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孩子的心性都在童年形成,且只有一次机会

互联网  2018-05-10 00:00:00  互联网



不少朋友留言,称对孩子教育感到棘手,这里简单谈几个点,仅供参考。


孩子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的意思是,孩子七岁之前,父母一定要在身边。否则孩子就模仿别人了。后天什么名校教育,都无济于事。


很多把孩子交给爷爷辈的,孩子都会有问题。做父亲的就是要棍棒教育。长大什么教育都没用了。


其实小时候更适合棍棒教育,因为孩子一长大什么都忘了。但是如果在七岁后才开始棍棒教育,这个就很危险,孩子年龄越大,棍棒就失效了。因为孩子有了强大的记忆力和抗击打能力,再怎么狠,只是孙悟空在炼丹炉饶痒痒,用的不好,孩子会一辈子记恨在心。


人到三四十岁,社会教育方面所塑造的内容,文凭,学识,身份,社会位次等等,基本不可再改变。儿童时期父母的教育付出和影响,在这个年龄就非常明显的暴露出来,尤其是穿衣吃饭,言谈举止的修养方面。


现在社会过早的把孩子交给了教育机构,忽略了父母教育这一关。很多父母追求学区房,追求名校,名师,殊不知,对孩子最好的教师和教育,就是父母自己。


人的童年环境,还是主要动物本能起作用。


任何生物都是在如鱼得水的环境,生存最好。


比如对周围环境的警惕性,对陌生人的警惕性,孩子对这个非常敏感。


孩子入学,第一件事其实是寻找跟自己相似的同类,思想,吃穿,爱好,放学路径,等等,小学幼儿园都是在寻找同类。觉得是异类,就会群起攻击。


很多小孩子怕上学,往往是因为班级的孩子,周围的孩子,不是同类,经常会受到攻击。如果同类多,还是就爱上学,每天都有乐趣。


儿童时期更喜欢同性,就是因为同类的缘故。男女生明显不是同类。儿童时期不太适合男女混合教育,要特别注意性征差别的教育。


太早男女混合的话,就会降低人的生物警惕性,降低生存能力。因为儿童这个时候的认知,相当于蚂蚁水平,比如嗅觉强,视觉辨识能力差。比如男孩应该多穿粗糙的,金属质感强的服装,而不应穿粉色的,丝滑类的服装。


很多中国人至今都乐意把子女送到遥远的美国求学工作,从小培养孩子英语,希望以后在白人社会过得好,自己晚年独守空房。大家都觉得,为了一个更好的事业,这样的牺牲是值得的。但其实完全没必要。谋生到哪里都可以,谋生的艰难,每一个地方都有的。美国绝不是大家想象的天堂。


大家庭对老年人和孩子都是很方便和舒适的。而带孩子也是很繁琐的工作,自己的父母带,绝对比学校教育要好很多。千里迢迢到美国求最好的教育,不如家里的父母,他们才是优质教育的保证。


儿童教育最关键的是人的心性,而非英语之类的学识。学识什么时候学都可以的,而人的心性都是在童年形成,只有一次机会。


教育,家庭是关键。没条件读好学校,父母花点时间教育孩子就可以弥补了。时间可以说是人类真正的平等。


在互联网时代,学校之间的差别非常微小,也许未来高等教育会不断萎缩。


在互联网时代下,优质学校的文凭优势,将受到严重冲击。


知识阶层的精英属性将不断降低。


交通物流的发达,将不断解除就业的地域限制。


子女教育的重要性,将重新转移到父母身上,教师教育的言行是分离的,老师要求学生做到的,并不是要求老师自己。


在信息泛滥时代,教师说服学生将日益困难。


父母则不一样,子女一定是会模仿父母的。而父母的以身作则,知行合一,是对子女最好的教育。


如果教育资源足够丰富,机构性的大学将不断消失。社会资源将重新向父母教育倾斜,比如孩子出生时,父亲也享有产假,孩子在上小学前,实行一周四天乃至三天工作制。社会将出现更多的在家上班职业。


这方面,职业女性的问题显得更突出。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会更喜欢自己辅导孩子,其实知识性的教育,对儿童来说是可有可无的,尤其是初小之前的儿童。像什么早教啊,儿童剑桥英语啊,这些教育都是可有可无的。


母亲不应该把太多时间花在孩子的功课辅导上面,而是应该把重点放在孩子的穿衣吃饭,礼仪修养方面。


每个家庭都很不容易,每个孩子的成长都充满着曲折,然而,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自己孩子再怎么比别人差,都没有必要给孩子带来信心上的摧毁。


从小到大,每个母亲总会说有一个叫 [别人家] 的孩子如何强大,要我们好好向传说中的 [别人家] 学习。成年之后,就有人反复告诉我,学日本,学德国,学美国,学法国。


没人告诉我,什么时候停止学习,我是指学习 [别人家]。


也许到了三十岁后,才开始明白,知识是最低级的人生追求境界,相应的,西方,科学,民主,自由,这些都是属于学艺的范畴,都是最低级的人生追求境界。


人生三十不学艺,三十岁,是灵魂修炼的开始。



全文完


/jiaoyu/zatan/2018-05-10/2293.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