奖励9项。其中包括商务部门成果奖、上海市哲社成果奖、中国发展研究奖、上海市决策咨询成果奖、邓小平理论研究奖等。在上海同类高校中数量多、级别高。

    2009年,《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首次入选北京大学2008年版会计类《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2年,更名后的学报《会计与经济研究》再次入选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版会计类核心期刊;2012年,学报《会计与经济研究》入选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4.全国性专业学术平台

    在学术交流方面,学校通过举办各类学术讲座和学术会议,构建开放式学术交流平台。共举办立信讲坛141期、“中国立信风险管理论坛”7届、“中国商务发展上海论坛”4届、“立信会计学术研讨会”5届,全国性的学术会议每年举办,已形成常态。

    (三)社会服务

    学校充分挖掘发挥自身科研特色,积极面向社会需要,与中央单位、地方单位、行业企业开展合作,力争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支撑经济转型、推动自主创新作出贡献。

    2007年,学校风险研究院与国家国资部门研究中心作为共建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针对国企亟待解决的重点、难点等现实问题开展系列课题研究,对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控制企业风险具有积极意义;2007年开始,学校风险管理研究院与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经济研究》编辑部联合定期举办中国立信风险管理论坛;2009年,学校开放经济与贸易研究中心与中国商务部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签署合作协议,围绕科学研究、学术交流、互聘客座教授以及研究生培养等内容展开全方位深度合作。目前共提交合作研究课题结题报告9份,研究课题均顺利结项;2011年,学校与国家税务部门税收科学研究所达成框架性合作协议;2012年,学校与中国信托业协会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决定在行业专业人才培养、从业人员培训、行业内财务会计人员再教育、行业会计操作规范制定等方面进行长期战略合作,共同推动中国信托行业的进一步发展;2012年,学校与浦东新区审计部门签约,双方围绕完善长效机制、促进转型发展、增强能力素质、深化资源共享、加强成果运用,在理论研究、专业培训、科研攻关、成果运用等领域开展深入的交流和合作;2013年,学校与上海市财政部门共建的上海市财政系统教育培训基地揭牌;学校与松江区相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广泛开展合作,先后与松江区财政部门、松江区审计部门、松江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松江区科学技术委员会等企事业单位开展合作项目,为相关部门的管理和决策提供了科研支持服务。

    在校企合作层面,目前与上海证交所、立信会计师事务所、东海证券公司、东海期货公司、大智慧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富晶资产管理中心等机构开展了合作。学校通过各种途径与二十多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产学合作教育协议书,其中包括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宝钢集团上海浦东钢铁有限公司、上海沪港审计咨询中心等。2010年9月,财政部发布的“推动产学研战略联盟,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文件中将立信会计产学研基地作为人才培养的创新合作模式予以推广。

    (四)文化传承与创新

    2007年,《以信立校,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荣获国家教育部门2007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优秀奖。2008年,《立信学子为烈士寻亲带烈士“回家”》活动以传统节日为契机融入爱国主义主旋律,再获国家教育部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优秀奖。2012年,《文化寻根·诚信文化校园行》活动获教育部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二等奖,实现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新突破。2012年,学校《诚信易家》项目被评为上海市易班发展中心特色项目。

    为了传承人类会计文明和中国会计文化,学校发起并会同立信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立信会计出版社共同建设中国会计博物馆。博物馆由实体博物馆、网络博物馆、数字博物馆组成。其中设立的“中国会计名人堂”是我国会计专家的个人展馆。

    立信会计出版社坚持“立足教材,立足原创,立足大财经,服务大教育”的办社方向,初步构建了高等教育、学术精品、职业教育和大众读物“四大板块”为主的财经教育出版格局,出版了一大批社会效益显著的精品图书。2003-2012年,出版社共获国家奖项2项,省部级奖项62项,协会级奖项52项。2011年,荣获上海市新闻出版行业首届文明单位称号。

    学校非常重视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依托大学生艺术团,打造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平台,取得显著成效。2009年校艺术团参加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获得全国金奖;2012年参加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获全国二等奖。

    2007年,学校领导出席第十六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交流会并在会上交流党建经验。

    学校连续五次获得“上海市文明单位”称号(2003-2013年)。



/jiaoyu/zatan/2019-09-08/22896.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